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易卜生戏剧3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30
戏剧冲突的外显与内隐提要:吴祖光的剧作《风雪夜归人》在保留中国传统戏曲激烈紧张、张弛有致的戏剧情节的同时,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将戏剧冲突内在化的戏剧模式。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也都与戏剧冲突的表现密切相关。
在强化戏剧冲突的同时,加强了戏剧性的表现。
关键词:契诃夫;吴祖光;情节;形象;隐喻;内在冲突契诃夫开创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局面,他的戏剧内容深刻,手法独特,对中国戏剧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十年代,虽然契诃夫的戏剧已经译介到中国,但由于空前紧张的社会矛盾,易卜生的戏剧受到更多关注。
三十年代后期,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中国剧坛开始流行的“服装戏”和“情节戏”使剧作家们转而借鉴吸收契诃夫的戏剧经验,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曹禺、夏衍、吴祖光等的戏剧创作都受到过契诃夫深刻的影响。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嫦娥奔月》、《捉鬼传》等剧作某种程度上受到果戈理讽刺喜剧的影响,尖锐深刻地揭露黑暗现实,但是其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风雪夜归人》,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人物面临困境时的冲突与选择上,与契诃夫的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
契诃夫的剧作在内容上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中的美被摧残毁灭的命运。
其戏剧的独特性在于他运用松散的戏剧情节表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将抒情诗化的戏剧语言融于人物的言谈中,将人物在理想与现实,高雅与庸俗的冲突下的苦闷心情予以展示。
契诃夫说:“既然我在生活,思索,奋斗,受苦,那么这一切就会在我写的东西里反映出来。
我为您把这生活真实的,也就是艺术的写出来,您就会在那里看见您早先没看见过、没留意到的东西:生活的反常,生活的矛盾……” ⑴生活的“反常”和“矛盾”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是通过人物琐屑的生活表现出来的。
契诃夫的《三姊妹》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人物在现实面前的苦闷背后暗藏着一股“潜流”——人在面临命运、环境的对立时,内心产生的难以排解的苦闷挣扎与冲突。
吴祖光曾在其日记中赞美契诃夫“真博大精深”⑵,可见吴祖光对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持欣赏态度,在其戏剧的创作上也可以看出其运用的抒情诗化的语言,塑造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与契诃夫有着共同的倾向性,当然也有个人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