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摘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儒家的法律思想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以“礼”治国的方针通过以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别贵贱、序尊卑,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德治”指用礼和道德去教化人民,统治者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人治”是“礼治”、“徳治”的延伸,“人治”思想强调的是“贤人政治”,即统治者有高尚的道德和素质,在治理国家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儒家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形成的基础,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思想、“贤人政治”思想对当代的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儒家礼治徳治人治价值

一、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为国以礼”,表达儒家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儒家认为“礼”是人们言行的最高准则,儒家推崇的“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但又不完全相同。西周时期的“礼”是对政治、军事、祭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而儒家的“礼”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西周时期的“礼”只适用于大夫以上的人,不适应于平民百姓,而儒家的“礼”适用于每一个人,不分身份等级,每一个人都要以“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儒家的“礼”是对西周时期的“礼”的改造,使“礼”更加全面化、制度化、普及化。

“礼治”的具体内容:1、以“五伦”为中心,强调“正名分”。儒家认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这种体现尊卑贵贱的“五伦”是礼的核心是天道之理,不容冒犯。在以“五伦”为核心的基础上,主张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遵照“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立法、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对违反等级名分的要严厉惩处。

2、以家族为本位,序尊卑,强调“亲亲”。“礼治”要求的是君主以“礼”来治理国家,而家是国的最小化,因此以家族为本位,用“礼”调节家族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以“礼”治国的目的。“亲亲”要求的是在家中子女对父亲要绝对的遵从,只有在家中“序尊卑”即每个人在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地位卑微的人要遵从地位高的人,才能使家庭和睦。

3、以社会等级为基础,别贵贱,强调“尊尊”。“尊尊”要求的是臣下要对君主绝对的尽忠和服

从,只有序贵贱即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要服从地位高的人才能使国家稳定,这是对“亲亲”的延伸。

(二)“为政在德”的德治思想

“德治”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礼服人的王道。①

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儒家更注重前者,重道德教化。儒家虽然推崇通过用“礼”和道德来教化人们,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儒家认为刑罚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当教化起没有达到相应的作用时,主张使用刑罚来约束人们。

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孔子认为用刑罚去约束人民,绝对不会治理好国家,用刑罚去惩罚罪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只有通过用礼和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刑罚是对教化的辅助,当罪犯顽固不化时,就要用刑罚来加以约束,促使对罪犯的教化。

孟子以“性本善”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即使是品行恶劣的“小人”也能改邪归正、弃恶从善。

荀子以“性本恶”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才能使人去除恶的本性,通过教化可以扼制人们犯罪。

教化的作用:(1)教化可以保持人善的本性(2)教化可以预防犯罪(3)当犯罪之后,通过教化可以让罪犯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这样就达到了“以德去刑”的目的。

3、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儒家的“恤刑慎杀”思想要求的是按照社会中的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尽量减少死刑,儒家的“恤刑慎杀”思想是基于儒家认为人们违法犯罪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到其身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恤刑”体现了人文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人定国、抑制暴政、抚恤于民的作用。惩罚犯罪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造。封建王朝统治者受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在强调“慎罚”的同时,往往实行行“恤刑慎杀”的政策,对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照顾。

①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3页

②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3页

“先教后刑”即对于罪犯应当对其实行教化,如果教化没有效果,再对其实施有效的

刑罚措施。这样确实可以起到减少犯罪的作用,增强法律的权威,并且让人们对法律有感

激之情。

(三)、“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通过孔子和季康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反对统治者通过严酷的刑罚去管理人民,主张有才能的统治者推行德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人与法相比,孔子认为人的作用是首要的。孔子的“人治”思想主要是:1、统治者的知人善用和提高官吏的素质相对于制度的建设来说更为重要,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贤人政治”。2、统治者的表率作用重于其发布的法令。只有统治者自身拥有高尚的品格而且行为端正,天下的人民便会争相效法。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③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孟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君主与民众都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只有自己本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好了,才能起到教化好民众的作用,安定社会,不被别国所利用,做到自尊自爱。

荀子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④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是人,而不是法。其理由是:法是由人制定的,即使有良法,也要由人去实行,才能实现法的价值。

“为政在人”中的“人”有两重含义:1、指统治者,孔子说:“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儒家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儒家主张有才能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有高尚的品格,统治者推行德治的基础是统治者自身是拥有高尚的品格,只有统治者自身拥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使人民信服,人民才会遵守社会中的礼义道德。2、指有才能和高尚品格的人,儒家认为统治者对有才能和高尚品格的人应加以重用,不论家庭出身。有才能和品格高尚的人得到重用,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自己管辖的地域,并使之达到稳定的状态,这样就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

①《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②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8页

③《孟子离娄上》

④摘引《荀子·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