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制约权力,权力制约权力

  • 格式:docx
  • 大小:13.6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

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

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权力是权力机构内部自我制约,如上级制约下级,规范,准则等制度制约。这种制约

在腐败情况下形同虚设。权利制约权力是外部制约。如人民监督。这种制约如果没有

民主选举,罢免等配套措施就只是纸上谈兵,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二者关系是后者通

过前者而起作用,前者通过后者而更加有效。

权力制约权力是内部制约,权利制约权力是外部制约。

内部制约更具操作性,外部制约更具威慑性。离开外部制约,内部制约形同虚设;离

开内部制约,外部制约纸上谈兵。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执行法院判决可拘留行政官员……近日,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正

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中的立法亮点频频见诸报端,人们对这部已施行23

年的重要法律的首次大修,产生了极大兴趣。

对法律稍有了解的人知道,俗称“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桥梁

作用:一边连接着公民权利,一边连接着政府职能。行政诉讼法在23年前艰难开启的这扇法律之门,既是权利之门,也是公信之门。当“官家”也要作为“被告”出现在法庭上时,对全社会的震动非同小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的顾昂然回忆,行政诉讼制度

刚建立的时候,某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强烈反对:我们帽子上有国徽,怎么能告?

世易时移,这位负责人的疑问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经过中国改革和法治理念的冲刷,如今已进入历史角落。行政诉讼法在保护公民和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界定公权力边界和政

府职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成效有目共睹。事实上,从1990年这部法律施行之日起,就在当时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此次修正案草案,不论是对受案范围还是对管辖权的修订,抑或是法院对政府“红头文件”可附带审查的规定,都进一步强化了对公权力的约束。通过法律的约束,使

政府行为更有公信、政府职能更有效率。在这个意义上,正是行政诉讼制度,以法律的阳

光让“帽子上的国徽”更加闪亮。

从发展历程来看,行政诉讼制度可谓我国市场经济的“同路人”和“看护者”。市场

意味着规则之治,让全社会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逐步学习法治规则,以规则意识解

决纠纷,是草案的内在涵义。通过多个条款的修改完善,切实解决“立案难”“审理

难”“执行难”,可以看做是对规则有效性的强调、对全社会尤其是行政主体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