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传统人生和社会理想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摘要:在新时期,国家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与我国人民的积极行动是分不开的。
信仰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正确的信仰会积极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的理想信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客观上的缺陷和滑坡,极大的影响了实际工作。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普及正确的理想信念,抵制理想信念的缺失和衰落,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理想的思想内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有必要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意义前言:在新时期,全国以实际行动取得各项工作的积极胜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际行动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支撑。
中国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向上的,以支持实际工作的进展。
但是,也存在大量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制约了实际工作的效果。
因此,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抵制理想信念的衰落。
当代中国人是中国各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工作者。
同时,他们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后裔。
他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理想信念文化遗产。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先进文化,用他们的理想信念文化精神,促进当今中国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传统友善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虽说它在历史长河中勇往直前时难免出现逆流,但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应该摒弃成见,明智地采用取其思想内容上的大智,伦理道德上的大善,艺术形式上的大美,科学文明上的大真[1]。
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稳定和睦的环境,而稳定和睦的环境的形成又要求人们相互之间亲密友善,即友爱。
因此,个性是构成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最基础的单位,一般来说,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会有一种友好的氛围,而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建立友好的氛围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和培养人格与他人之间的友谊。
因此,博爱是个性和整体社会发展的关键。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从广义上讲,传统就是指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后世存在影响并且相对稳定的东西。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与”和”的社会和谐理念以及”仁”的人道主义等,共同垫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密切关注的价值原则如大同、平等、和谐与公正等,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生长的土壤。
一、传统文化”大同社会”萌生早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一直被中华民族所肯定和强调,以至于在古代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当代始终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诸多关系层面上占据着社会意识的主流与相应的统治地位[1]。
古代孔子提倡的大同社会。
孔子尤为推崇群体至上,特别讲究人世兼济,从而将社会安定与发展顺理成章地作为终极关怀,并最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对自身的主张和理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进行发育,得以与文明的生长同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土壤。
后来到了西汉的《礼记·礼运》中借孔子之名而首倡”大同”与”小康”之说,从而把社会历史的变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理论背景也就是”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代文化与实践基础。
洪秀全倡导的平等价值观。
洪秀全作为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人物,他巧妙地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观念与中国历代农民形成的朴素的平等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一个以拜上帝为形式,形成了一个以平等、平均为内容的比较完整的核心思想体系。
一方面强调人们应该有享受现实的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为获得现实的幸福而进行拼搏与努力奋斗,因此人们应该在享受现实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建立人间”天国”。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
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
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
”[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
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华夏子孙以及周边国家的人民,尤其是在个人人生修养方面更是十分显著。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为主,释家,道家为辅,兼采诸子,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齐家,你修身了,才有可能让你的家庭幸福和睦;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最后是平天下,因为中国过去没有一个严格的国家界限,认为天下都是一体的,咱们中国居于天下的中心,为什么叫中国,跟这个都是有联系的。
这是说,人首先要学习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生三部曲,先学习,学习是为了修身,修身最终是为了肩负社会责任,所以在这八个层次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修身,修身是根本。
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修身的来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
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园融。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
“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
“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何淼本章结构框架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
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传统人生和社会理想
第一节 传统人生理想
第二节 传统社会理想
第一节 传统人生理想
• 一、儒家的人生理想
• 二、道家的人生理想
• 三、墨家的人生理想
• 四、宗教世界里的人生理想
•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
也。”(《孟子·离娄上》)荀子也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荀
子·解蔽》)其楷模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等古代圣王,这是儒家道德人格的最高范型,是人生所可能
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在不同层次上,儒家也用“贤人”“君
子”“大丈夫”等表达其理想人格。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有道德的人在三种境遇
下应具备的心态行为,即人在有钱有权的时候不能胡作非为乱施淫
威,在贫穷低贱的时候不能因贫贱而改变志向,在受威胁逼迫的时候
不能屈服。这是一种不动心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品
质。
• 《大学》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
阐述,提出了有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将早期儒家有关理
想人格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 [《论语》心得之七——理想之道(37分钟) ]
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 与道同体。
•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不同,以庄子为
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
世型的理想人格,庄子称之为“真人”、“至人”、
“神人”。
• 老子
• 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 [老子1 24:30——37:50
• 老子2 02:55——07:37 ]
•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
“真人”、“至人”、“神人”。
• [庄子说下01:26:16——01:38:33]
《庄子·应帝王》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
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以窍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
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境界与大小37:00]
• 庄子所描述的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境界,不能从物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去理
解,而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神人、至人、真人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
的种种表现虽然难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实现,却完全有可能在心理的精神世界中
实现。由于庄子把现实世界折变为心理世界、注重心理层面的解脱、超升,所以
他所描绘的神奇瑰丽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仅不显得远离现实,反而具有强大的吸引
力,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悠然向往。因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人生理论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庄子反对人为物
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
后代个性解放思想之先河;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
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庄子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保持纯
洁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泊,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当然,道家的
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也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中避世、厌世、遁世的倾向,
虚无感伤的情调,消极忍耐、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与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学派并
称显学。它所代表的是当时小自耕农、小手工业者、小工商
业者等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反映了下层百姓的社会利益和
要求愿望。墨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进
行塑造的,称之为“ 兼士” 。
• 韩非却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在韩非看来,人
际交往中处处充满了欺骗、敲诈、争夺、陷害甚至血淋淋的互相残杀。自私自利
是人的本性,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人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互相利用,
互相算计。医生为人治病,吮人之伤,含人之血,并非由于骨肉之亲,而是因为
有利可图;马车匠希望人人富贵,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而是因为人富贵了才会
买马车;同样,制棺匠希望别人早死,也并不是因为心肠狠毒,而是为了早点卖
出棺材。可以说,个人利害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围绕
着私利这一轴心旋转的。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也莫不
如此。父母生育时,生男则举家欢庆祝贺,生女则闷闷不乐甚至将其溺杀。其原
因就在于父母亲对子女也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 第二是“贵法”而不“贵义”。法家认为,人性都是好利恶害的,人们都畏
惧严刑,害怕重罚。治理国家就必须利用人的这种本性,制订各种刑
法禁令,施行法治,使国家安宁而暴乱不起。可以说,以法为教才是
治国安民的良策。对儒家的“德冶”主张,法家进行了抨击,认为仁义
必然滋奸养暴,慈惠必然乱政败民,仁义道德是亡国之源。因而法家
的理想人格要求“不务德而务法”,“不贵义而贵法”。
第二节 传统社会理想
一、儒家的社会理想
二、墨家的社会理想
三、道家的社会理想
四、法家的社会理想
五、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它集中地反映着
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政治主张、经济要求、价值标准
和人生追求。
自文明社会建立以来,人类不断地追求与建构社会理想,这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社会理想是人们在认识和批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合理
现象的同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案,是人们精心设计出
的自己心中的未来社会模式。这些贯穿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理想
模式是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源源不断地表达着人们的希冀
和愿望,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
大同社会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
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
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足谓
小康。
--《礼记·礼运》
[治世之道 36:00]
康有为《大同书》
康有为描绘出了一个十分“美妙”的极乐大同世界:无阶级、
无私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是
全人类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2 19:24——32:54]
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