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决定的。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键词:改良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辩证统一

一、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们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在鸦片战争期间,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站在反侵略斗争前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中的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与此同时,许多爱国志士苦心积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议论时政,发出了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呼声。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思想主张,发出了变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信号,并标示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僚如奕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目的,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方"长技"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清朝已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国势更为颓败,特别是受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沉重打击,封建统治更是摇摇欲坠。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为号召,试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武器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军队,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敌的侵略。洋务派因此提出了许多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思想主张,在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2.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我国沿海地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创办了一些买办性的工业和企业,大约从19世纪下半期起,我国一部分地主、官僚、富商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和企业,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派举办近代民用企业的同时,商办的近代工业也开始出现,于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少数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办;二是个别手工业作坊或就是手工业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转变而来,在这两种途径中前者是主要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基础工业极为薄弱,规模小,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的痕迹。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随着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它分为上下层两个不同的阶级。上层一般拥有的企业规模较大,经济力量较为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系较多,矛盾较小,中下层拥有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力量比较落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系较少,矛盾较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地主阶级的启蒙运动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几乎是在有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中产生——这就注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坚定、彻底的。

二、改良派的维新运动以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由此,我们又可以清楚的看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早期深受改良派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当温和的改良无法解决社会矛盾甚至遭到扼杀时,革命变成为主流——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3.抗战胜利后的改革与革命之争——国体之争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不愿意与各政党联合建国,不久便悍然撕毁了重庆谈判的纪要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企图迅速把共产党和全国的民主力量打入血泊之中。与国民党的主观愿望相反,人民大众支持了共产党,第三势力转向了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不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不得不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退到台湾。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又一次的改良和革命之争。

总的来说,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每次激烈的变革甚至革命发生之前都有改良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