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73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2011-2015)

上海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面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规划面积24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区五大功能区块。产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等五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将聚焦的“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发展目标,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创业投资、舒适生活、绿色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开展上海市低碳实践区试点工作是临港产业区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战略行动。为做好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虹桥商务区等8个区域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沪发改环资(2011)031号文)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临港产业区于2003年筹建,至“十一五”末,产业发展框架、基础设施体系、联动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完善。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各类道路210公里,河道98公里,海堤29公里,供水、污水、雨水、电力、燃气、信息管网各200公里,雨污水泵站27座,电站13座,水闸3座。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2、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初具雏形。至2010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4个,吸引产业投资570亿元,达纲产值超过1200亿元。2010年临港产业区工业总产值为351亿亿元,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约30亿元,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幅。目前,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现代航运物流、保税物流和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培育发展。2010年1月,产业区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产业、航空产业)两项授牌。

3、港、城、区、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底,有402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配套房建成分配,安置失地农民6.4万人、2.1万户,安置率达99%。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培训约1.2万人次,使离地农民实现基本就业,有效避免开发初期容易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临港各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7%,农民储蓄从2003年的6.7亿上升到目前的67亿元。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

临港产业区的两大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能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电能和燃油。据测算,2010年,临港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00万吨标煤。十二五期间,随着临港产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的进一步导入,能源消耗总量仍将持续上升。

临港产业区近海临港、地势开阔,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上海市其他地区丰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临港地区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30兆瓦,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20兆瓦。能源效率在上海居先进地位,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煤。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构成

由于临港产业区开建不久,该地区能源和碳排放的基本数据较为缺乏。据初步估算,临港产业区201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 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量约为10吨/年。碳源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建筑、生活废弃物。主要碳汇来自于区域内滩涂湿地和绿化林地。

(四)主要低碳实践与成效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临港地区坚持走以科技引领的低碳发展道路。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低碳项目研发和示范应用上的投入资金达到1.6亿元左右,内容涉及总体战略、低碳能源、碳源碳汇、污染控制、建筑节能等有关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

1、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利用方面,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基地办公楼和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兆瓦级光伏电站,年供电近13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0吨;在临港新城宜浩佳园安装集中集热-分户贮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820吨。

风电场建设方面,在临港地区的近海海域建设了国内第一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2.6亿千瓦时,同时正在建设装机容量达13.7兆瓦的“试验风场”。

天然气利用方面,上海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已有2台40万千瓦燃气机组建成投产,对提高本市电网可靠性和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利用浅层地热为两个1万多平方米精密制造厂房的空调系统提供制冷制热,年节电达130万千瓦时。

2、加强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设置入园企业的能耗门槛。严格控制高能耗的企业入住,要求入住园区的企业能耗水平一般比同类行业平均水平低15%以上。二是优化工艺,加强管理。在上海电气临港

基地园区,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用能统一调度,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初步估算,每年可以节电1800万千瓦时。

3、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碳汇能力

临港滩涂面积有8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4%,再加上内陆水域和水产养殖区,湿地总面积达10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72%。近年来,通过制定临港地区绿地建设导则,规范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超过30%;重视湿地系统的修复,围绕滴水湖构建适合临港特殊生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的多目标生态环湖绿带,在滴水湖水质净化、增加碳汇、保持景观和生态的多重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低碳发展的主要压力

1、准入标准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有限

由于临港产业区对企业的准入条件较高,已入驻企业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业中均处于先进水平,单位能耗水平和碳强度指标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2010年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单位GDP能耗比该集团闵行基地要低10%以上。因此,这些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小,需要通过优化管理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

2、能耗水平和碳排放等本底数据不清

基础数据不全,碳排放情况不清是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在临港新城,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和持续的开发建设,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水平、能源结构统计、碳源碳汇现状等均无准确的数据积累。缺乏减排基准数据,所以在设定低碳发展目标时难以通过数据推证。

3、开发力度加大将导致用能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