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格,变态的心理
- 格式:docx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6
2010年变态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1、判别变态的7个基本元素(1)痛苦(有些变态的人却没有痛苦,如一些轻狂躁的病人)(2)适应不良(3)不合理(4)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的(6)其他人感到不适(7)违背标准2、变态心理: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容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3、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血液来自心脏,黑胆汁来自脾,黏液来自大脑,黄胆汁来自肝脏。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他的“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理学变态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有时候让人感到陌生和困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心理学中的变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1.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会体验到无法控制的强烈焦虑情绪,促使他们产生持续和重复的思维(强迫观念)以及行为(强迫行为)。
这些行为和思维往往无关紧要或与现实扭曲,但患者仍然无法抑制这种强烈的冲动。
2. 分裂症(Schizophrenia)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常使患者难以区分现实与幻觉。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听、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退化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极化的心理障碍,患者经历着情绪的反复波动,包括情感高涨(Mania)和情感低落(Depression)两个极端。
在情感高涨期间,患者可能充满活力、兴奋过度,而在情感低落期间,患者可能感到沮丧、无助和内心空虚。
4.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经历持续而过度的焦虑感。
焦虑可能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忧的结果,也可能是对特定物体、场景或状况的恐惧。
焦虑症患者可能会遭受到身体不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恶心等症状的困扰。
5.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障碍是一类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与一般人群的期望有明显偏差。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等。
这些人格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在个人和社交关系中遇到困难。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2、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4、记忆减退:是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5、遗忘:对于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6、思维障碍:是由于某种外来的或体内有害因素的,破坏了人脑正常的活动规律或扰乱了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在病理的基础上退到低级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联想形成一些反乎常人的逻辑概念做出了为反常人逻辑的判断和推理,从而丧失了正常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能力,对现实进行了歪曲的反映。
7、思维过程障碍: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水平下降、扭曲)2、联想过程的障碍(过度、贫乏、错乱)3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逻辑倒错性思维、象征性思维、诡辩证、语词新作8、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9、被害性质的妄想: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影响妄想4、嫉妒妄想10、夸大色彩的妄想:1、夸大妄想2、发明妄想3、钟情妄想11、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1、自责自罪妄想2、疑病妄想12、妄想产生的条件: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成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现产生妄想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13、恐怖症:是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意转移的恐惧情绪。
14、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第五章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第一节对于变态心理的一般理解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说来,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而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诊断症状。
变态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
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现实世界”,亦即幻象世界。
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来说却是不真实的。
他根据自己的感知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
例如,一个孤独寂苦的人可以视动物为知音,可以把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作为抒情对象,对月伤情,临风流泪。
从实质上说,变态与常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世界上没有绝对常态的人,也没有绝对变态的人。
任何常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会表现为几分变态,而任何变态的人也都有几分常态。
这是因为:1.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没有绝对区别的,变态并没有特殊的不同于常态的心理内容。
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常理的表现和非常理的表现;大众化的表现和非大众化的表现)2.同样的心理现象,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有不同的含义。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社会观念及进步程度不同,也会对常态与变态做出不同的评价。
(如对行为艺术的看法)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因为心理变态的典型标志在于抹去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地投身于想象中的世界,物我两忘,如醉如狂。
这也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心态。
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心态,艺术家的感知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的“真情实感”。
连环杀手的变态心理作者:顾建梅来源:《检察风云》2016年第02期“连环杀手”的兴起连环杀手又称连续杀人犯,是指一个或多个杀手把受害者一个又一个地杀害,多数是谋杀。
1888年8月7日到11月8日间,在伦敦东区的白教堂一带,发生了一系列惨案,凶手以极其残忍的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
由于这些惨案中的受害者皆被开肠破肚,内脏及其他器官也一并被凶残地切割,使得这名连续杀人犯被称为“开膛手杰克”。
就时间而言,“开膛手杰克”并不是史上第一个连环杀手,他的犯案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他的虐杀方式及大胆的犯案手法引起当时英国社会极大的恐慌,使他成为英国历史上及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头号连环杀手。
犯案期间,“开膛手杰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这一结果也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犯罪侧写。
但显然,“开膛手杰克”也成为连环杀手的“楷模”,在他肆虐伦敦街头后的百年间,其他连续杀人犯纷纷起而效尤。
强暴、施虐与谋杀,这些凶犯宛如人类中的鲨鱼,嗜“血”如命。
连环杀手虽属少数,对社会却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使得某个人成为连环杀手,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呢?病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病态:指不正常、不健康的情形、表现;也可形容心理上的不健康(如嗜血,自残等)。
病态的重点在于“病”,是由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及行为异常,患有精神病的连环杀手可以称为病态杀手。
变态:持续地偏离常态被称为变态。
是指并非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上、心理上的扭曲。
多数连环杀手都属于变态杀手。
普通人对连环杀手往往怀有误解,或者认为他们都是精神病患者,是在不自主的状态下犯下罪行,或者认为他们具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只有在“坏”人格的控制与主导下才会犯罪,如果他们被医治好,就不会再杀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确有连环杀手患有精神疾病,但多数连环杀手都有着清醒和理智的头脑,他们杀人只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他们是披着人皮的狼,每当“月圆”之时,他们就会露出毒牙,忍不住寻找下一个被害者。
金锁记中曹七巧心理变态的原因(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金锁记中曹七巧心理变态的原因【导语】: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曹七巧是个变态。
1.亚急性起病,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刺激,病人对这些刺激反应较为强烈。
(1)心理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神经过敏,悬念,过分担心,紧张,认为自己会疯、会死。
(2)运动紧张:坐卧不宁,捶胸顿足,撕头发,甚至在地上打滚。
(3)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闷,气急,心悸,头昏,手脚麻木,出汗。
3.抑郁症状:哭泣,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会死,欲自杀等。
4.无明显精神病症状。
5.无明显器质性原因。
6.病程: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重金出现一段时间的急性焦虑发作。
【本例诊断】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8月份去声某市精神病院就诊,当时诊断不详,给予多虑平、奋乃静、安定等药,10日后症状明显改善,且恢复工作。
9月份,因小事与一丧偶女同事交谈,激发焦虑情绪,次日症状复发,表现同前,再用多虑平(最高剂量275mg/d)等治疗,无明显好转,且出现震颤、运动迟缓等副作用。
病中食欲增加,特别爱吃零食,甚至可以边哭边吃。
既往素健,无明显躯体和精神疾病史。
病前性格急躁,易激惹、好强固执、好攻击、心胸狭窄、多疑多虑、做事犹豫不决。
否认家系中有精神疾患和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10.7kPa(120/80mmHg),双侧甲状腺不肿大,心律齐、无杂音,肺听诊正常,上腹部皮肤表皮脱落,局部红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精神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接触合作,焦虑、恐慌貌,两眉紧锁,不能保持安静,动作多,搓手顿足、来回走动。
在交谈中,时时抓住医师的手,喋喋不休叙述自己的痛苦,声泪俱下,呻吟不止,反复讲“不得了”,“快救我”,语言罗嗦重复,认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庭会被别人夺走”,否认有嫉妒妄想,后悔自己住院太晚,耽误了时间。
自知力充分,求治心切。
实验检查:三大常规及肝功能正常,血清T3、T4测定正常,血糖正常,心电图正常。
MMPI:L53 K42 F84 Hs64 D80 Hy68 Pd88 Mf86Pa100 Pt76 Sc89 Ma65 Si75。
尖酸刻薄的人性格心理特点论尖酸刻薄我们大家都应该有过这种经历,你会发现生活中有一种人。
这种人表面客气,与人打交道可能不发火也少发怒,但他说出来的话让人觉得阴阳怪气、酸不溜楸的,那么刻薄让人听着不舒服,在那表面同意甚至恭维的下边,你可以听出另一种意思来。
这种人几乎是在任何场合(除了给老板打交道)与人交流都在明地里或暗中贬低对方,诋毁对方,想显现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优越于他人,想表现自己那似乎的聪明,想证明他人(或他人的环境)不如自己。
我们凭本能不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
这种人的心理行为是怎样造成的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他的心态会这样负面,会这样对他人有攻击性呢?在那自以为是的态度下边是什么呢?他为什么对他人,甚至对素不相识的人,有着那样的仇视心理呢?与这种人打交道,他的那种挑剔、刻薄、负面态度、悲观、将丑陋语言泼到他人身上、那种世界末日的心理和态度,让我们觉得很累。
这还不仅仅是指我们受到明中暗里的贬低攻击的不愉快,而还在于如果我们自己处理不好,我们的心态会给吸了进去,让我们的耐心达到极限,让我们也变得挑剔、负面、刻薄。
这时真正的心理游戏就开始了。
因为我们在心理上掉入了那种人为我们设下的心理圈套。
因为那种人看见别人成功就妒忌,看见别人幸福他就不舒服,看见别人愉快他就难过。
他的目的就是要在心理上去毁掉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或人,这样他自己才会高兴起来。
别人的不幸是他内心的安慰,别人的难过就是他的愉快。
这种人的心态有点像吸毒品上瘾的那种人。
他的兴奋和刺激是建立在打击对方并让对方难过之上的,只不过刺激他兴奋的东西不同罢了。
正因为这种人的心态像上了毒瘾,他不贬低挖苦他人,他不尖酸刻薄,他不让他人不愉快,他自己就难过。
他要的是从打击他人中得来的那种刺激快感。
无疑的是:这种人表现出来是一种精神病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分裂,是一种人格的扭曲变态。
有不少人出于好心和关心,想帮助这种人,但一般效果不大。
他们看到了问题所在,即这种人是活在一种失败的生存方式中,他的行为心态,不仅会破坏他自己与周围的人的人际关系,把家庭婚姻搞得乱七八糟,不仅仅是这种人的婚姻(如果还有人愿意嫁给他的话)多半是以失败解体告终,因为配偶不可能长期同这样一种具有分裂性、攻击性、反社会性人格的人生活在一起的,而且他会迟早危及他的工作和事业。
残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残忍,这个词语往往让人们联想到令人不忍卒听的暴力和残害。
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残忍并非仅指外在的暴力行为,它还涉及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残忍的心理学名词涵盖了各种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一、变态心理(Paraphilia)变态心理是指个体对于非常规的性对象、非典型的性行为或者异常的性幻想有持续、强烈的兴趣或者性满足。
这个名词出现的目的并非将他人标签化,而是借此来研究和理解这些性心理的原因和成因。
变态心理的研究涵盖了从个体的儿童时期发展、情感扭曲、性满足机制到社会因素的各个层面。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社会对于这些人群的歧视和偏见。
二、残酷性心理(Cruelty)残酷性心理指个体对于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感到满足或投以冷漠的情感与行为。
这种心理往往与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观念有关。
残酷性心理的研究关注个体的情感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培养。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残酷行为的发生,并培养人们的共情能力,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躁狂(Mania)躁狂是一种情绪紊乱,表现为高度兴奋、精力过剩、冲动和容易冲动。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导致人们做出冲动和暴力的行为。
躁狂的研究关注情绪的调节和认知机制。
通过探索躁狂的原因和干预方法,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减少躁狂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四、疼痛欣赏(Algolagnia)疼痛欣赏是一种对于身体疼痛或者被虐待的感觉产生满足感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现象往往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和情感脆弱性有关。
疼痛欣赏的研究尝试揭示个体对于疼痛的感知和体验方式。
理解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方法,同时也减少了对于这些人群的误解和歧视。
五、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情感上对他人的权益和社会规则漠不关心,甚至有意识地违反和破坏这些规则。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contents •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变态心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变态心理的诊断与评估•变态心理的治疗与干预•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目录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异常心理的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异常心理行为,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往往将异常心理现象与神秘力量、超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如认为鬼神作祟、中邪等。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发展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异常心理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演变。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与意义学科地位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同时,它也与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有广泛的交叉和合作。
学科意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害怕,且无法控制。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和焦虑,担心被他人审视或评价。
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伴随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产生过度恐惧,如恐高症、恐蛇症等。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活力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重性抑郁障碍长期感到沮丧或忧郁,但症状较重性抑郁障碍轻。
持续性抑郁障碍在特定季节(通常是冬季)出现抑郁症状,而在其他季节症状缓解。
扭曲的人格,变态的心理
——由孟凡喜多起诈骗案所引发的思考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恶意危害社会、肆意践踏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欺诈行为是人类难以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各有脾气,对人对事有一套自己处理与表现的方式,长期固定成型,与他人有所不同,此即为个人的“性格”,即“人格”。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呈现出明显的违常特点,并长期地影响个人的生活适应时,心理学上就称此为人格障碍,也就是人格扭曲。
这类人一旦被纵容,就会做出比常人更加极端的反应,对社会造成十分严重危害和影响。
本文中所谈及的在今年疫情期间由孟凡喜而导致的多起诈骗案更是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和公害,广大人民群众对孟凡喜这种被骗数额巨大且很难追回的犯罪活动深恶痛绝,纷纷要求对孟凡喜本人实行法律的制裁。
孟繁嬉,真名孟凡喜,男,1967年生,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于2012年至2020年上半年为止,孟凡喜先后以假冒武汉大学教授、管理咨询专家、大数据专家、北京大数据中心主任、北京仁达方略咨询合伙人、中投咨询总监等头衔,疫情期间,与武汉籍女子罗某、武汉籍男子钟某等人交叉结伙,通过银行理财、赌博博彩高息返水理财、与受骗人一起共同承接“十四五”规划、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等项目,分别以在北京市、武汉市、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济南市、福州市等地的租赁房屋作为诈骗场所,诈骗多人钱财,气焰嚣张到令
人发指的地步,截至目前笔者发稿时为止,孟凡喜等人这个犯罪团伙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涉及大小案件数十起,骗取受害者钱财小则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数百万元,目无王法,置法律的尊严于不顾,致使不少善良之人上当受骗,甚至被孟凡喜骗走的受害者很有可能这些辛辛苦苦换来的血汗钱永远也追不回来了。
而就在前不久,孟凡喜就以签订虚假合同,承诺与某咨询公司的讲师一起共同做咨询项目、利益均分为噱头,骗取这位讲师20万元,该案件已经被受害人向公安机报案,目前正在审理当中。
当然,孟凡喜多起诈骗案对一些善良的人正当权益的侵害这个问题很复杂,孟凡喜本人的人格缺陷、心理畸形,先天的病态,都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带来许多未知而可怕的恶果。
杜绝孟凡喜这些令人发指的诈骗他人财产系列案件的发生,铲除这些因极度狭隘自私、愚昧无知而造成的人间悲剧,严惩罪犯,震慑后者,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创造更好的人文环境,采取更有力的社会干预机制,才能尽量避免这类伤及人类灵魂的悲剧发生。
所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格高尚的呢?那就是心灵维度或者说是心灵的高度很高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
据熟悉孟凡喜的一些被骗者讲,孟凡喜本人实际上就是混迹江湖的职业骗子,表面上西服革履、带着几分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的,早年也曾是南方某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也曾是流连花丛不染尘的花花公子,把行骗江湖当成精细的生意。
在遇到美丽的武汉姑娘
(即孟凡喜的前妻李某)后,孟凡喜一度想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步入正常的社会。
但由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物欲横流的大都市中,孟凡喜还是模糊在江湖与现实的边缘,游走于爱情和江湖道义之间,在骗取企业或个人数千万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形下最终与他的前妻李某以离婚而告终,致使孟唯一的女儿孟某跟随其前妻一起移居加拿大……。
孟凡喜屡次凭借自己那张能说会道、将死人说活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与生俱来的演讲天赋,行走江湖不久便赢得一个威震四方的称号——千面独浪,他以手法高超、骗术精湛著称,也因此成为代表多派江湖势力的以网络赌博理财项目以及管理咨询公司忽悠客户的最佳人选。
这匹江湖黑马将何去何从?是选择追求这份真挚的爱情和前妻生死相守,还是维护整个江湖道的利益,使传统江湖道逐步融进现代社会?
不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江湖已不是过去的江湖,金钱社会里到处都是陷阱。
是非模糊的江湖世界,开始在孟凡喜的眼里变得黑白分明……,并使得他的人生刚一开始就注定了骗人的悲哀宿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内容较为平淡,但是却值得许多人深思……。
像孟凡喜这样的骗子最大的悲哀,不仅在于他不受别人信任,更痛苦的是他也难以信任任何人——甚至包括与孟凡喜一起作案的犯罪团伙成员在内。
阴暗的心灵笼罩了他的整个天空,他可能得永远生活在虚假和不安之中了。
我们见过各色各样乞讨者,或盘腿而坐,或趴在地上伸着头,
或闭目拉二胡,或健康人搀扶着残疾人,许多悲凉的镜头,常常这样出现在众人眼前,让我们心酸继而不求回报、不论得失伸出援助的手,充分体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然而,在疫情期间孟凡喜这伙骗子们在骗取了他人钱财当受骗人想追回时,孟凡喜曾经也假模假样地装着一幅自己很无辜的样子,以项目做砸了、自己也血本无归,甚至编造出诸如他前妻出车祸了,她女儿在加拿大读书需要学费,她现任的期间罗某得了新冠病毒需要大量的医疗费治疗等无数的理由哄骗受害者,谁知当你以善良之心掏出自己兜里的钱的时候,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记得大作家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
”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要宣扬有仇报仇有冤必报的思想,我只是觉得,人必然有自己的个性或者人性中恶的一面终究被掩盖着;不当的机缘也许就会触发这类恶。
面对一起一起的孟凡喜犯罪案件,面对孟凡喜这样的惯犯,到底你该如何选择?相信法制的力量还是相信社会的公平正义?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
生命,原本纯净而真实的生命,在孟凡喜这些人身上被异化、扭曲了,当它最充分的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也是人类的悲哀。
“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帮助这样没有人格的骗子,就等于在不经意间成全了骗子的罪恶。
常听到有人报怨现代的人情感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被少数的人为满足私欲而无情的践踏和戏弄了,善良的人们不得不心怀戒备。
生命之所以美丽,在于整个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好的主题:
真善美!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美好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世间最动人的风景。
当然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接受至少三重的约束。
即:信仰的约束;道德的约束和法制的约束。
而其中法制的强制约束力是社会约束力的最后一道防线。
记得曾经有人说:当这个社会里的教师和医生,都只顾着赚钱而不顾道德法制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彻底完了。
其实这话还有点早;因为毕竟还有道德和法制的最后约束力。
如果道德缺失,人们会痛责其“缺德”,口诛笔伐、唾沫水淹死他;还算容易纠正。
但如果法制不公,那这个社会会怎样恶化下去,只要不是患有健忘症的国人都应该完全记得的。
但人们生活中还有最重要的信仰却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如今大家都觉得好像只要有了法制就有了一切,这是不对的。
因为法制只是最后一道强制的约束;而且需要外力来强制执行;其结果往往是让有的人开心信服有的人则心有不甘。
而信仰则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和言行。
比如:佛讲要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生命。
那么类似严重的不必要的争执和纠纷,是不是就会因此减少?再说,如果信仰的力量大行其道,那么孟凡喜在疫情期间所骗取他人财产累计高达上千万的几十起案件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人人有爱,再往下那不就是社会和谐、天下大同?
为此,本文在文章的最后,首先要呼吁全社会要重视文化教育,尤其重视信仰的培养、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三者不能偏废。
比如中国人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很重要的信仰的约束力啊!此外,笔者在这里想再次提示大家,如果有不法分子在微信、QQ与你联系,
并以提供高额返利、风险由他们自己承担为由,要求你支付一起合作费用时,当按要求转账给对方后即联系不上对方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我们一定要谨防这些“套路”,增加自己的思想觉悟,一经发现,马上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