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用法考点扫描☆名师点拨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考点: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用法

例1: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 “即使风雨再大,但阻止不了他们的热情。这句话的关联词运用正确。

D. 《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答案】A

【解析】

B主干应为“市民申请摇号”;

C项关联词语没有成套的使用。改为“即使……也”或“虽然……但”。

D“世家”主要是诸侯传记,不是平民。

例2: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必须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句中的划线词都是形容词。

D. “不但……还……”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基础知识综合题,考查了修辞手法、课文知识背景、词性、复句的知识。B项中《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是柳宗元,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韩愈的古文只有一篇《马说》。

例3: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的作者是吴敬梓。

B.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上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D.“在海外生活了八、九年的杨先生最终决定回国创业。“这句话中顿号的使用是不正确的。【答案】C

【解析】C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4: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惠子相梁》选自道家经典著作《庄子》。

C.“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做事的标杆”中“做事的标杆”是主谓短语。D.“迈进金黄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的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这句中的破折号使用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而非比喻。C项“做事的标杆”是偏正短语。D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用法正确。故答案为:B

【总结】

解答此类型题主要靠平常的积累与运用,平时要多读典范的课文,熟悉教材内容,熟记重点的文学常识及基本的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短语类型、复句类型及标志性词语。还要结合语境多推敲用法是否正确。平时训练仿写句子、片段作文。在运用中掌握规律。

【标点符号特殊用法口诀】

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常见修辞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些带“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

①表比较的不是比喻。如:“这声音是那么微弱、低沉,就像是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②表列举的不是比喻。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举例证明)

③表推测的不是比喻。如:“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数完了又向卢进勇看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④表想像的不是比喻。如:“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⑤表证实的不是比喻。如:“事实正如大家说的那样。”总之,没有喻体的句子不能构成比喻。

比喻歌:比喻即比方,生动又形象。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比喻连续用,大伙称博喻。

2.分清“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即都有“借用”这个特点,本体都不出

现,都是用甲事物代替乙事物。其实两者本质不同。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辨别时运用。

(1)相似性与相关性。借喻具有相似性,它的基础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如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的“毒蛇猛兽”比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②“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这里的“翡翠”比喻海浪。③党委的同志必须学习“弹钢琴”,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这里的“弹钢琴”即全面灵活的工作方法。这三例都具有相似性。④大婶用养蚕的钱,买了个十二英寸的“凯歌”。这里的“凯歌”是电视机的牌子。⑤“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的“帆”是船的一部分,这是以部分代整体。这二例都没有相似性,具有相关性。

(2)是否能还原为明喻。

能还原为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则为借代。如《故乡》中把杨二嫂说成是“豆腐西施”,这豆腐与她职业有关,属相关性,也不能还原为明喻,因此属借代。而“西施”为借喻,可还原为“像西施一样(美)的杨二嫂”。

3.分清比喻和拟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比喻词。如“小鸟像歌唱家”“小鸟成了歌唱家”“小鸟在歌唱”,前两个是比喻,后一个是拟人。

4.夸张也包括故意缩小。说话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如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句是夸大;②句是缩小。

5.分清对比和对偶。对比又称对照,侧重于内容,它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形式没有严格要求。如上课不说,下课乱说;对人马列主义,对已自由主义。对偶则不仅要求表达两个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意思,而且要求上下两句(或短语)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

(五)语法题可利用书后的附录,注意点滴积累。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