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大题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

激素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使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允许作用,相互拮抗)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

一.1、调节物质代谢,主要是促进脂肪分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2、影响水盐代谢,对肾的保钠排钾有一定作用,但远弱于醛固酮,有利于水的排出;

3、对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神经、血管等系统;

4、参与应激反应。

二.1.ACTH和糖皮质日周期波动的调节。午夜最低,早晨最多。

2.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辅助调节。

3.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

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能使细胞内氧化速度提高,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多。

促进肠道对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促进糖原异生和肝糖原的合成。

减少脂肪的贮存,降低血脂浓度。

甲状腺激素通过刺激mRNA形成,促进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

2.可促进生长、发育及成熟。

3.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维持其正常功能。

调节: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

2.T3 T4的反馈调节

3.寒冷与雌激素可以促进T3 T4的分泌和合成。

4.自身调节

5.神经调节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调节:

作用:(1)安排糖分的贮藏和使用(2)帮助脂肪的合成和贮存(3)帮助蛋白质的合成

调节:1.血糖的作用 2.脂肪酸的作用 3.肠胃激素作用 4.迷走神经调节兴奋可促进分泌~

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水,无机盐(碳酸氢盐),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前2个有活性,第1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及葡萄糖。第2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完成

(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4)抑制糖异生

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以及释放受哪些因素的调节?

答:1.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

2.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

的通透性。

3.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血压降低均可刺激此激素的分泌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有效滤过压2、肾小球血浆流量

3、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胃和小肠的运动方式各有哪些?

1. 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

生理意义—增加胃容量,暂时储存食物,防止食糜过快排入小肠。

2 .紧张性收缩:指胃肠道平滑肌经常保持着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生理意义——使胃肠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基础内压。

3 .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指以小肠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生理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4 .蠕动:是胃肠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

生理意义——可粉碎、搅拌食物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胃液的主要成分:1.盐酸(胃酸) 2.胃蛋白酶原 3 .黏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胃酸的作用:1.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

2.杀死随食物及水进入胃内的细菌

3.促进胰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等物质的吸收。

4.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5.反馈性抑制胃窦部细胞分泌胃泌素。

6.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1.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它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

2.它具有有利吸收条件:因为小肠又细又长,作用时间长,有小肠绒毛,在小肠上食物已被

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3.小肠吸收的种类多数量大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而且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营养作用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胰液的成分及作用及其调节:

成分:1.无机物主要是水和碳酸氢盐 2.机物是多种消化酶(糖,脂肪,蛋白质)

作用:消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还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调节:1.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反射(迷走神经直接乙酰胆碱,间接引起胃泌素)和非条件反射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两种: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

CO2对呼吸的影响机制:

影响:1.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2.吸入CO2浓度增加,动脉血PCO2也随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3.当吸入的CO2超过一定水平时,包括呼吸中枢在内的中枢神经活动受到抑制。

机制:1.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2.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

试验中吸入中二氧化碳增加,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1%时,感到气闷,头昏,心悸;4%-5%时感到眩晕。6%以上时使人神志不清、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原因是血液中的碳酸浓度增大,酸性增强,并产生酸中毒。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1. 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腔里面存在少量液体,起润滑和粘附胸膜的作用,基本不存在气体, 所以胸膜腔是处于一个负压状态

2.有利于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液充盈程度越高回流量越多

(2)心脏收缩力量。力量越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的抽吸力也较大

(3)体位改变:从卧起身站立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使静脉血流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呼气时相反

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及功能:

1.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

2.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作用: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直接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作用: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一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作用:增加机体散热

心泵功能的指标有哪些?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约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量,约5000ml/min。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约为55-65%。

4.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5.搏功和分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搏功=(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搏出量。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作的功。分功=搏功×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