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点 ARGUMENT
人才培育
132基金课题:云南大学第一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1Z60)。 中职院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以非遗项目“客家门匾习俗”为例
文/林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非遗文化具有为中职院校提供教育资源、塑造中职学生精神品格、丰富中职学生课余生活的积极意义。纵观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我们发现,非遗文化在中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中存在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非遗传承人教学能力欠缺、非遗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中职院校要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加强非遗专业课程建设,构建双向师资培养模式,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水平、保障措施等层面对加强非遗保护做出了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融入中职教育,不仅能深化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发扬地区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还能使中职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地区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中职教育的意义
(一)非遗文化为中职院校提供教育资源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门类。这十大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实践、语言、实物和文化场所等形式存在,其核心内涵是经验的积累、技术的继承与改良、精神的实践和艺术的展现,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素材。(二)非遗文化能塑造中职学生的精神品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生动写照。例如,省级非遗项目“客家门匾 人才培育 论点 ARGUMENT133习俗”是江西省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渊源。客家门匾基于客家先民同宗认祖的思想,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屋主理念的词语镌刻于匾框之上,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客家人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崇尚祖训、牢记历史、注重名节的文化传统,在造就一代代客家人的优秀品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将这一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可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三)非遗文化能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非遗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除了有线下的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展演比赛、社团活动之外,“非遗进校园”形式还有线上的云上慕课、微信公众号推送以及年轻人喜爱的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广, 契合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作者:黄芸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1918年,为了能“举例示人”,黄炎培等职教先贤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
由此,启现代职教之源,开职教风气之先。
学校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理论源泉和精神财富,以创新和发展黄炎培思想为立校之本,文化之魂,使命责任,以“让教学充满智慧,让职教彰显魅力,让学生喜欢学校”为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学起来”为教学要求,形成了“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强的技能、美的形象”等育人特色,走出了一条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的职校发展新路。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中华职业学校实践1918年,为了寻求教育救国的良方,“举例示人”,黄炎培等职教先贤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第一个职教实验基地——中华职业学校。
由此,启现代职教之源,开职教风气之先。
黄炎培倡导、推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基于此,他提出“办职业教育,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邹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于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也无有是处。
”由此可见,服务社会,服务平民是黄炎培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故学校先后设立铁工、木工、珐琅、纽扣、文书、机械、土木、商、会计、中等机械技术、石油机械等科(班)。
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 、“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的校训,他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提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
学校实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半工半读,注重实习环节,开设了实习工场和模拟银行,以“职业市”实行学生自治,培养学生爱国爱校、艰苦朴素、服务社会。
“双手万能,破千年封建陋习;手脑并用,开一代教育新风”,成功地实践了中华职教社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最富有实验性的学校”。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9.12•【字号】•【施行日期】2013.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民族教育正文转发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文化局、民委,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各高等职业院校:现将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见附件1)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合力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促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和职业教育攻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民族职业教育等工作共同发展;建立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委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部署促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有关政策,研究印发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年度工作要点;每年开展一次工作督导,确保各地教育、文化、民族事务部门和有关职业院校把推进民族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筹备成立河南省文化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文化艺术、民族技艺等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促进文化行业校企合作。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促进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教师和技能型人才共同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能力支持豫剧、曲剧、越调等表演艺术,汴绣、宋绣等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木版年画、玉雕、钧瓷、金镶玉等民间美术工艺等具有河南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有关市县结合职业院校发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促进职业院校加强文化相关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为例杜运飞;林潇潇;陆盈【摘要】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silver filigree craft of Chengdu brought in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2008 wa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ublicity and social services.Through literatures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real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silver filigree craft of Chengdu are worrysome.The main issues are monotonous form of apprenticeship, separation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e, inheritor reducing, as well as originality in design not meeting the modern design ideas and aesthetic demand.Based on the situation above,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dustry br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work into the teaching, which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modern teaching ultimately.%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实践探索,主要以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传承与创新、宣传推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图书文献资料收集和走访调研,了解了成都银花丝工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师徒传承形式单一,设计与制作分离,传承人少,设计创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基于以上现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教学当中,并且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期刊名称】《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花丝工艺;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成都【作者】杜运飞;林潇潇;陆盈【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3花丝工艺是中国一古老而传统的金属工艺,在金属加工工艺领域属于细金工艺。
高职教育视野下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作者:彭晓丹梁秋亮来源:《大观》2023年第09期摘要:非遗技艺是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高职教育视角出发,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相关研究,简单叙述研究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从整合专业、顶层设计、突破范式、专业系统化等维度,提供高职教育视野下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更多高职院校提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思路,提升专业的人文水平,积极探索我国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注:本文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高职教育视野下的粤北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QGJY2022035)、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课堂革命’的视角”(YJXGLW2022Y09)、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设计类专业中‘非遗’技艺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2022YSSJ21)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源头。
非遗技艺则是历史文化的具象化体现,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发展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工具,在高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需要做好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培养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好、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性高职教育是向学生提供行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与行业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进而参与行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教育机构。
正因为高职教育有这样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即培养学生群体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传承是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传递给后代,使其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而创新则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开拓新的思维,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既需要尊重历史,又需要面向未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和目标。
教育的传承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承包括文化传承、学术传承、技术传承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育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在学术传承方面,教育需要传承学科知识、学术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技术传承方面,教育需要传承技术技能、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通过传承,学生可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仅仅停留在传承之中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
在内容创新方面,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方法创新方面,教育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手段创新方面,教育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通过创新,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
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传承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尊重传统,保持传承的延续性,使创新不是脱离现实,而是有所根基,有所依托。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构建的哲学思考摘要:“什么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怎样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构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文章从发展道路和方向、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外部影响因素等九个方面,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构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哲学思考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蓬勃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内涵发展成为当今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过去,众多的高职院校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硬件建设,或者片面理解能力本位思想,带来了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有高楼没有“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和困扰各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内涵建设的又一瓶颈。
为此,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从而以特色文化立校、兴校,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内涵从分类学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与“个体”的概念两层含义。
“类”的概念是指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文化相区别的,它离不开高职院校这个主体,只能生存并适用于高职院校这个活动区间,也可简称为高职文化;“个体”的概念是指某一高职院个体的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个性化的一面,是此高职院区别于彼高职院的重要文化特征。
因此,高职院校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概念。
高职院校文化所涵盖的内涵分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认为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有认为包括制度(组织)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也有认为包括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等。
“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追求个人梦想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个人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作用1. 个人成长与发展高等教育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通过接受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个体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同时,高等教育也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问题。
2. 就业和职业发展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个体通常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酬,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
此外,高等教育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转型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
3. 人文素质的提升高等教育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注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接触广泛的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个体可以拓宽视野,增进对社会、文化和人类价值的理解。
高等教育还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作用1. 经济发展的推动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研发和创新新的技术和产品,也可以提供高级技术和专业服务,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同时,高等教育也促进了创业和创新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家和领导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对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高等教育,知识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科学和艺术领域得以突破和创新。
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更高的思考和理论能力,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为社会提供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1. 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使他们能够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并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准备好迎接职业生涯,并在工作中展现出不凡的才能和技巧。
2.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研究项目、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 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将接触到各类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培养出诸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重要的软技能。
二、高等教育的影响1. 经济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医生、教师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保障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通过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更有可能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创造力、思辨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他们有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3. 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高等教育不仅仅传承传统文化和知识,也在不断地创新和研究领域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和成果。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文化人和科研人员,他们为文化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个人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性:传统技艺传承
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周建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
话,强调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
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鲁昕部
长报告中阐述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时也提出了高
职教育具有促进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功能。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作为高等教育属性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
但其文化传承创新应与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
点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性,形成高职教育独特的
文化传承内涵和特色,以技艺文化、企业文化为主要
内容,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传承和我国工业化的进
程重现历史、展示风彩,反映珍藏在人们历史记忆中
和现实生产中的技艺文化同样精彩,同样夺目。在实
际工作中,应着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
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一、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每个地区都积淀了具有区域特点、
产业特色的工业文化,如何弘扬传统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所在,可以结合专业
建设在高职院校设立地方传统技艺展示馆,大师工作室等途径把技艺
文化引入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发展自信心。
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入
根据培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
标,高职院校应大力融入企业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通
过订单培养嵌入企业文化课程、提供“厂中校、校中厂”实习的真实生
产环境、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环境营造、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展项
目化教学等途径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
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深度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尽快成
长和成熟。
三、培育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要努力营造展示学生学习成就的才艺、技能文化,组织开展技能
比赛、操作比武、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赛事,让学生
的技能和才艺得到施展;要大力营造职场环境文化,在校内实训基地、
教学做一体化场所营造与企业真实生产相一致的工作和生产环境,让
学生体会职场氛围;要丰富学生社团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
技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要着力培育校企合作文化,让全体教师增强校企合作的意识,提高校
企合作的能力,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入到每位教师的血液
中、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201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