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复习资料

1.审美现象(活动)

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

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

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

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乱法”、“害用”。

汉代,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在这个宇宙论结构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时,由于这个宇宙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

给整个汉代美学造成很大影响,它不仅使汉代美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美学,而且使汉代美学养成了一种向外部世界扩延的气质和气魄。

二、魏晋隋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魏晋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基于人的觉醒,魏晋的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审美的追求与感性个体生存风貌和存在价值结合在一起,感性个体的才性、智慧、能力、风范等被提到美学思考的前台,人物品藻勃兴起来。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审美及艺术与社会理论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劭的《人物志》开启了从对人物道德节操的品评向个体性情、爱好、趣味的品味的转变。《世说新语》全面转向人的才情、智能、思理、风姿、容貌、情致。

唐代美学主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三、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审美上,“悟”;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

明代,美学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

李贽提倡“童心说”,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表现人的性情;汤显祖把“情”提到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并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明七子论诗主情;公安派推崇“性灵”和“趣”。

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感。

此外,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红楼梦》

3.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非重点)

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

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从而导致哲学的产生。

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家主要有:

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柏拉图: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为理念。从哲学上看,理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因为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