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课例点评

  • 格式:doc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沟》课例点评

《葡萄沟》课例点评[编者按] 2005年11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以卫星视频的方式与实验学校教师进行了实时的研讨活动,首先播放了怀柔二小肖海兰老师的《葡萄沟》一课的视频课例,然后进行了说课、专家点评以及通过论坛与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以下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工程专家进行的点评。老师的问题:本节课新在何处?亮点在何处?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教师的表演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什么?但作为课程改革的课我实在不知道又改在哪里?作为师者的我们究竟该为这个社会培养怎样的学生?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思考。希望看到专家的点拨。有关落实新课标的一点疑问,如何把组织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的安排起来?有时候太过注意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组织教学,有时候又因为强调组织教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综合上述的一些老师的观点,汇总回答如下:有人说: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从这个意义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我们的一个选择。尤其是大家大喊全面发展的时候。因为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全面发展第一不可能实现,第二也没有可操作性。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的丰富多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一些语文课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一节好课正如一首歌,一段曲子,是有节律的。不过这种节奏感不是由预设所有环节所能达到的。新课标主张淡化预设,注重生成。正是学生和教师真情的投入,真切的情感体验的充分表达才能达到一节课的高潮,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当然我们要把握好这样一点,学生的主动认知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现有的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要和学生已有体验、经验或图式进行联结,因而在构建教学情境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时下语文课堂中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可就是不写字,不读书,基本的识字任务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这样的课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语文课。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优秀教师和媒体及教育技术的合理

运用是不矛盾的。关键看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下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体验和知识进行联结的过程。我们不主张媒体的滥用,而是教学设计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下,构建情境和学生的已有图式进行联结时恰当运用。这样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