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404.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思维导图】【必背手册】★知识点一:质量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其质量也就越大。
【微点拨】质量的概念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如:铝勺、铝锅都是由铝组成的,牙签和木块是由木材组成的。
所以“物体”是指具体的东西;“物质”是做成物体的材料。
2.质量是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所含物质多,其质量就大。
3.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温度及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知识点二: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台秤、天平是我们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如下图所示。
2.托盘天平的构造:托盘天平是学校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如下图所示。
3.托盘天平的使用:(1)测量前:①放平: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地方。
②归零:用镊子把游码移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
③调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即使指针指静止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
(2)测量时:①左物: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
②右码: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中。
③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横梁水平平衡。
④读数:把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数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就得到物体的质量。
(3)测量完: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盒中。
【微点拨】(1)测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2)保持天平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3)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不要把砝码弄脏,以免锈蚀;(4)在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标尺上的分度值;(5)天平指针偏左偏右与平衡螺母旋出旋入的关系: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左侧说明左边沉,平衡螺母应向右移;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右边沉,平衡螺母应向左移。
国际单位:mg、g、t 1t=103kg=103g=103 mg 常用单位:kg1千克=1公斤= 2斤,1斤=10两实验室工具:天平。
国际单位:m 3换算:1m 3=103dm 3 =106cm 3常用单位:dm 3 / L、cm 3 / ml 量筒。
(形状不规则)刻度尺。
(形状规则)国际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换算:1×103kg/m 3=1g/cm 33、单位:4、应用:换算:⑶求体积:当体积不便测量时,用公式V=m/ρ算出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质量(m)体积(V)密度(ρ)2、单位:3、测量工具:2、单位:3、测量工具:2、公式:意义:ρ水= 7.9×103 kg/m3,表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当质量不便测量时,用公式m=ρV算出质量。
(2)不同物质,m相同时,V与 ρ 成反比。
(3)不同物质,V相同时,m与 ρ 成正比。
1、定义: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同种物质,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一般不同。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受温度、压强、物态等影响。
(1)同种物质,ρ恒定不变,m与V成正比。
常用工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
1、定义: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多少。
《质量与密度》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8个鸡蛋是1斤。
Vm =①游码归零。
②调平衡螺母。
液体:m 物=m 总-m 杯微小质量:m 小=m 总/n原理:4、盐水密度表达式:测量测量测量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液体(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3)细线系石块放入量筒,测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4)石块密度表达式:固体液体:直接测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学设计第1节质量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认识质量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把“物质”与“物体”混为一谈;日常购物时常提到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的关系搞不清楚。
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以及对实物的观察,明确“物质”与“物体”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引入质量的概念。
(1)物体与物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
课桌等是物体,木材等是物质。
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
(2)引入质量的概念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多少不同,塑料桶和塑料杯含有塑料这种物质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一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以后学习。
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是说质量表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应该明确,这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
(3)认识质量的单位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粮、菜、糖、水果等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斤或公斤,这里说的重量,实际是质量。
第一章 机械活动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章 物态变更 机
械 运 动
长度测量 时光测量
机械活动 活动的快慢 活动种类
单位:单位换算 对象:刻度尺的运用 单位:单位换算 对象:钟,表,机械停表
界说:物体地位的变更
参照物界说:被选作尺度的物体
选择:一般选择地面
公式:
单位:单位换算 匀速直线活动 变速活动
声
现象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特征 噪音及其掌握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克不及传声
在不合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合,常温下空气中为
声音的反射(反响)及运用
音调:声音的高下由振动频率决议
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 音色:声音的特征与物体材料构造有关 界说:声源振动成波形无规矩
掌握门路:声源处,传播进程
物态变更
液化
温度
汽化 融化 纪律:晶体凝固时,放热
晶体融化 但温度不变 前提:温度达到凝固点 不竭放出热量 非晶体融化:吸热 温度不竭降低
蒸发 发声前提:任何温度 影响身分:液体温度高下
液体概况积大小 液体概况空气流淌 速度 沸腾:产生前提:达到沸点
吸放热:液化放热 办法:降低温度 紧缩体积
摄氏温度:单位:℃ 用处 温度计 制造道理:热胀冷缩
纪律:晶体凝固时, 晶体凝固 放热但温度不变 前提:温度达到凝固点 不竭放出热量 非晶体凝固:放热,温度不竭降低
凝固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五章 透镜及其运用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界说:物体所含物资的若干 符号:m 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 对象 天平:构造调节与运用办法 测量 其他对象:台秤,杆秤等 密度
界说:中央厚边沿薄的透镜 光学性质:对光线有会聚感化 经由过程光心的光线不偏 根本纪律 主光轴:两个球面地点球心 的连线,平行于主光轴的 入射光线会聚于核心 焦距:核心到光心的距离 成像纪律 物距:u>2f 像距:f 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物距:f2f
质量与密度适用年8年级级所需时4 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质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及密度知识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物质属性的深入学习,同时为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重点:质量及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探究及其应用单元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及体积。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4.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对应课标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2. 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3. 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4. 学习物质密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专题划分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2课时)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课时)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1课时)(“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专题问1.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题设计2.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物体:一块冰和一桶水、一枚铁钉和一把铁锤、木制米尺和一块木板。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所含的物质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
(二)新课学习1、质量从学生对刚才“导入新课”的讨论、交流、总结的基础上,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提问:平时在市场上买水果、蔬菜或自己称体重时,遇到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活动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质量的单位和符号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活动2:让学生观察课文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使他们了解微观到宏观的一些物体质量,并懂得对生活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
3、质量的测量(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完成以上五个教学活动后,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的概念和托盘天平的结构,此时可以进行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活动7:(学生分组实验)⑴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⑵另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把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水的质量。
比较两次称量结果。
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交换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三)总结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1 kg =g1 mg =g =kg1 t =kg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评价要1.学生通过实验说明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点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现场经历的实验过程②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列举生活中的例子④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 学生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调平、操作、读数等)②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专题问1.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题设计2. 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㈠引入新课视频:辨别金手镯㈡新课内容一、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1、四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的水、盐水、酒精和色拉油,你能否把它们鉴别出来?说出你的方法。
2、取出两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3.老师再出示质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4.老师出示体积、质量均不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否辨别哪个是木块?哪个是泡沫块?(讨论)师:体积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质量来分辨;质量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体积来分辨;看来通过质量和体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分辨物质的方法,这正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大组,第一大组:研究铜块第二大组:研究铝块第三大组:研究水设计实验1、要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汇报时说出实验过程)2、要想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仅收集一组数据可以吗?为什么?进行实验把本组测得的数据填写在下表中:物质实验次数质量m/g体积V/cm3比值()数值单位123在方格纸中,以体积为横坐标,质量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分析与论证:(1)分析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分析得出的?(2)分析不同小组的数据,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吗?(3)现在你能否找到一种鉴别木块和泡沫的新方法?说说看!(4)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二、密度活动二:仔细阅读课本第94~95页有关密度定义、单位、公式的部分内容,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⑴密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密度的公式:。
⑶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为或,分别读作或。
学以致用:视频中顾客购买的金手镯质量为24.21g,如果测出其体积为1.5cm3, 请你通过计算帮他辨别手镯是不是纯金的?(纯金的密度可在教材P96密度表中查找)评价要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概念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能够用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②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从而体会质量与体积的比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③实验过程中,小组同伴注意协调分工与合作,实验结束整理器材,要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评价指标: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解决身边的相关问题。
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专题问题设计 1. 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2. 实验原理是什么?3. 简述实验步骤。
4. 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一).引入新课: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二).新知识的学习:1.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金属螺母)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牛奶)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1)实验讨论设计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4、怎样测金属螺母块质量和体积?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归纳实验步骤①用天平称出螺母的质量m.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③用细线悬吊着螺母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④金属螺母的密度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1).在玻璃杯中盛牛奶,称出总质量m;(2).把玻璃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牛奶的体积V;(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的质量m1;(4).牛奶密度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2、鉴别物质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1)求质量: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2)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三).归纳小结1、鉴别物质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评价要点1.测量固体的密度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学生现场经历实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