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

  • 格式:docx
  • 大小:17.1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自去年暑假以来,不知是因为生活问题还是心情问题,总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这样被动的生活,心中很不甘,我知道,自己的惰性又开始活动了。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同事和朋友,他们其实也很认真,可惜和我一样不能克服惰性,或者说是无法克服职业倦怠感,上网搜来,希望可以帮助自己打败惰性,也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尽可能多的收获幸福感。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有些感触,摘录到此,希望可以和各位朋友共勉。

我认为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认同职业

个体对职业认识可影响其对职业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其职业心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工作不满,抱怨社会不公,于是心理失衡、患得患失。我认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应从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角度辩证地去分析。就个人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来看,教师行业是清贫的、低微的。这是受教师职业对社会贡献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培养人才、人才出成果而表现出现的,具有间接性、隐含性和模糊性,故其经济价值与政治地位就很难“功名显赫”。但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来看,教师在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明创造等方面具有重大贡献与意义,好的教师受社会爱戴、受学生尊重、受世人推崇,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这样理解教师职业,就可以在社会职业坐标中划出恰当的位置,那就

是——不低不高刚刚好。这种位置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的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是相一致的。

第二、教师要学会理性妥协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第三、加强教育科研,且述且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述而不作”的工作方式是导致教学惰性的客观原因。同时,教学和科研的相互脱节和矛盾,以及人们对教学和科研的不平衡态度也是造成教师教学惰性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这里我们仍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还应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从事科研、教研活动。教师只有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产生更真切的认识,并在其中摸索出教学的规律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师只有从事教学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而人只有在需要创造的劳动中才能得到满足。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是

不可能真正尝到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的;教师也只有从事教学研究,才能从教学研究的成果中得到一种干事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情绪体验有效地克服教学上的惰性和职业的倦怠。在对一些教学成绩卓著的优秀老师事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除了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外,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把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科研的课题,并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在教学上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结果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们也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和满足。如我国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深有体会地说:“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许多优秀教师感觉幸福、快乐、充满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科研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长期坚持教育科研取得的成效,是对教师的“奖赏”,它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也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相反,一些教师科研意识较弱、科研能力不强,他们的教学一直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只有传授,没有创造。长期如此,难免对教学工作产生枯燥、厌烦、机械、重复的感觉,从而产生教学上的惰性。因此,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培养“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无疑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用心感悟每一个日子

教学生活,看似枯躁乏味,实则充满着欢乐和幸福。要化平淡为神奇,就在于用心去感悟每一个日子。

当学生在人生探索之路上愁眉紧锁时,您先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找到最佳办法后,帮他走出困惑,为他解除烦恼。“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境界,定会让您心潮难平。

夜阑人静,回味一天的教学生活,用笔记录下令您心动的点点滴滴,不求发表,不为炫耀,只为抒一抒美好的情愫,吐一吐心中的愉悦,留一点值得回味的素材。这样,就是一天从早忙到晚,您还是会觉得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即使您对教学感到相当厌烦,简直忍无可忍之时,也不妨试一试“假装”哲学的妙用。当您“假装”对教学充满激情,无限热爱之时,您倦怠的情绪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生,爱上教学,爱上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那时,再大的倦怠都会烟消云散,您会由衷地感到:当一名人民教师真好!

第五、在读书中充实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般来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知识面越广,性格发展就越和谐。而知识的贫乏则会导致心灵的空虚。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是教师工作性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的需要。教师既应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应是一个杂家。除了精通本门学科的知识外,其它诸如人生的哲理、社会公德的规范、各种自然和社会常识、基本的审美知识等,教师都要广泛涉猎。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人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和充实、优美和幸福的内心体验。教师的知识广博,不仅会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游刃有余,由此获得学生的钦佩和崇敬,而且还能开拓视野、启迪心智。所以,教师从各种好书中

吸取心理健康的养料,不失为培养心理素质的一条好途径。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原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格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与名人对话,了解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辩论,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才能忘却工作中的种种不快,才能愉悦身心,积极向上。

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