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扩展阅读》1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教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

——以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马嵬》为例

贵阳一中

汪呈珍

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准确找出诗中古今的连接点,说出诗歌中咏史怀古的作用;②赏析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③自主赏析《马嵬》一诗中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时间:2课时

【对接高考,明确方向】

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作者的观点态度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把握了共性,便可通过确定诗歌所属类型来判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咏史怀古诗是高考常见的题材之一,高一学段中必修三唐诗单元中的咏史怀古诗教学,便可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专题导入,方法指引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文人墨客们面对古往今来的变化有着纤细敏锐的神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怀古伤己发出的悲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面临乌江时借古讽今的伤怀。当你孤独失意、迷茫彷徨时,你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贤雅士畅谈;当你感叹世事,满心愤懑时,你可以登临古迹,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找寻人生的智慧。我想这便是今天我们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大意义。首先我们来明晰它的概念:

【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吟咏或评论所作的诗。

【怀古诗】“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凭吊古迹引起感慨,抒发情怀的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写有“怀古”“咏怀”等。

但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兴之所至,妙笔生花,所以咏史与怀古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清晰了,那今天我们把这两类诗并做一个小专题,一起来实践一下这类诗歌的赏析。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远望、咏叹史实、兴怀古迹来达到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怀事反思的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

那我们如何把握这类【咏史怀古诗】当中的情感呢?

【方法】要抓住:一个接点,三个作用

找对接点:古迹、事件、人物——作者的际遇

三个作用: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对比参照)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怀事——反思(理性思考、讽劝当朝)

二、阅读鉴赏、样本示范

A.

【诵读感知】

实践出真知,我们接下来就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验证和巩固我们的解读思路。首先,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们带着探寻情感的目的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明确字音:朔shuò(农历每月初一;北方);青冢zhǒnɡ(草色长青的坟墓);省识(shěnɡ)略识(①什么事件?

②怎么翻译更能反映这件事的本质?画图是汉元帝宠幸宫

中美人的手段,但是由于画工受贿赂,所以汉元帝并没有通过图画真正见识到王昭君的春风面,所以这里的省识,不是曾经识得,而是只是略微见识了一点,或者说春风面直接被图画省略了。)

【提问】杜甫在诗歌创作时,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来讲述王昭君的故事?

【明确——叙事】顺叙和补叙。首联从王昭君的出生地写起,颔联叙述她出塞的始末:离开宫廷身赴北方,死后也葬在北方。颈联补充王昭君的遭遇和家国之情,尾联呈现王昭君的心情。

B.【艺术形象】

【提问】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但其塑造的昭君形象却让人难以忘怀。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中塑造的王昭君的艺术形象。

【明确】1、她是一位才貌俱佳、品性高洁的女子。

王昭君出生于遐陋山村,却能获选入宫,同时通过汉元帝见到她的真容心生悔意一事也侧面烘托出她的貌美。她在众人都争相行贿时,却不愿通过行贿画工来获得君王的赏识,说明她品性高洁。

2、她是一位孤独幽怨、思乡心切的女子

颔联用简短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一“连”,把昭君离开宫廷远赴大漠的过程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通过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的伤感。同时,本句中物象色调清冷,紫台冷酷无情佳人受埋没,黄昏沉暗,青冢幽幽,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颈联写王昭君虽然选择远嫁塞北,但是她死后的芳魂却还不忘归国探看。且她在异乡做琵琶曲表达自己的愁怨,正如蔡邕在《琴操》的《怨旷思惟歌》所呈现的句子:“高山峨峨,河水决决。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哀哉!忧心侧伤。”王昭君琵琶曲中的幽怨我们听得清清楚楚。此外《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到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请求回国,没有得到批准,后面再嫁了他亡夫的儿子,可想而知她心中的幽怨。

3、她是一位顾全大局、坚毅勇敢的女子。

王昭君受令远嫁匈奴,她虽心有幽怨,却毅然肩负起了和亲使命,终老边塞。此外,杜甫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炼字:释字——绘景——明情】一个“赴”字透露出诗人的思绪仿佛乘奔御风从白帝山到了荆门的明妃村(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远隔数百里的空间在杜甫的想象力中变得微不足道,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由近及远既将读者的视线引领到远方,化静为动又写出了山峦连绵的气韵灵动的鲜活。用写英雄出身般壮丽的笔法来写王昭君,她身行万里,心却与祖国同在。

C.

【诗人情感】

【问题】杜甫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感?【明确——思、怨】——怀人伤己

【也可在此处赏析第一句】赞美王昭君:用写英雄出身般壮丽的笔法来写王昭君,她身行万里,心却与祖国同在。

在杜甫看来,王昭君身上承载了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联系到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际,以及胸中饱含的对乡土祖国的深情,由此产生了共鸣,并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此外杜甫一生仕途不顺,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