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肽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小肽在畜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在肠道中并非全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有很大一部分分解为小肽(一般认为是二肽、三肽),大部分二肽,少量三肽原样转运进入细胞,而大部分三肽,几乎全部三肽以上的寡肽经小肠粘膜刷状缘肽酶水解后,以自由氨基酸的形式吸收和转运。
Newwy等(1960)首先为小肽能被完整地吸收提供了证据;Hara等(1984)在小肠粘膜上发现了小肽载体。
之后,小肽的I型载体(Fei等,1994)和H型载体(Adibi,1996)分别被克隆。
至今,小肽能被完整吸收的观点才为人们所接受。
小肽(二肽、三肽)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消化产物,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1小肽的营养作用1.1提高蛋白质合成试验证明,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大鼠肌细胞、牛乳腺表皮细胞(Pan等,1996)以及羊肌源性卫星细胞(Pan等,1998)均能有效利用含蛋氨酸的小肽作为氨基酸的来源,用于合成蛋白质和细胞增殖。
此外,肝脏、肾脏、皮肤和其他组织也能完整地利用小肽(Backwell等, 1996; Hubl等, 1994;Pierzvnowski等,1997),其中肾脏是消化循环肽和再捕获氨基酸的主要场所(Adibi,1997)o很多试验表明,以小肽形式提供部分或全部氮源时,蛋白质沉积效率高于相应的合成氨基酸日粮与完整蛋白质日粮(Boza等,1995;Backwell, 1994; Monch和Rerat, 1993;Layante,1992; Infante, 1992;Zaloga, 1991; RuUain,1989)。
乐国伟(1996)观察到,雏鸡在灌注酪蛋白水解产物小肽后,组织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高于相应游离氨基酸混合组。
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率与其动静脉氨基酸差存在相关性(Boisclair,1993)。
在吸收状态下,动静脉差值越大,蛋白质的合成率越高。
由于小肽吸收迅速、吸收峰高的原因,能快速提高动静脉的氨基酸差值,从而提高整个蛋白质的合成。
小肽-fc融合蛋白
小肽-FC融合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药物。
小肽是一种能够与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特异结合的多肽,而FC部分则是人体免疫球蛋白的
静区,能够增强小肽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半衰期,从而提高药效。
由于
小肽-FC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等优势,在药物开发和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小肽-FC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小
肽的合成、小肽与FC的连接、融合蛋白的纯化和结构分析。
首先,小
肽的合成可采用固相合成、液相合成等方法。
其次,通过化学连接或
基因工程技术将小肽与FC进行连接,获得小肽-FC融合蛋白。
最后,
融合蛋白需要进行纯化和结构分析,以保证其纯度和活性。
小肽-FC融合蛋白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疾病治疗方面,它可以用
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
在药物研发方面,小肽-FC融合蛋白可用于药物靶点筛选、药效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此外,小肽-FC融合蛋白也可用作抗体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如用于人源化抗体研究、抗体特异性增强等方面。
总之,小肽-FC融合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质药物,在医药生物
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小肽-FC融合蛋白的制备、应用和改良也将更加成熟和完善,为临床疾病治
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好的选择。
根际小肽分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根际小肽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片段,通常由20个氨基酸左右的多肽组成。
这些小肽由根际微生物在植物根际环境中产生,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际小肽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强养分吸收等多种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产和抗逆栽培领域。
本文将介绍根际小肽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重点探讨根际小肽的分离方法和意义。
通过对根际小肽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植物生长中的生物学功能,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愿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部分开始介绍根际小肽分离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探讨根际小肽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接着,将对目前常用的根际小肽分离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根际小肽分离的意义以及未来研究展望,并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根际小肽分离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目的根际小肽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种类繁多且含量微量,难以直接检测和分离,因此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常用的根际小肽分离方法,探讨其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根际小肽的分离技术,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植物生长调控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本文的目的还在于强调根际小肽分离研究的重要性,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正文2.1 根际小肽的定义和特点根际小肽是指在根际环境中由植物根系释放的一类小分子肽类物质。
它们通常由2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复杂的结构。
根际小肽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抗逆性和与微生物的互作。
根际小肽的特点包括:1. 多样性:根际小肽的种类繁多,每种小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小分子胶原蛋白是什么?小分子胶原蛋白又叫小肽或寡肽。
小分子胶原蛋白有分子量小、低免疫原性,不容易过敏,不需要经过人体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见效快,效果好。
小肽是人体蛋白的前体。
人体的一切活性物质都是以小肽的形式存在的。
肽使人体及人体的一切细胞、组织、器官具有生命。
人体如果没有肽,生命也就终止。
小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调节物,新陈代谢的供应原料,是人体活力、精力的源泉。
大分子胶原蛋白,还需在小肠中的进行消化,产物由氨基酸和大量的寡肽构成,并在粘膜细胞中进一步水解生成氨基酸进入血液循环。
而小肽就不要这一步。
小肽具有优先吸收特点。
吸收快速,比人体吸收大分子蛋白质快129600秒钟,较人体氨基酸快64800秒钟。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选择标准标准一分子量由美丽肽度研究所知,胶原蛋白在人体内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降解到平均分子量约300道尔顿【简称D】以下后才能被吸收),二肽、三肽和四肽不需要经过肠胃酶降解就能直接被吸收。
胶原蛋白分子量低于300D被人体直接吸收率可以勉强达到“100%”,1000D以上的胶原蛋白要被降解到小肽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率要看人体消化系统的能力了,其比率是有限的(炖猪脚里胶原蛋白吸收多少要看消化系统的能力。
分子量低的胶原蛋白,消化降解到氨基酸相对容易,所以吸收一般来说要高些)标准二食品级化妆品级、食品级和药品级区别在于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含量标准三没有添加劣质的产品,会添加成分掩饰腥臭味。
胶原蛋白加入玻尿酸、VC能促进吸收,稳定成分。
比如:小肽童颜冲剂,300道尔顿胶原蛋白小肽,800道尔顿玻尿酸小糖,VC能互相促进吸收标准四尽量选择粉剂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片需要加添加剂造粒,胶囊、口服液等胶原蛋白产品需要加防腐剂,粉剂胶原蛋白(无造粒需要、也无防腐)是无添加的胶原蛋白产品。
肽含量检测方法—三氯乙酸沉淀法(TCA-NSI)(可溶解小分子含氮物质定量测定)一.关于富力肽中小肽含量的确定:1.1 检测方法:三氯乙酸氮溶指数(TCA—NSI)1.2 原理:三氯乙酸是一种蛋白质沉淀剂,它可以沉定蛋白质和较长的肽段。
随着酶解反应的进行,蛋白质的肽链逐渐被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三氯乙酸氮溶指数提高。
因此,三氯乙酸氮溶指数可以准确地反应蛋白质的酶解情况,溶解指数越高,表明小肽的含量越高。
1.3 方法:见标准。
1.4 富力肽中小肽含量的确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可以确定富力肽中的小肽含量。
在富力肽的全部蛋白类物质中小肽的含量为≥65%。
在富力肽的水溶性蛋白类物质中小肽的含量为≥98%。
二.关于富力肽中小肽分子量谱的确定:2.1 检测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ass Spectroscopy)2.2 原理:质谱是肽和蛋白质分析的重要工具,这主要归功于一些软电离技术的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MALDI)。
该项技术由于方便、灵敏度高,已成为蛋白质酶解产物中肽段质量谱分析(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的最有效的工具。
MALDI—TOF—MS采用有紫外吸收的小分子晶体为基质,将待测物与基质结合。
然后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聚集的能量加热晶体,使基质晶体升华而将非挥发性的待测物释放到气相中。
MALDI主要生成待测物的单电荷离子,送入TOF(Time of Flight)分析仪,测得离子从起始谱到探测端的飞行时间,根据飞行时间的长短确定分子量的大小,从而得到一张完整的蛋白质酶解产物的肽段分子量图谱。
2.3 富力肽中小肽分子量的确定:MALDI—TOF—MS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富力肽的水溶性蛋白类物质中,富含2~6个氨基酸的小肽。
肽段的分子量区间为:分子量(Dalton)摩尔百分含量0~160 3% 161~650 87% 651~1000 8%> 1000 2%。
酵母水解物中小肽的测定方法及意义酵母中含有三类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其中蛋白质几乎占了干物质一半以上的含量,必需氨基酸充足,呈味氨基酸丰富,总谷氨酸含量在6%以上,色氨酸在1%以上,所以酵母水解物诱食性绝佳。
新鲜酵母中的蛋白质经水解后产生的肽类物质,曾引起专家和配方师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那么酵母水解物中的小肽具体含量应该是多少?是否可以精确、重复检测?以下内容是由湖北海宜为大家整理的小肽的定义及检测方法:一、什么是小肽?肽是蛋白质降解为游离氨基酸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通常将大于20个的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肽称为多肽(Poly-peptide),2-2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肽称为寡肽(Oligopeptide),而将仅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二肽和三肽称之为小肽(Small peptide)。
(参考《动物营养学》第三版)二、小肽含量的检测方法:1、大豆肽粉,国标:GB/T 22492-2008原理: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
即以多孔性填料为固定相,依据样品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差别进行分离,在肽键的紫外吸收波长220nm条件下检测,使用凝胶色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即GPC软件),对色谱图及其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大豆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分布范围。
本法适用于以大豆粕或大豆蛋白等为原料,用酶解或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以下,主要成分为肽的粉末状物质。
2、海洋鱼低聚肽粉,中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879-20072.1 低聚肽方法原理: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水解物(包含低聚肽及游离氨基酸)可溶于三氯乙酸溶液;高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在三氯乙酸溶液中易沉淀。
样品经三氯乙酸溶液溶解后,离心分离出沉淀蛋白质,收集离心清液。
按照GB/T5009.5规定的方法测定离心清液的酸溶蛋白质水解物含量,清液的酸溶蛋白质水解物含量减去游离氨基酸含量即得到低聚肽的含量。
该法仅可以粗略测出样品中的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并且不能扣除核酸中的含氮碱基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更加不能精确检测二肽、三肽具体含量是多少。
浅谈小肽摘要:动物采食的日粮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经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降解为小肽和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而小肽只有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利用。
后来发现,使用氨基酸纯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氨基酸日粮,并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效益。
随后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小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他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肽吸收具有吸收快、耗能低、吸收率高等优势。
二者在动物体内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间相互竞争共同的吸收位点而产生的吸收抑制作用,有利于蛋白质的利用。
近年来,编码小肽吸收转运载体活性蛋白质的基因已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营养作用和生理活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
关键词:小肽;功能机制;展望肽是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一种生化物质,它比蛋白质分子量小,比氨基酸分子量大,是蛋白质的一个片段。
由两个以上以至多达几十个氨基酸肽键相连聚合成肽,再由多个肽以侧链相接聚合成蛋白质。
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相连,形成的“氨基酸链”或“氨基酸串”就叫做肽。
其中,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肽被称为多肽,而由2至9个氨基酸组成的就叫做寡肽,由2至4个氨基酸组成的就叫做小分子肽或小肽。
一、小肽的特点1、蛋白质被摄入人体后,经过分解主要以氨基酸和小肽的形式被吸收和为细胞所利用。
2、由食品中提供的异体蛋白质,必须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才可能重新组建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而在人体内利用肽合成蛋白质的机率高于对氨基酸的利用约25% 。
3、小肽,直接介入血细胞、脑和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生殖细胞、内分泌细胞、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分裂增殖各个环节。
4、能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氨基酸只有20余种。
但是,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氨基酸,通过排列组合则可以构筑成百上千种多肽。
二、小肽的功能1、因其结构简单,分子量小,不饱和,所以能够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以原形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不需要再次消化,也不需要耗费能量。
小肽氮植物硝酸盐小肽是由2-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分子。
它们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激素调节、蛋白质合成等。
而氮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氮元素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利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小肽对植物吸收利用氮元素的影响以及氮元素以硝酸盐形式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
首先,小肽对植物吸收利用氮元素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小肽可以增强植物根系对氮元素的吸收能力。
小肽可以通过与植物根系细胞膜蛋白相互作用,促进氮元素的吸收。
此外,小肽还可以改变植物根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植物根系对水分和氮元素的吸收能力。
其次,小肽对植物的氮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小肽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氮元素的转运和分配,从而增加植物体内氮元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小肽还可以调节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速率和路径选择,使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合理利用氮元素。
第三,氮元素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在自然界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氮肥和大气中的氮化物。
当植物吸收硝酸盐时,硝酸盐会先被还原为亚硝酸盐,然后转化为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硝酸盐还原和转化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小肽对植物吸收利用氮元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植物根系对氮元素的吸收能力,并调节植物的氮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而氮元素则以硝酸盐的形式进入植物体内,在光合作用的调节下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植物氮素代谢以及优化植物的氮元素利用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例如,小肽与植物根系细胞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小肽对植物氮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调控的具体途径仍需进一步明确。
此外,氮元素从土壤到植物根系的吸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肥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小肽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传统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认为:蛋白质在肠道内,由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和寡肽,寡肽在肽酶的作用下完全被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并以游离氨基酸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即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就是对氨基酸的需要,给动物提供充足的必需氨基酸,动物就能获得满意的生产性能,这一观点一直指导着动物营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给蛋白质营养的研究引入了一个误区。
早在1921年Boegland就提出了小肽转动的可能性,但人们受其传统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的影响,对其完整吸收的方式难易接受,至到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试验发现,用纯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氨基酸饲粮饲喂动物并不能达到最佳生产性能(Caldron和Jensen1989;Baker,1997;Colnago,1991;Newey和Smyth1960)并观察到动物肠道能够吸收小肽,循环血液中确有大量肽存在。
表明了肽的吸收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且对动物生产免疫产生作用,小肽在蛋白质营养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营养学者所认识。
1.小肽的吸收机制50年代,Agar等(1953)观察到,肠道能够完整转运双目肽,其后Naey和Smith(1959,1960)首先提出肽可被完全转运的确切证据。
但直到80年代,肽类被完整吸收的观点才被人们重视,肽类的研究也随之展开。
小肽的吸收机制与氨基酸完全不同,游离氨基酸是主动运输,逆浓度转运,通过不同的钠离子泵或非钠离子泵转运系统而进行(Matten和Payne,1980;Mathews,1991;Wellner和Meigler,1981)。
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质蛋白质在胃肠道水解为不同数量的寡肽与氨基酸,寡肽通过特殊转运系统进入细胞,小肽逆浓度依赖于氢离子浓度(Addison等,1972,1975;Meththews,1987;Ganapathy等,1981,1984;)或钙离子浓度(Vincenzinni等,1989)的非钠泵转运,小肽吸收具有更快更高的速度和效率(Marraw,1972),比FAA(游离氨基酸)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小肽可能至少有三种吸收机制。
①依赖H+ 离子浓度和Ca+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Matthews,1987;LincenzinI等,1989),需要消耗A TP这种转运方式在缺氧或添加代谢抑制剂的情况下被抑制;②具有PH依赖性非耗能性NA+/ H+ 交换转运系统。
Daniel等(1994)研究发现,小肽转运的动力来源于质子的电化学梯度。
位于小肠粘膜刷状缘顶端细胞NA+/ H+互运通道的活动引起质子活动,当小肽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易导致细胞内PH值下降,从而使NA+/ H+互运通道活化而释放出H+,使细胞内PH值恢复到原来水平。
当缺少H+时,小肽的吸收依靠膜外的底物浓度进行;当细胞外H+浓度高于细胞内时,则通过产电共转运系统逆底物浓度转运;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Cincenzini等1989)此生理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2.小肽的吸收特点小肽吸收比FAA更具有更多的优越性:①小肽吸收速度快;②小肽吸收耗能低;③小肽吸收可避免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④载体不易饱和等特点(Ganapathy等,1981,1985;Rerat 等1988,1992)乐国伟(1997)报道,分别在鸡的十二指肠灌注CPS(主要由小肽组成的酶解酪蛋白)和相应组成的FAA混合物,10min后,CPS组门静脉血液循环中的一些肽量和总肽量显着高于FAA组,表明小肽的吸收不仅比FAA快,而且还有吸收率高,吸收强度大的优势。
赵昕红等(1999)、Rerat等(1988)都表明了小肽吸收比FAA快。
3.肽的营养作用3.1消除FAA的吸收竞争,促进氨基酸的吸收。
FAA的吸收存在竞争现象,如精氨酸和赖氨酸在吸收时相互竞争载体上的结合位点而发生颉抗,游离精氨酸和赖氨酸有降低门静脉赖氨酸水平的倾向。
施用晖等(1996)在研究不同比例小肽与FAA吸收的影响时发现:当完全以小肽的形式供给动物时,赖氨酸的吸收速度不再受精氨酸的影响。
因小肽吸收机制本身不易饱和,转运速度快,能缓解肠壁细胞对不同FAA摄入的竞争,故小肽的氨基酸能够迅速吸收。
Bamba等(1992)报道,小肽作不肠腔的吸收底物,不仅增加刷状缘膜的氨基酸肽酶活性,而且提高二肽酶和氨基酸载体的活性和载体数目。
Kara等()1993也试验表明饲喂酷蛋白日粮,大鼠小肠对寡聚蛋氨酸的吸收速度高天大豆蛋白日粮。
3.2提高蛋白质的合成大量试验证明,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Adibi等(1977)通过向小鼠静脉灌注双甘肽和甘氨基酸-l-亮氨酸发现,这些肽在血浆中消失的很快,但尿组织中都没有发现其存在;同时一现组织中与肽水解有关的酶活性很高,而在血浆中这些酶几乎没有活性,表明这些肽很可能是在组织中分解而不是在血浆中分解。
Boza等(1995)报道,当以小肽形式作为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高于相应FAA日粮或完整蛋白质日粮;乐国伟(1996)观察到雏鸡在灌注酪蛋白水解物小肽时,组织蛋白质合成率显着高于相应FAA混合组。
3.3提高生产性能Parioini等(1989)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少量的肽后,显着地提高了猪的日增重,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其原因可能是与肽链的结构功能有关。
施用晖(1996)报道,在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肽制品后,蛋鸡的产蛋率,日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均显着提高,蛋壳强度有提高的倾向。
Fante(1992)试验表明,饲喂富含小肽的蛋白质水解物饲粮能使蛋白质营养不良大鼠的体重快速恢复。
小肽营养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作者:王前光等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动科院动物营养教研室蛋白质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动物采食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
但在许多试验中,尤其是近期营养学研究表明,动物饲喂按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的纯合日粮或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时,也不能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caiderson和Jensell,1989;Pin—cbansov等,1990)。
随着人们对蛋白质消化吸收及其代谢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蛋白质在肠道中并非全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FAA)被吸收,部分小肽(主要是二肽和少量三肽)也能穿过肠屏障,原样转运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从而被组织利用(Webb等,1992)。
因此,动物对完整蛋白质或小肽有特殊需要的观点(caInago,1991)才逐渐被人们认识。
1小肽的营养功能1 1消除游离氨基酸的吸收竞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二者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相互竞争共同位点而产生拮抗作用,从而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加快蛋白质的合成。
游离氨基酸有降低门静脉赖氨酸水平的倾向。
施用晖等(1996)在研究不同比例小肽游离氨基酸对鸡氨基酸吸收的影响时发现,当完全以小肽的形式供给动物时,氨基酸的吸收速度不再受精氨酸的影响。
很多试验表明,当以小肽形式提供部分或全部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率高于相应的合成氨基酸日粮与完整蛋白质日粮(Webb等,1990;Zaloga,1991;Inf,mte,1992;Boza等,1995)。
乐国伟(1996)观察到,雏鸡在灌注酪蛋白水解产物小肽后,其组织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高于相应游离氨基酸(FAA…)混合组。
另外,有研究表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率与动静脉氨基酸差值存在相关性。
在吸收状态下,其差值越大,蛋白质合成率越高。
由于小肽吸收迅速,吸收峰值高的原因,能迅速提高动静脉的氨基酸差值,从而提高整个蛋白质的合成(Bois(:lair等,1993)。
蛋白质的合成是受各种激索调控的。
Rem等(1988)报道,向猪十二指肠灌注寡肽后,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高于灌注游离氨基酸组,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参与蛋白质合成中肽链的延长,从而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1.2小肽在矿物质代谢中的作用有研究报道,肉类水解物中的肽能使亚铁离子Fe2+可溶性、吸收率提高。
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小肽制品后,血浆中Fe2+、Zn2+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壳强度提高(施用晖等,1996)。
Infnte 等(1997)报道,在鲈鱼苗日粮中添加小肽能极大减少海鲈鱼骨骼畸形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有些小肽具有与金属结合的特性,从而促进钙、铜和锌的被动转运过程及其在体内的贮存。
冯健等(2004)研究草鱼日粮中虾蛋白肽对幼龄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时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虾蛋白将会提高草鱼血浆中对矿物元素的吸收和小肽含量;而且草鱼血浆钙、磷、镁和小肽总量随着日粮中添加虾蛋白肽的比例增加而上升。
大量研究表明,酪蛋白的水解产物中有一类含有可能与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的磷酸丝氨酸残基,提高其溶解性,使无机金属离子转变成有机小肽金属整合物。
小肽和金属离子螯合后,能抑制刷状缘肽酶的活力,结果完整的肽作为矿物质的配体通过肽转运机制进入黏膜细胞,充分利用了小肽的转运系统来转运矿物质,促进了动物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1 3小肽在其它营养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小肽对粗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素消化代谢影响的报道较少。
李丽立等(2004)研究时并没有发现小肽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有明显影响。
另有研究报道,小肽能阻碍脂肪的吸收,并能促进“脂质代谢”。
因此,在保证摄人足够量肽的基础上,将其它能量组分减至最低,可达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可以避免其它减肥方法(如限食加运动)的负面效果(如肌肉组织丧失、体质下降)。
另外,体内小肽可促进葡萄糖的转运且不增加肠组织的氧消耗。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酪蛋白水解的某些肽能促进大鼠促胆囊收缩素(ccK)的分泌,鸡蛋蛋白中提取的某些肽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
1 4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小肽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吸收规律和小肽的营养作用,对于合理利用蛋白质饲料资源,实现日粮的进一步平衡配制,减少氮向环境的排放量以保护环境,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实现高效益的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小肽营养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2 1 小肽在养猪业中的应用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少量肽,能够显著的提高猪的日增重、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
汪梦萍等(2000)研究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小肽制品,能够极显著地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为7.85%,8.85%;10.06%,11.06%)。
李职等(2004)研究结果表明,在教槽料中添加动物小肽比添加植物小肽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断奶仔猪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并有较低的耗料增重比。
Lootekhniga发现,饲料中添加合成小肽能提高肥育猪的产肉量和瘦肉率。
王恬等(2003)研究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可减轻断奶仔猪小肠绒毛萎缩和隐窝加深的程度,促进仔猪肠道组织与功能的发育;提高淀粉酶、脂肪酶与胰蛋白酶活性;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免疫球蛋白IgG含量,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且随着小肽营养素添加量的增大,断奶仔猪日增重逐渐增加,料重比与腹泻发生率呈现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