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 公共经济学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外部效应理论和政府经济职能理论解释政府干预经济的

必要性和适度性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履行经济职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市场的运行,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干预并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行为有其局限性,同样也会失灵或失败。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和局限性,正确把握和处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确保履行好政府职能,以防止政府失灵。而政府干预必须是适度、有效的规则性调控,随意超出政府职能范围,都会造成政府本身的失灵,否则对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有害的。

关键词:外部效应理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探索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和正确选择。这一正确选择的伟大意义,不仅仅是在经济上选择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它又创新了政府干预和驾驭经济的市场调控观念,创新了经济主体的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观念,创新了消费者的追求最大效用的理性消费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两重功能,这需要明确界定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范围,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履行经济职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市场的运行,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一样,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失灵或失败的客观可能。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就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和局限性,确定并履行好政府的职能,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综观市场经济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过程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的内在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其二,是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结构,对供求变化能及时的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来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决策的效率。其三,是市场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而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率和腐败等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弃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因而必须借助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基础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市场调节”来完成的。只有在信息的完全和对称、市场充分竞争、厂商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等前提条件下,价格机制才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这些前提条件在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很难以满足的,光靠市场调节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然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一、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也会因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减少支出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维持乃至加剧经济萧条。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其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等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就成为纯粹的假设,因此垄断被视为市场经济的“阿基里斯之题”。

其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所谓外在效应(exter nality),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也就是说,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消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external-economies),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 diseconmies)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freeride)现象,即消费公共教育、公用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而不分担其成本,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来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司空见惯的随处抽烟等。这类外在效应和搭便车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

其四、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正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对抗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于是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固然需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经济外在效应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既然若此,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而缺乏必要的公共产品,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大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