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中国经济的现状从下面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现状:1. GDP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在近年来GDP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会继续下去。
截至2019年,中国GDP增速为6.2%,比上年下降0.2%。
虽说相比其他许多国家,这一增速仍然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但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已经不可避免,这也说明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调整的挑战。
2. 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给经济带来了压力。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
这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减少,养老服务和医疗开支也将增加,这些将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
3. 对外贸易面临风险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和贸易摩擦,使得国外市场的需求和信任降低,加大企业进出口困难和成本,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4. 债务问题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政府债务增加,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债务问题。
尤其是企业债务过高、债务置换效果不佳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未完全规范化的问题越来越显现。
5. 环保压力在中国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改善环保和生态状况。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上述问题,但中国经济也有很多积极因素。
那么,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呢?1. 服务业和消费升级是发展新动力中国正在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转变为更加注重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升级的经济模式。
这一趋势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另外,随着城镇化的提高,消费市场会逐渐扩大,城市和县域消费潜力浓厚,这将使中国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为什么下滑?从数据可知中国近10年的GDP增速从2007年开始一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03~2007 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为11.6%,2008~2011 年下降为9.6%。
2012 年和2013 年进一步下降为7.7%,2014 年1~6 月再下降为7.4%,中国GDP 增速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
究其原因,经过我查阅文献我大概总结了以下的的原因。
1.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2.经过30 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
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高很多。
3.中国初期GDP核算制度的不完善,有误差或重复计算。
(通过一些些研究,可以发现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显著大于国家GDP、各省区经济增长率多数高于国家经济增长率,或者会感受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数据的短期变化与季度GDP显示的经济增长率不相匹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度增长速度与居民消费支出年度增长速度不相匹配,以此可以质疑GDP或者其中某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质量)在后期‘’‘的完善中GDP虽然增速减小但是含金量更高。
4.GDP与货币数据有密切联系。
GDP值的增减,意味着经济交易规模和货币结算数量相应增减,因此,GDP的变动方向与有关货币数据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二者是互为反映的,近年来我国商品生产的过剩导致的货币流通规模减小造成了GDP数据增加速度的减小。
5.最终消费率对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是一条U 形曲线,当最终消费率处在较高水平时,其下降对抑制经济减速具有积极意义;当最终消费率越过临界点而进入较低水平后,其继续下降就会增加经济减速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90% 的原因,可以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放缓来解释。
6.单位GDP 能耗、产值结构和最终消费率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重要诱发因素。
中国经济减速概率与单位GDP 能耗之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难免增加经济下行的可能。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世界关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呢?经济基本面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在2020年达到了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
尽管在2020年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的经济总体表现仍然强劲。
其中,服务业规模位列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逐步加强。
这些都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
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也是未来的增长点。
其中,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数字经济的前景更是一片广阔。
政策效应分析除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外,中国政府的政策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0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和稳就业政策,支持企业渡过COVID-19疫情带来的困难,并推动了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缓解和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长期趋势分析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依然是乐观的。
2021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期,中国政府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等方面将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以应对世界经济干预和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挑战。
同时,随着新基建、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新领域的兴起,中国将迎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行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基本面依然强劲,政策和长期趋势也都是有利的。
‘经济学动态“2013年总目录一㊁国内经济理论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转方式主导的调整期㊀ 2012-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张立群1.42012年我国理论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状况㊀卫兴华等1.9 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㊀ 基于2004-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㊀李燕桥臧旭恒1.20 对未来经济发展取向和增长理念的若干分析㊀学习理解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新精神㊁新部署㊀裴长洪2.4 全球化新阶段我国对外发展综合考量㊀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2.9 胡代光先生的经济学人生刘义圣2.23 巩固和发展经济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㊀ 2013~2017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刘树成3.4 区域科学的兴衰㊁新经济地理学争论与区域经济学㊀的未来方向张可云3.92012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黄泰岩4.4收入分配问题与要素资本化我国收入分配㊀问题的症结 在哪里?张车伟程杰4.14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纠结㊁共识与创新节点㊀温锐4.24 认识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视角蔡昉5.4 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许宪春5.9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研发论新阶段下的中国㊀经济增长方式龚刚等5.16 中国有多少结构问题?付敏杰5.27 养老金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对法律起源㊀和资源禀赋等假说的反思孙守纪胡继晔5.39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李扬6.4 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㊀蔡继明等6.15在稳增长中化解风险 201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6.23关于云金融的思考霍学文6.33 新阶段城镇化的目标和路径洪银兴7.4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展望任泽平7.10中国经济高增长融资之谜李稻葵等7.19如何压缩贫富差距?㊀美国百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杨春学8.4生活质量:指数平稳,挑战严峻㊀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3)㊀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8.14 美元无限供给弹性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㊀李腊生等8.36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研究进展述评郝枫8.84补充性货币的理论㊁最新发展及对法定货币的挑战㊀贝多广罗煜9.4 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发展战略转型赵志君9.11 R&D 投入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㊀ 来自中国工业1999~2010年的经验数据㊀万伦来朱琴9.20 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刘树成10.4 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视角刘霞辉10.9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制㊁体制及制度亟待改革㊀谢地刘佳丽10.20 经济转型㊁金融扩张与政策选择㊀ 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张平苏治11.4论开发区经济的平台性和政府的作用边界基于㊀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王勇朱雨辰11.12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审视孙祁祥等11.20 论欧债危机的最终结局及中国的战略应对㊀李稻葵等12.4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述评㊀柳欣等12.15主流经济学危机与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张晓晶12.24收入分配研究提高我国基尼系数估算的可信度 与‘中国家庭㊀金融调查报告“作者商榷李实等2.43中国城镇居民的相对收入流动研究王晓等2.50 当前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调查㊀全国总工会课题组5.151 从收入分配改革到现代国民财富分配体系的建立㊀靳卫萍10.29政府约束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赵德起等10.36 中国居民G e a r y -S t o n e 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研究㊀陆明涛10.49 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践资本积累㊁利润率下降趋势与经济周期 国外马㊀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述评刘灿等3.64551 ‘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2期‘资本论“能作这样的 重新研究 吗?㊀黄阳平等3.7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及㊀经验总结蒋南平7.7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述评王昉7.80 论‘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体系 兼论社会主义㊀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裴小革9.27 当前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三个着力点㊀胡家勇武鹏9.37‘资本论“与当代中国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㊀论“研究会第30届年会(2013)理论述评㊀蒋海曦9.43学术探讨中国户籍制度下的城市化与结构转变㊀刘雅南邵宜航1.32从均等化㊁一体化到市民化市民化改革的逻辑㊀梳理与政策解读吕炜等1.40地区差异㊁收入不平等与城乡居民消费储德银等1.46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周期定位与总体模型㊀人均样本下的中国特征及国际比较㊀彭刚等2.60 危机与保险业的发展孙祁祥等2.67社会资本与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㊀张龙耀等2.73经济学论文模型泛化现象解析与思辨李金华3.23 地方教育投入对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㊀对我国城镇家庭动态重复截面数据的一个估计㊀袁诚等3.29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超额负担兼论税制结构效率㊀覃毅3.36基于B o o t s t r a p -M a l m q u i s t 指数的高新技术产业㊀技术创新效率分析刘伟3.42我国税收分享和转移支付制度效应研究㊀闫坤杨谨夫4.31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 缺口 与弥补㊀丁任重李标4.37 农村耕地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㊀ 中低产田改造与集约化经营剧乂文4.43 居民收入比重为何下降㊀ 基于收入和支出的双重视角刘扬等5.48 基于迪氏指数分解的我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㊀人口㊁产业㊁能源结构变动视角下的解释㊀孙作人周德群5.54 近期政治经济学重大问题研究评述金融危机背㊀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模式问题㊀陈雪娟5.62 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㊀因素研究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㊀分析纪韶饶旻6.39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实证研究杨锦英等6.47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㊀张复明曹海霞6.54 要素错配水平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应的研究㊀王林辉高庆昆6.61 零售商通道费经济效应与政府规制研究新进展㊀谢庆红等6.68能力投资㊁健康冲击与贫困脆弱性方迎风等7.36 潜在竞争理论及其对我国并购反垄断审查的适用㊀吴汉洪孟剑7.5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研究㊀谷明淑刘畅7.57基于V E C M 的中国家庭债务与消费波动:㊀1997~2011年何南7.65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及相关对策㊀白永秀等8.49 狭隘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对外贸易杨子川8.56 潜规则㊁制度和经济秩序闭明雄8.62信息剩余论 市场治理新视角田光刘彦平8.67 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企业创新理论框架与体系㊀陈岩张斌9.50 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测度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㊀赵勇魏后凯9.60基于流动性动态特征的货币政策效果与工具选择㊀王晓枫王秉阳9.70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禀赋变动趋势㊀张永丽金虎玲9.78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进展㊀徐振宇10.61我国通货膨胀惯性结构性转变及其预期管理启示㊀苏梽芳等10.73经济史学及其学理关联基于史实与逻辑的视域㊀叶坦10.80再生产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演化路径㊀胡乐明刘刚11.29 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悖论㊀张曙霄张磊11.40 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扩展㊀任保平11.45 社会资本㊁产业集聚与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㊀彭文慧11.52中国经济崛起与重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策略㊀选择探析基于国际经济秩序变迁的视角㊀兰日旭12.31 近两年关于国有经济的地位㊁作用和效率问题的㊀争论与评析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㊀‘决定“进行分析卫兴华等12.39 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朱昊等12.49宏观经济分析外资进入㊁市场选择与劳动要素配置 基于微观㊀数据对制造业的研究杨振陈甬军1.73651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对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影响研究㊀王涛生1.80对中国2012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准确性的评析㊀吴友群等2.33 2012中国股市走势问题解析张建民2.39 开放经济中的外部冲击与财政协调政策 动态㊀随机一般均衡的视角朱军6.73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基于省际视角的㊀分析彭惠全智敏6.80从 热钱 到 钱荒 :形势逆转的原因㊁影响及应对之策董小君7.94创新集群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徐维祥等10.89F D I 集群经济效应及环境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㊀张伟等10.96金融问题研究货币博弈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动态与政策空间研究㊀林楠1.53人民币汇率能预测C P I 吗? 基于参数不稳定的㊀稳健分析李云峰1.59审批金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为例冯科等1.65推动上市公司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建设研究㊀霍学文2.78高频交易的最优执行策略研究王丹等2.81 信贷危机与经济萧条的演化机制研究㊀梅家周等3.83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社会资本㊀的视角崔巍3.89我国 民间投融资 共生特性与协同发展新秩序㊀ 民间投融资共生理论研究李元华3.95 后危机时代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㊀ 基于央行非对称降息视角邱兆祥等5.74 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㊀李向前等5.81中国A 股市场地区效应的实证检验与成因分析㊀甄红线梁超5.88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研究:1982~2011㊀汪小勤陈俊6.87 银行效率测度模型及其对比研究述评郭威6.94 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㊀刘澜飚等8.73金融渠道对中国外部失衡调整的影响研究王博等11.82 金融发展过度:最新研究进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㊀胡海峰倪淑慧11.88 基于主权国利益视角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㊀问题探讨邱杨茜12.59自由现金流量持有价值研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㊀的实证检验刘银国等12.72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市场风险研究进展及评价㊀彭江波等12.80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㊀ 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马宇杜萌1.88 水资源安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新进展㊀张培丽等1.94城市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定量解读苏剑等9.88城镇居民的住房贫困 基于2000年与2005年人㊀口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罗楚亮王亚柯9.95改革专题研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研究㊀杨志远等11.58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贸易转型升级战略㊀研究陈丽芬等11.68 化解改革瓶颈: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思考㊀及政策建议余颖丰11.76通货膨胀研究我国资产膨胀型通胀传导机制分析 对经济增长㊀和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解释王月等3.53经济全球化对各国通胀运行机制影响的研究述评㊀唐小飞等3.60货币政策研究货币政策动态传导的微观机制 基于30个中国㊀工业两位数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齐鹰飞3.76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基于收入分配的㊀新视角江春等4.48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区域效应:2005 2010㊀张辉王征4.58 利率管制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治理章月明等4.64产业经济研究金融业效率分析研究与展望黄薇等4.72能源消费结构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㊀曾胜等4.81借鉴欧盟分配原则的我国碳排放额度分配研究㊀ 基于Z S G 环境生产技术苗壮等4.89社会资本对交易费用的作用:理论㊁机制和效果㊀基于机会主义行为治理视角的研究述评㊀陈劲松12.87会议综述2012年新经济形势下宏观政策的微观影响会议综述㊀张军1.154751 ‘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2期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㊀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综述宋德勇等1.156 第14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年会综述㊀冯玫等1.159 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2012) 打造中国㊀经济第四增长极 会议综述石腾超2.154顺应全面转型趋势加快特大城市研究步伐 中国㊀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会议综述蒋三庚2.157经济伦理㊁商业文明与社会和谐 北京大学中国㊀经济思想论坛(第五届)综述周建波等3.158 第三届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 研讨会综述㊀初军威丁匡达4.153 改革开放新阶段呼唤经济理论新突破 第六届中㊀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综述张晖明等4.15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 学术研讨会综述㊀王兰陈龙6.160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2013) 经济转型㊀的中国道路 会议综述张培丽石腾超8.154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综述㊀王潇锐8.157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㊀中国政治经济学论坛第十五届年会会议综述㊀胡家勇等10.152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 国际学术㊀研讨会综述李学锋单菁菁11.15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㊀届北大经济史学研讨会综述周建波等11.155变革中的政府治理㊁产权与市场规制 2013年㊀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综述雷国雄等12.141战略机遇期的结构调整与共同富裕全国高校社㊀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综述㊀母泽洪等12.146 2013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综述㊀胡亦琴12.148 首届 北京青年农经学者论坛 综述郜亮亮12.151书刊评介读‘企业发展战略学“邓荣霖2.160‘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介㊀白丽健7.158评‘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绩效评价与管制政策㊀研究“剧锦文8.160 ‘我国服务业地区协同㊁区域集聚及产业升级“书评㊀裴长洪10.158 史论交融宏微相济 ‘苏联经济思想史“评介㊀张锦冬10.159 宽广的视野,深刻的笔触 ‘国家审计的政治经㊀济分析“评介谢志华11.159商圈理论从微观走向中观的创新力作 ‘城市商㊀圈论“简评徐从才11.160二、国外国外经济学家评介安格斯㊃迪顿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㊀陈建东等1.99 罗伯特㊃威尔逊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㊀张苏2.97速水佑次郎对农业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㊀郭熙保苏甫3.101 拉杰㊃切蒂对公共经济学的贡献 2013年度约㊀翰㊃贝茨㊃克拉克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㊀冷志明5.94 约翰㊃泰勒对货币理论和政策的贡献周莉萍6.108西方学者对詹姆斯㊃布坎南学术贡献的若干评价㊀王志刚等6.117 马丁㊃舒比克对博弈理论的贡献李军林等7.99肯尼思㊃罗戈夫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㊀周石陈宪8.95 南希㊃斯托基对当代理论经济学的贡献㊀韩秀云9.104 拉斯㊃彼特㊃汉森对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术贡献㊀丁志国等10.102罗纳德㊃科斯与新古典制度经济学黄少安11.97罗伯特㊃霍尔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肖小龙11.110 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㊀陶春生虞彤12.91 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著作导读㊀刘安国李仁贵12.104 有效市场理论论争与中国资本市场实践 2013年度㊀诺贝尔奖获奖成就实证检验胡金焱等12.114学界动态考尔斯基金会对计量经济学的贡献王少平等2.88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国际影响力研究 基于对E c o n l i t ㊀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李钢等5.103经济学学术期刊的演变趋势宋小川6.100国外经济理论动态理性疏忽的建模思想及其对R B C 模型的发展㊀王军等1.106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的最新发展余智1.112可持续发展度量指标研究新进展张博等1.118 企业债券信用风险缓释研究新进展张强等1.1258512012年国际贸易学术研究前沿东艳李春顶2.105流动性效应㊁预期效应与中央银行利率操作㊀李宏瑾2.114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㊀郭冠清2.122商品便利收益问题研究进展郑尊信唐明琴2.136 实验发展经济学研究进展陈鹏3.136 参照价格理论研究新进展苏凇黄劲松3.148 动态贫困研究的前沿动态叶初升等4.120 高频交易对市场影响研究新进展廖旦陆蓉4.129金融对收入分配影响研究进展杨胜刚等4.137 反腐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汪良军5.109法国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动态㊀余珮5.122 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最新进展㊀张敏锋李拉亚6.123 企业家精神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新进展㊀欧雪银6.132人力资本代际转移研究进展胡伟华6.142金融摩擦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进展㊀吴恒煜等7.107 平台经济理论研究动态李允尧等7.123 流动性与财税制度的相互影响及启示㊀甘行琼甘娜7.130 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任力梁晶晶9.129 国际贸易利益测算问题研究动态任志成等9.144 纵向交易合约理论研究进展董烨然10.132 自我雇佣问题研究进展石丹淅赖德胜10.143 消费不平等问题研究进展邹红等11.118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进展李新等11.127失业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进展王海成11.135国外经济理论评论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内生性㊀邵小快胡怀国3.109 实验研究方法在行为财政学中的应用㊀刘华等3.119 新经济学 理论前沿探析刘金全等3.129公共物品概念向何处去 基于政府职能依据问题㊀的分析张晋武4.112媒体报道偏差的经济学分析李培功4.145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的形成与发展㊀文建东潘亚柳8.104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㊀杨农郭辉铭8.11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反思与改进基于复杂㊀系统和复杂网络的视角邓翔等8.121植入金融因素的D S G E 模型研究新进展㊀马勇8.127 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与经济增长:观察与思考㊀陈爱民9.111 经济学研究的遍历性与非遍历性假设:争论与拓展㊀汤吉军9.119 经济研究中的文化因素:历史轨迹与现实回归㊀张锐等10.110 资源诅咒 问题研究的困境与出路㊀陆云航刘文忻10.124经济思想史研究货币政策共识的演化及反思:来自金融危机的启示㊀刘洪钟杨攻研2.140 燕京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以学位论文为㊀对象(1924~1951)张亚光等2.148 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㊀朱华雄等5.145 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一种解说㊀胡怀国8.137民国初期合作主义者的合作经济思想研究㊀张士杰11.143 制度效率论争:主客观思维的冲突与融合㊀方绍伟12.122 市场边界㊁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秩序 对亚当㊃斯密㊀经济自由思想的再解读吴大新12.132世界经济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美国政府的应对策略㊀李拉亚1.130欧债危机最新演进及制度设计争论㊀孙海霞等1.138 欧元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王钦等1.149 美国的经济政策取向与经济发展前景李建伟4.99 论金融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㊀周景彤徐奕晗5.131 印度的非正式制度对增长方式的影响 兼与中国㊀的比较杨怡爽5.139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对欧债危机解释研究新进展㊀孙瑾张丹俊6.151 美国产业结构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㊀研究:1975-2011张辉丁匡达7.140 美国专项拨款政策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㊀贾晓俊7.149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的影响㊀李国平等9.153951 ‘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2期。
1999年至2023年的物价指数1999年至2023年的物价指数是指衡量特定时间段内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数。
物价指数通常用于评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1999年至2023年间中国的物价指数变化情况。
1999年的物价指数为100,起点为基准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指数也会相应地上升。
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分析,我们将具体分析每个年份的物价指数变动情况。
自1999年至2003年,中国的物价指数呈现出相对平稳的增长趋势。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物价整体上也相对较为稳定。
然而,从2004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价指数也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涨幅。
2008年至2010年,全球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冲击。
由于外部需求下降,中国的物价指数出现短期回落。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实施刺激政策和内需的逐渐恢复,物价指数也很快回到了增长轨道。
2011年至2013年,中国的物价指数继续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物价指数继续上涨,但增速略有放缓。
2014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物价指数增速进一步下降。
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但物价指数仍然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
2017年至2019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物价指数保持了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
2020年至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
作为结果,物价指数在短期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根据预测数据,2023年中国的物价指数将继续保持在较为稳定的增长水平,可能略高于前几年。
这主要是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需求恢复的影响。
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夏长江2014年,美国GDP为174183亿美元,中国GDP为636463亿元。
据世界银行2013年购买力平价、2014年中美物价总(平减)指数比,2014年美元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不超3.6,因此中国GDP(PPP价)约176795亿美元,中国超美国多26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验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美国超越英国的过程是,先工业、再总量,最后是金融。
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距经济总量第一,六十余年。
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过程与美国超越英国很相似,先工业,再总量;只有人民币能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才是真正的经济第一。
一、中国经济的阶段及质量很多观点认为,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关键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实,除资源型经济外,关键的是工业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因为服务业是为工业及制造业服务的,工业包括采矿、制造业、水电燃等,制造业是核心,其比重减少,服务业自然增多;同时,服务业的价格不断上升,比重也增大,服务业比重大并不一定是居民享受的服务质量好,所以服务业比重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之一。
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及制造业比重的最高年是1953年,工业为36.17%(制造业32.07%),随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2013年,工业比重为16.76%(制造业12.38%)。
中国工业最高点是2006年,工业比重最高达42.21%(制造业比重为32.92%,比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多6个百分点),并呈典型的工业化后期特征,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不低于72%,美国重工业比例比中国低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等比重明显上升。
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10%左右),呈典型的后工业化(或服务业化特征)。
2006-2014年8年间,中国GDP(不变价)增长2.06倍;美国自1953增长2.02倍用了22年,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国的2014年大体相当美国的1975年。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含各行业预测)第一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1.1 经济增长概况 (2)1.2 经济结构优化 (2)1.3 对外经济发展 (3)第二章: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3)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2.2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3)2.3 新兴产业培育 (4)第三章: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4)3.1 农业现代化进程 (4)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3.3 农业产业链整合 (5)第四章: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5)4.1 服务业总量增长 (5)4.2 服务业结构优化 (6)4.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6)第五章:消费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6)5.1 消费结构升级 (7)5.2 消费模式创新 (7)5.3 消费市场潜力挖掘 (7)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8)6.1 东部地区经济转型 (8)6.2 中部地区崛起 (8)6.3 西部地区大开发 (8)第七章: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预测 (9)7.1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9)7.2 科技成果转化 (9)7.3 国际科技合作 (10)第八章:绿色发展模式趋势预测 (10)8.1 能源结构调整 (10)8.2 环保产业崛起 (10)8.3 生态文明建设 (10)第九章:金融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1)9.1 金融市场化改革 (11)9.2 金融创新与发展 (11)9.3 金融风险防范 (12)第十章:国际贸易发展趋势预测 (12)10.1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 (12)10.1.1 消费需求升级 (12)10.1.2 产业升级带动需求变化 (12)10.2 贸易政策调整 (13)10.2.1 优化进口结构 (13)10.2.2 支持企业走出去 (13)10.2.3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13)10.3 自贸区战略推进 (13)10.3.1 自贸区布局优化 (13)10.3.2 自贸区政策创新 (13)10.3.3 自贸区产业协同发展 (13)第一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1 经济增长概况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
1、经济学家厉以宁: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中国的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有理论指导,需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厉以宁是在中国最早提出国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学者,并身体力行进行研究与实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被称为“厉股份”。
厉以宁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早在2008年,厉以宁就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长文,提出搞活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
因力推农村土地改革,厉以宁又被称为“厉土地”。
厉以宁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等。
厉以宁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庄严无畏的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服务社会的崇高品质令人敬仰。
2、雷军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 :用互联网思想推动转型升级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
现任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过去几年,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了凡客诚品、多玩、拉卡拉、UCweb等多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多玩已在美国上市。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正式推出。
2013年3月,小米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小米盒子,引发中国机顶盒市场热潮。
2013年9月,雷军再度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视,颠覆式创新的小米电视正式问世。
2013年11月,小米路由器问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演进轨迹从经济周期看,195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一直处于周期波动中。
如图1所示,从1953年至20145次完整左右的平30进一(一)劳动力供给下降、成本逐步上升我国正在同时经历人口结构快速变迁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减。
我国生育率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着下降,总和生育率在1969-1971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为5.7,1979-1981年期间为2.6,1992年以后急剧降至2.0以下水平,近年来已降到1.2左右,进入了超低生育率时代。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呈现"老龄化"趋势,新增劳动力减少,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如图2,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就逐步趋于下降,并将在未来15年之内持续下降,预计"十三五"时期继续减少1000万以上。
2005-2015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在0.81-0.76,未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尽管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但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当地非农化,GDP需上升,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总量已经开始危及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仅1.5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紧缺,全国2/3城市缺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近8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占18%.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
雾霾天气呈现频发性、全国性态势,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 2014-01-20 10:20:00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有20人参与分享到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2013年数据,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
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2011-2013中国经济金融问题大预言
(2011-01-11 22:41:37)
转载
标签: 财经 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 国际金融 股票 分类: 中国金融安全
2011-2013中国经济金融问题大预言
预言一:2011年2月到5月,中国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结束,转
入另一轮增长。
此前,我对中国宏观经济二次探底有过判断,给出的顶部时间是
2010年2月份,当时判断GDP月度增速会超过15%。在中国对外
出口降幅超过26%的时候,我判断2009年11月份中国出口将转
正,2010年2月份有可能出现超过30%的增长速度。这些都被事
实验证。
现在,我判断2011年2月到5月,中国宏观经济二次探底将结
束,然后展开新的一轮上升。此次上升,与国际经济复苏进程相
伴随。
预言二: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后回升的进程,将会被两个因素所打
断:通胀和金融危机。
导致中国经济出现通胀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
创新高。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与中国的货
币政策严重滞后有莫大的关系。10年2月份宏观经济月度增速
超过15%,上半年就该加息,但当时中国还在考虑刺激经济;今
年2月份到5月份宏观经济二次见底,中国应该考虑刺激经济,
但实际上我们考虑的是紧缩,因为通胀前面没有压住。
预言三: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危机,但中国金融会出现危机,是金
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预言四:中国金融危机,将因为两个因素而引发,人民币汇率和
房地产,在此之前,我们要观察一个重要的信号,国际金价的走
势,它是什么时候见到大顶。
预言五: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二次探底完成,房价将再度上涨,
并因此为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2009年春,我在《三步棋走活中国经济全盘》一文中谈到救楼
市,但只能救量不救价,要控制楼市价格再度大涨。但在中国操
作的结果是,量大涨,价格涨得更快。2010年,我建议政府出
台政策打压楼市,房价健康的下跌幅度为30%左右,达不到这个
幅度,会给中国金融留下后患。现在,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结束,
房价将再度上涨,将把中国经济推上绝路。因为房价见大顶,会
为中国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预言六:2012年前后,中国楼市开始进入长期熊市,结果是崩
盘。
中国上一轮房地产牛市,从1994年开始,将在2011年或2012
年见顶,决共运行17到18年。楼市见顶后,下行时间将在7到
11年,调整幅度,将高达50%到70%。
1998年,在机构都不看好房地产的时候,我极其看好这个行业,
并投资万科。今天,当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房价会一直涨上
去,认为房价不会跌的时候,我列出了房地产崩溃的时间表。它
的元年,应该是2012年,早不会超过2011年秋冬,晚不会晚于
2012年秋冬。
2003年以来,我所住的地方,房价从2700元/平米,涨到了16000
元/平米,估计今年会涨到2万。8年时间同地段的房子涨幅7
倍,所有人都认为房价不会跌,这将是楼市见顶的标志。
中国楼市以地方政府和地产商、炒楼客对普通民众特别是80后
财富的掠夺这主要特征,这一游戏已经进行不下去了。
预言七:中国金融危机的暴发,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
趋势逆转;至2013年2月份前,人民币升值将结束,转为长期
贬值。
人民币升值进程始于1994年,与中国楼市牛市同时起步。至今,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了一个长期下降楔形,这个楔形最晚不会晚
于2013年2月份,上下轨将交叉。因此,到2013年2月份之前,
美元一定会选择向上突破,人民币进入长期贬值进程。这与中国
暴发金融危机的时间表是一致的。
2010年,对人民币汇率而言,最好的选择是横盘。最差的选择
就是贬值,中间的选择就是升值。但是,升值同样是一条不归路,
它只是把问题爆发的时间后延了,而不是解决了问题。2010年,
我在搜狐财经专栏上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同时建议中
国政府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而选择横盘两年以上。结果我们选
择了升值,这同样为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2012年到
2013年,中国将因此爆发金融危机。美元中长期升值进程,不
会晚于2013年2月份开始,我们判断最早将在2011年,最晚将
从2012年开始,美元进入中长期牛市。
能够阻止这一进程的办法,只有中国政府到时集中全部彻底地抛
售美国国债,彻底扭转美元的趋势,但是我们估计中国没有这个
胆略。
预言八:中国楼市的崩盘,其诱发因素应该有两个:一是通货膨
胀引发的加息收缩经济;二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攻击。
预言九:中国金融危机,将以楼市、汇市、股市、期市的动荡为
表现特征,它们应该是国际金融资本,特别是美国国际金融资本
攻击的结果;美国政府的诸多政策,与国际金融资本的战略,暗
中相合。
预言十:中国金融危机,将是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资本的又
一次绞杀。
中国大陆县级城市25强:昆山第一
2011-09-23 15:36:21 来源: 网易财经 有290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66)
网易财经9月23日讯《福布斯》杂志9月23日评选出2011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
市25强,江苏省昆山市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江苏省常熟市和张家港
市分列二三位。
昆山市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并当选2009年和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
陆最佳县级城市冠军。《福布斯》认为昆山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文、社会生态和人才战
略,正折射出“智慧增长”内涵中超越单纯GDP增长、重视宜居的城市发展新方向。
在25强的榜单中,江苏省成为最大赢家,共有8个城市入选25强。其中有7座城市
入围前10,并包揽前6名。
浙江省有7座城市入选最佳县级城市,排名第二,其中义乌和余姚进入前10强。山东
省则以5个入围城市排名第三。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榜单主要参考人才指数、城市规模指数、经
营成本指数、消费力指数、经济活力指数、创新指数、客运指数及货运指数等8大项指标,
这些指数由超过100个基础指标数值计算而成,衡量县级城市投资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为
全球有意选择投资地点的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和参考。
2011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榜单:
县级市排名 2011年总排名 城市 省份 人才指数 R1
城市规模指
数
1
32 昆山 江苏 0.2472 93 0.5299
2
42 常熟 江苏 0.1966 99 0.4295
3
45 张家港 江苏 0.2135 97 0.4335
4
46 江阴 江苏 0.1966 99 0.5036
5
51 吴江 江苏 0.1096 111 0.2936
6
63 太仓 江苏 0.2247 96 0.1713
7
64 义乌 浙江 0.1685 102 0.145
8
67 余姚 浙江 0.0843 115 0.1689
9
72 宜兴 江苏 0.1348 106 0.2211
10
76 慈溪 浙江 0.0365 123 0.2215
11
78 海宁 浙江 0.0393 122 0.0104
12
79 增城 广东 0.1489 105 0.1486
13
81 诸暨 浙江 0.0787 117 0.1398
14
95 荣成 山东 0.1067 112 0.1247
15
96 晋江 福建 0.014 128 0.2713
16
98 龙口 山东 0.2022 98 0.1498
17
99 上虞 浙江 0.0815 116 0.0024
18
100 即墨 山东 0.0309 126 0.1
19
102 海门 江苏 0.0562 120 0.051
20
109 文登 山东 0.1067 113 0.098
21
110 胶州 山东 0.1236 108 0.0558
22
113 南安 福建 0.0365 123 0.0406
23
114 温岭 浙江 0.0534 121 0.0972
24
115 遵化 河北 0.0225 127 0.0072
25
117 福清 福建 0.0674 119 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