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91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为落实我校“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目标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诊断、反馈、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也是整体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不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

且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同—阶段层面,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评估要注意这些发展变化。评估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独特性,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横向比较,更要注重纵向比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对的激励性评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小学生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定量评价,更注重定性评价;既有课内评价,又有课外评价。有教师、家长、学生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4、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周评、月评、学期总评的连续评价方法,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评价有利于调动被评价对象的积极性,达到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指标的制定要适合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内容要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蹦—蹦,够得着”,过高或过低的指标都不利于激励。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都要提高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必须做到全面、公正,区分优劣,表彰先进,使被评者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差距,心悦诚服。在评价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评价者要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善待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让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四、评价内容

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一) 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

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有集体荣誉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运动与健康:能达到学校规定的体能标准。

审美与表现: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艺术领域至少有一项特长。

(二) 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指经过学科学习应达成的基本目标。每学科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评价。

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对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学科评价目标具体化。

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

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截然分开,通常基础性发展目标蕴含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和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学科分阶段提出具体评价指标。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可列出若干项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表述应简明并具可操作性。

目标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意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鼓励各类学生的成长。

五、评价方法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采用等级形式评价)

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要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要创设情境、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