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文档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文档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文档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文档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位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他的旋律写作大量汲取了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每一首乐曲里都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式的抒情色彩。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 年4 月出生于俄国的位于诺夫哥罗德县的小村庄奥尼加。他的父亲是资产丰厚的大地主,曾任陆军士官、退役后,专心管理广袤的土地。其祖父曾随爱尔兰钢琴家兼作曲家――“夜曲”的创始人费尔德学习钢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爱乐者。在杰出而慈祥的祖父和严厉的母亲那里,拉赫玛尼诺夫获得了最初的音乐启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就充满了美丽的和声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他天才的一面。在他9 岁生日时,就被破格录取为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2岁时他转学到了莫斯科,跟随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兹维列夫学习钢琴,之后又跟随弗朗兹?李斯特的学生亚历山大?西洛迪学习钢琴。两位老师的严教,使拉赫玛尼诺夫受益匪浅,使他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直至1892 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金质奖章。随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以钢琴家的身份旅行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其影响力很快波及到欧洲和美洲。他的名字家喻户晓,热爱钢琴的人们殷切期待着他的访问演出。在其辉煌的旅行演奏奠定了他的钢琴大师身份的同时,

他却十分担心自己的作曲技能会由此萎缩,创作对于他又是那么的重要。因此在演奏的间隙他积极进行创作,涉猎了歌剧、钢琴、协奏曲、交响曲、艺术歌曲、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像我们熟悉的c 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就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精品之一。

升c 小调前奏曲》是拉氏的又一力作,是他24 首前奏曲

中的第一首,仿效肖邦的24 首前奏曲以平均律音阶的调写

24 个不同成,献给他的堂兄一一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亚历山大契洛底。其影响力远远超于他的其他作品。在短短的62 小节中,激动的情绪和戏剧性的高潮,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作伊始,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打算要表达出什么悲壮、阴暗的情绪,尽管人们编出了许多故事来试图解释它,但拉赫玛尼诺夫却说:“这个主题是我们必须吃饭。”有传说他写这首曲子仅得到了5 块钱。也许他只是开了个玩笑吧! 事实上,他的意思是“去问音乐家们吧! ”他不想解释他的音乐意图,而音乐的内涵又怎么能解释得清楚呢?《升c 小调前奏曲》的成功演出使拉赫玛尼诺夫又一次声名大振,更加确定了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大师级的地位。成为俄国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升小调钢琴前奏曲》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描写一个人发出自己被活埋的感,阴郁的情绪弥漫了全曲。第一段为升c 小调,乐曲开始,左手的八度音与右手的单音奏出低沉浑厚的音响,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乐念。开头的三个音一一钟声(如果愿意称之为《莫斯科的钟声》的话) 透过黑暗的幽深处在被埋葬者的耳边敲响,

给失去知觉的心灵带来了觉醒。钟声的每次重复随后都被周围纷

乱的音束缚着,使他害怕发生更坏的事情。在第13、14小节,这种恐惧变成了现实。这是作者从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得到灵感而写成的中高低音区相互交错,使人联想到大教堂中大、小钟的钟声交错鸣响的场面。同时也隐约预示着一个饱受命运折磨、行将死去的灵魂被钟声惊醒。第一段在缓慢、拖沓的节奏中转人中间部。

谱例1:

乐曲开始要求用慢板的速度(44-48)乐曲的第1小节“ La

Sol do”三个音力度标记为很强(ff),要用拳奏法,右手弹开始的三个音,手指应该并拢,只伸出第三指弹奏,用拇指支撑第三

指,使第三指更加有力而坚实。这样弹奏,能使开始几个音发出像金属和敲钟一般的声音。左手不太明确地弹奏八度伴奏,低音长弦和谐地振动

以便加强高音部沉重的钟声。弹奏钟声音时,每次都要用同样的方法,

并要按指示用各种层次的力度弹奏。到第3小节标为极弱(PPPP),靠左手非常轻柔的伴奏来加强。否则,低音琴弦本身固有较大的力量,会使握紧拳弹出三个金属音的效果变得暗淡无光。这就是说,左手弹得弱一点,相对地右手自然显得就强一些。因为右手的单音确实比较强:右手的音是靠左手低音弦和谐地振动而加强的以及下行的旋律线,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可以感受到音乐庄严、肃穆以及带悲剧性的情绪。可以把第3 至12 小节想象成钟声此起彼伏,力度不要很强,右手落指

要齐。

中间部为激动的(Aghato),它生动地描述了处于恐怖境地的

种慌乱与不安的情绪。以及为逃脱这种不可幸免的处境的努力。第一部分沉重缓慢的八度和弦突然演变为急促不安的三连音,情绪激动,甚至有一点惊惶。左右手相呼应的旋律线条,在高音区再次反复,使这种摇摆而动荡的情绪宣泄至极致。在中间乐段的第36-43 小节,作为进入完全绝望处境的反映,情绪的宣泄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和声走向采用同向反向相交错的手法,并且出现E大调的旋律主题(见谱例2),不安和惊惶好像意

味着受命运摧残的灵魂虔诚地向上帝祈求赐福于他,希望上帝挽音,弹奏方式也变为双手交替式弹奏,产生的音响更加强烈而粗暴,喻示着无论怎样地哀求哭诉,上帝都显得冷漠而无动于衷。

救他于水火之中。之后和声织体由单音式三连音变成和弦式三连

他开始绝望地呐喊,声嘶力竭(见谱例3)。乐曲在出现与谱例1 相关联的和弦之后,进入了再现段。

谱例2:

谱例3:

演奏过程中要注意,这部分应采用较快的快板,速度可用每分钟

96-108 拍,音乐要求激动地演奏,这里力度不很强,右手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要弹成连贯的四分音符旋律,因此要求弹这个音符的4 指和5 指压住琴键,第17小节的第三个高低音相差十度,要使用踏板。这部分音乐很像是浪漫曲,洋溢着幻想的情

绪,很不稳定,音乐在 #C 、 A 、#f 等调性上展开着、变化着。

再现段音乐在呈现上一段强音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暴躁、狂 暴。描写的是绝望的抗争,钟声再次响起,第一乐段的旋律再次 以大 t 的七和弦连接与八度色彩的钟声相互交织、 纠缠, 预示着 厄运来临,力度始终处于 ff 之中,像是要努力使那因恐惧而变 得迟钝的耳朵听到,直至通向天堂的大门时,呼出最后一口气, 使灵魂得以安息 ! 左右手的大和弦奏出轰轰作响的音色,使人联 想到教堂的所有钟声被敲响,暗示上帝宣告了主人公的悲剧命 运,也揭示了黑暗社会里命运是不能由自己掌握的。 无助的哀泣 被钟声逐渐淹没、吞噬。当再现段最后缓缓静下来进人尾声时, 钟声拖着长长的尾音渐渐地消失,灵魂静止了,停息了,一切变 得死一般沉寂。

这里要注意。当音乐进入再现部,左右手各用一行大谱表, 臂的挥动, 把力量全部贯注到手指尖上。 高音和弦也同样要有力 量,还要注意双手在同时进行高低音移动时的准确放松和力度一 致。这首乐曲双手八度与和弦弹奏是较难的技巧。 从第 54 小节, 音乐开始渐弱,由ffff 迅速变成mf 直到减弱为PPPP 变成一 种渐渐的消失、 渐渐远去的效果。 而最后一个和弦的触键要特别 注意大力度极弱时触键均匀、整齐。

在这首作品中, 踏板的运用对于演奏风格的表现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在第二小节处是全音符“ do ”,保持“do ”音延长的同 时,要使八分音符的和弦不能因踏板的延续而使音响杂乱, 就要使用保留音踏板 (中间踏板) 。在中间段 (Agitato ) 乐段中, 要想

产生通透的音色和均匀的音量与运用大量的肌肉力量有关 在弹奏此乐段时, 不必考虑音符是否已经弹下去, 要迅速地踩下 或放开装饰性 (制音或强音 ) 踏板,右手突出四五指的旋律线条, 积极抬指、触键。通过逐渐加快速度、加强手指的力度以及踏板 等几个方面的联合使用,力量就增加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清晰、 悦耳而又激动人心的中间乐段。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一首 《升 c 小调钢琴前奏曲》 虽然是他的 早期作品, 但却将他的音乐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钢琴曲有 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抒情优美的旋律,独具匠心的钢琴节奏。特 别是他那宽广华丽的和声构思更是完美地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的 音乐风格, 形成晚期浪漫主义颇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 夫的音乐除了着重体现悲剧的因素之外, 有时也以磅礴的讴歌幸 福、赞颂祖国的大自然风貌, 精心刻画出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安 谧、宁静的形象。他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时代人 当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 他的旋律写作同俄罗斯民歌中 的悠缓歌曲有密切的联系。 他的作品还以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之 丰富见长。所有这一切, 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真切感人 的力量所在。 要两行谱表一起读。 音乐要求沉重有力, 双手的低音和弦要有手

这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