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而实施的各种行为。
其中,限制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由于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原因,对其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限制的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法律后果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就限制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
二、限制民事行为的种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痴呆症患者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已满8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三、限制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1.民事行为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赠与等民事行为,均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民事行为无效。
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赠与等民事行为,在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情况下,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2.民事行为可撤销(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在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民事行为有效。
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其与法定代理人签订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民事行为可撤销。
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赠与等民事行为,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民事行为可撤销。
3.民事行为部分有效(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部分条款有效,部分条款无效。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部分条款有效,部分条款无效。
4.民事行为转化(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在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民事行为转化为有效民事行为。
名词解释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渊源,即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判例法、习惯以及法理。
3、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6、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7、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8、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9、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0、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1、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处所。
12、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1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1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5、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16、合伙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合伙合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17、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18、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19、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法律法规知识试题一、填空(10分,每空1分)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我国的国体,即国家阶级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3、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罪行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4、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 )小时。
5、《治安处罚法》明确规定,对于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可以依法扣押;对于与案件无关的物品以及(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不得扣押。
6、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二、单选题(15分,共15题,每题1分)1、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是( B )A。
严格依法办事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忠于职守2.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是().(D)A.为了使国家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B.为了使公共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C.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D.为了使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即将发生的危险。
3.下列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是()。
(D )A.罚金B.没收财产C.驱逐出境D.拘役4.认定抢劫罪中“其他方法"包括有()。
( D )A.捆绑B.杀害C.殴打D.麻醉5.下列财物不能成为盗窃对象的是().(D )A.天然气B.煤气C.电力D.空气6.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拒绝在《搜查笔录》上,签名、盖章的,侦查人员应当()。
(D )A.告知人民检察院B.报告办案部门负责人C.报请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D.在《搜查笔录》上注明7.关于证据种类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六种B.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七种C.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口供、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八种D.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八种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呈请调取证据报告书》上应写明调取证据的名称、特征、数量及调取的理由和法律依据B.《调取证据通知书》上应写明调取证据的名称、特征、数量及调取的理由和法律依据C.公安机关向个人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可以由其家属签名或者盖章D.调取证据后,侦查人员应当制作《调取证据清单》一式二份,一份附卷,一份交证据保管人员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监视居住B.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已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监视居住C.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监视居住D.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已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监视居住10.对于律师提出的以下要求,公安机关不应当受理的是()。
民法笔记民法总则理论基本原则:公平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意思自治、禁止权力滥用民事法律关系基本理论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内容合法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支配权: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权利、智力成果)请求权: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内容,债权不限于请求权,请求权是诉权的基础。
抗辩权: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
形成权:单方行为,不得附条件,已经行使不得撤销,适用除斥期间。
典型的形成权:撤销权、追认权、解除权、法定抵销权、遗赠的接受与拒绝、选择权、债务免除。
可撤销民事行为中的撤销权(合同54条)撤销权债的保全中的撤销权(合同74条)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合同186条任意撤销权、192条法定撤销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权(合同47条)追认权无权代理中本人的追认权(合同48条)无权处分中权利人的追认权(合同51条)约定解除权(合同93条第2款)解除权法定解除权一般法定解除权(合同94条)特别法定解除权无因管理一、构成要件:管理了他人事务、有为他人利益的意思、无法定或约定义务二、管理人权利: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没有报酬三、损害赔偿责任:有重大过失才负赔偿责任,一般过失应免除或减轻管理人责任不当得利一、构成要件: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受损与受益有因果关系、无法律依据二、效力: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1)善意:返还现存利益。
(2)恶意:返还所受利益。
(3)如果取得时为善意、事后为恶意,返还义务以恶意发生时存在的利益为准。
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出生时间:户籍证明→医院出生证明→其他证明死亡顺序:无继承人→长辈→同时胎儿的应留份额:1)胎儿为活体,则应留的遗产属于胎儿的,由其母亲监护保管。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的答案代码。
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亦称“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B.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一经依法撤销,自始无效C.自撤销事由发生之日起1年内当事人未撤销的,撤销权消灭D.法官审理案件时发现民事行为具有可撤销事由的,可依职权撤销正确答案:B解析:选项A:民事行为可撤销与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是民事行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力状态,存在明显区别:(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在各个具体时间点上均是确定的,权利人不撤销,则行为有效,权利人依法撤销,则行为自始无效,选项B正确;(2)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在被追认、拒绝追认或者被撤销之前,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在该段时间内,无法给出有效或无效的肯定回答。
选项C:可撤销合同,“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选项D: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知识模块:基本民事法律制度2.甲欠乙10万元未还。
乙索债时,甲对乙称:若不免除债务,必以硫酸毁乙容貌。
乙恐惧,遂表示免除其债务。
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该债务免除行为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有效B.无效C.可撤销D.效力待定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受胁迫而为的单方民事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知识模块:基本民事法律制度3.甲欲低价购买乙收藏的一幅古画,乙不允。
甲声称:若乙不售画,就公布其不雅视频。
乙被迫与甲订立买卖合同。
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该合同的效力为( )。
A.有效B.无效C.效力待定D.可撤销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规定,一方以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撤销合同。
民法典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民事权利?A. 财产权B. 人身权C. 政治权D. 知识产权答案:C2. 民法典中规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A. 出生B. 满18周岁C. 满16周岁D. 满10周岁答案:A3.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侵犯他人名誉权C. 正当防卫D. 恶意诋毁他人商誉答案:C4. 民法典规定,以下哪项不是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A. 停止侵害B. 恢复原状C. 赔偿损失D. 刑事处罚答案:D5.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A.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B. 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C.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D. 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的合同答案:D6. 民法典中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婚姻无效的情形?A. 重婚B. 近亲结婚C. 未达到法定婚龄D.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答案:D7.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种继承方式不属于法定继承?A. 遗嘱继承B. 法定顺序继承C. 遗赠D. 代位继承答案:A8. 民法典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物权的种类?A. 所有权B. 抵押权C. 留置权D. 债权答案:D9.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A.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 意思表示真实C. 违反公序良俗D. 法律、行政法规未作禁止性规定答案:C10. 民法典中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合同无效的情形?A.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B. 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C. 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D. 合同当事人自愿订立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民事行为无效?A. 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B. 行为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C. 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D. 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答案:ACD12. 民法典规定,以下哪些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A. 停止侵害B. 消除影响C. 恢复名誉D. 赔偿损失答案:ABCD13.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些属于婚姻无效的情形?A. 重婚B. 近亲结婚C. 未达到法定婚龄D.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答案:ABC14. 民法典中规定,以下哪些属于物权的种类?A. 所有权B. 抵押权C. 留置权D. 债权答案:ABC15. 根据民法典,以下哪些属于合同无效的情形?A.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B. 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C. 合同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D. 合同当事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正确认识其行为的法律意义,依法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
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构成因主
体不合格而无效的民事行为。
当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并非全然无效,如接受赠与、奖励、获
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实施某些与其
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
了上述两类行为以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包括签订合同一律
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第2项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民事行为无效。但是《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
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再全
部属于无效,而应当区别对待,其中合同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而其他行
为,实际上主要表现为单方行为,则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订立的遗嘱无效。
三、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
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
事行为。欺诈的构成条件为:
1、有具体的欺诈行为,即将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
2、欺诈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3、受欺诈方做出意思表示。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
的,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此结合《民法通则》、
《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应当区分情况处理:
(1)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
(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四、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指以给公民或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
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相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
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亦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
为。这种民事行为的特征在于:
1、胁迫一方具体实施了胁迫行为。
2、胁迫一方的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3、受胁迫一方在胁迫之下进行了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
的,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此结合《民法通则》、
《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应当区分情况处理:
(1)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
(3)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五、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
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境地,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
做出违背真实意思而为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
的民事行为。这种民事行为的特征在于:
1、须有一方当事人在客观上处于危难境地。
2、行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
3、须严重损害了处于危难境地的当事人的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为可变更、可撤销合
同。因此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对于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
应当区分情况处理:
(1)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六、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行为的构成要件是:
(1)当事人双方在实施民事行为时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
故意;
(2)为人双方在实施民事行为时有串通一气、互相勾结的行为,若无这种勾
结、串通,民事行为将不可能实施或以另外的内容实施;
(3)该民事行为履行的结果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依照《民法通
则》第58条和《合同法》第52条规定,恶意串通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依《民法通则》第58条第2款、第61条、第66条第3款规定,无效的民事行
为,从行为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
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造成的损
失。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
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