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习题

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的精神,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

A、预谋的故意和无预谋的故意

B、必然的故意和可能的故意

C、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D、确定的故意和不确定的故意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一般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

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3、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

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孩子分食后死亡。甲对其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过失

D、疏忽大意过失

4、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的()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一般应当负刑事责任

D、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5、犯罪目的存在于()

A、故意犯罪中

B、直接故意犯罪中

C、间接故意犯罪中

D、故意犯罪以及过于自信过失犯罪中

6、朱某家住村旁的一个独院里,经常有小偷光顾。一天家犬狂吠,朱某怀疑有小偷,披上衣服起床,拿上猎枪,走出家门,躲在暗处窥视,见有两人朝自家方向走来,以为是小偷,举枪朝来人射击,将其中1人打死。朱某在主观上具有()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7、我国刑法理论认为,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的要件包括()

A、犯罪故意

B、犯罪思想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D、犯罪过失

二、判断题

1、犯罪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

3、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疏忽大意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4、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犯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2、罪过中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如何?

3、犯罪直接故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异同点是什么?区分二者的意义是什么?

5、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有什么不同?

四、论述题

1、犯罪间接故意的特征是什么?间接故意犯罪通常有哪些表现形式?

2、试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

B 4、D 5、A

6、A

7、ACDE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简答题

1、犯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特征表现。而主观恶性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行为人对于刑法规范以及刑法规范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否定态度。其中,犯罪的故意表明了行为人对刑法规范及其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持有的敌视或蔑视态度。犯罪过失则表明了行为人对刑法规范及其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持有的漠视或忽视态度。因此,查清罪过,是揭示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重要方面。而且,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犯罪构成要件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罪过所揭示的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所以,罪过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这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人应当对自己自觉的有意识、有意志的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基本原理所决定的。

2、罪过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于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事实的认识和分辨。罪过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基于自己对犯罪构成所要求的客观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实施某种危害行为的意志活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虽然都是罪过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二者对于罪过形成的意义不同。认识因素是罪过形成的基础,无此则不可能形成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是在认识因素基础上形成,是认识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认识而最终没有形成实施危害行为的意志态度的,便不可能自觉确定行为方向导致行为的实施。从这一意义上讲,意志因素对于罪过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对于行为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主导性。

3、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具备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特征:

(1)从认识因素讲,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讲,是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根据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可以将直接故意分为两种情况: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可见,犯罪的直接故意以希望结果发生的意志态度为必要特征,无论行为人对危害事实发生的认识程度如何,只要希望这种危害事实发生,就一定属于直接故意。

4、相同之处是:二者的行为人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不排斥、反对危害结果发生。不同之处:(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结果的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间接故意则只能是明知结果的可能发生。(2)直接故意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即积极追求结果发生,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听之任之,不在乎的态度。(3)在成立条件上,二者对特定结果的发生要求不同。直接故意的成立不要求特定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成立,则要求特定结果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其社会危害性相对也大。所以区分两种不同的故意形式对正确地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

5、(1)在认识因素上,对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应当预见也已经有所预见,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而根本没有预见;(2)在意志因素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两者都持排斥、否定的态度,但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轻信能够避免,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疏忽。

四、论述题

1、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有两个基本特征:(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是明知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是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谓放任,当然不是希望、不是积极追求结果发生,而是在认识到有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为实现自己的某个既定目的,仍然决意实施自己的行为,对发生的结果,既不是设法阻止它不发生,也不设法促使它发生,而是听之任之,听任它发生。简单地说,放任就是有意识听任结果发生,发生了危害结果也并不违背他的意志。

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存在大致有三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