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研究综述.doc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需求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日渐融入国际化进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创新使得我国经济在这30年间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基于经济转轨的视角,研究在金融深化、经济转型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背景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对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以货币量为盯住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货币需求函数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需求产生供应,中央银行往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这个中介目标来对经济施加可预测的影响。因此,估计货币需求函数并且判断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1]。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货币需求的测度,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原因的分析和稳定货币需求条件下调整货币政策的思路,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良好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测度

货币需求差异可以分为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横向差异是指在同个时间段中基于不同角度下研究货币需求的量和结构的差异;纵向差异是指在不同阶段中研究货币需求的量和结构的差异。如国外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现代货币数量论等均是在不同阶段里,基于对货币功能的不同理解来分析货币需求的纵向差异。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有不少学者从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视角研究了中国货币需求差异的变动状态。在研究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指标选择方面,学者们基本采用M0、M1、M2及相关弹性作为参考指标。而

在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予以分析。基于不同的研究时段、采用不同的指标、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使得对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笔者综合考察这些研究文献后认为,由于1994年前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不同,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明显变化,以1994年为分析临界,综述了不同时间段中国货币需求横向差异变动和跨时间段纵向差异变动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1994年以前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测度

有关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周(Chow)(1987)被认为是先驱,他使用了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函数设定形式,估计了中国1952年~1983年的货币需求[2]。宫少林(1986)引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分析1953年~1983年间的M1数据,第一次利用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预测货币需要量,认为通过拟合关系式,根据计划期经济增长的速度推算货币需要量,能够为制定中长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指出用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预测货币需要量这一方法在实践中还需要进行补充和发展[3]。秦宛顺等(1991)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1957年~1986年间M0、M1与M2三个层次的货币需求模型进行了估计,认为货币需求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其中M1前期值对本期值的影响大于M0的前期值对本期值的影响[4]。郑超愚(1996)利用二元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理论框架,依据1979年~1992年货币需求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期间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结构特征,表明货币需求无利率弹性及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跨时平稳性,并估计出了

货币总需求的可操作性[5]

(二)1994年至今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测度

谢富胜等(2000)通过SAS统计软件对1994年第一季度~1999年第二季度央行公布的M1、M2、股市市值等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层次的货币需求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1的变化非常显著[6]。继分析1979年~1992年中国货币需求后,郑超愚等(2000)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异常移动,设计了从M2到M1的中国货币需求层次递归系统,并且在1994年第一季度~2000年第一季度间加以估计,建立了中国M1和M2季度货币需求函数,考察了M1货币需求函数的动态调整状况,使得在新阶段中不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依据货币需求函数推广形式进行预测,论证了货币供应量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7]。易行健(2006)对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通过构建了一个开发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利用中国1994年~2004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包含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国外利率的货币需求函数,最后以模型结果为基础,为中国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8]。

(三)跨期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测度

王娜(2005)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有的金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年~2003年间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关系[9]。蒋瑛琨等2005)

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两个阶段(1978年~1993年和1994年~2004年)的中国静态和动态货币需求函数,实证结果表明,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经济变量不断出现,导致货币需求函数越来越不稳定,因此第一阶段M1和M2的短期动态方程比较稳定,而第二阶段稳定性较差[10]。万晓莉等(2010)利用对数据稳定性没有要求的边限协整分析方法(即BoundsTesting),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货币需求在1987年~2008年22年间的特征,发现在考虑汇率和外部因素条件下,我国在长期阶段才有稳定的货币需求[11]。张蕾(2011)采用单位根检验、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协整检验、迹检验法、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检验等方法,验证了不同阶段不同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后利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考察了收入在不同阶段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现了我国短期货币需求函数的非线性特征,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也是不同的[12]。

二、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原因

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等特征,使得货币需求一直成为困扰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难题。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众多,分析影响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原因,确定货币稳定需求的函数,对于制定货币政策、指导货币政策具体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1994年以前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原因

1994年以前,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原因的分析文献,基本限于封闭经济模型下探讨其他经济变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