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作文就说那热闹非凡的拦街福吧,一到这个时候,大街小巷就跟过年似的!满街都是五颜六色的灯笼,红的、黄的、绿的,把夜晚照得亮堂堂的,难道这还不够美吗?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香味能飘出好几条街去!那冒着热气的馄饨,就像一个个小元宝在锅里翻滚,你能忍住不尝尝?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妈妈去逛拦街福,那场面,人山人海的!我被挤在人群里,就像一只小蚂蚁。
“哎呀,妈妈,我快看不到你们啦!”我着急地喊着。
爸爸一把拉住我,笑着说:“别着急,宝贝,这说明咱拦街福热闹啊!”再说说那独特的温州鼓词,那可是爷爷奶奶的最爱。
演唱者坐在台上,手里拿着一把琴,嘴里唱着动听的故事。
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像山间的溪流,时急时缓。
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这有啥好听的呀?”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鼓词里可有好多老祖宗的智慧呢,你慢慢听就懂啦!”还有那传统的龙舟竞渡,哇塞!一条条龙舟就像出海的蛟龙,在江面上飞驰。
划船的叔叔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那劲头,简直太厉害了!“他们怎么这么有力气呀?”我不禁问道。
旁边的叔叔笑着回答:“这是大家团结一心的力量!”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早早地跑到江边去看龙舟比赛。
江边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加油助威。
“加油!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我也跟着大喊:“加油!冲啊!”温州的婚俗也很有意思呢!新娘子穿着红红的嫁衣,头上戴着漂亮的头饰,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
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我问妈妈:“妈妈,新娘子为什么要戴这么多首饰呀?”妈妈笑着说:“这是为了图个吉利,保佑新人以后的日子幸福美满。
”温州的民俗文化可不止这些,还有那精美的细纹刻纸,艺人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能把一张纸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还有那古老的米塑,做得跟真的一样,让人都舍不得吃。
温州的民俗文化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它们是我们的宝贝,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好好保护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喜欢它们!。
温州特色风俗作文嘿,大伙儿们,今儿咱们聊聊温州那地界儿的风土人情,特别是那些个特色风俗,保准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心里头也跟着暖洋洋的。
温州啊,那可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走在大街小巷,随处都能感受到那股子独特的“温州味”。
说到特色风俗,首先得提提温州人的“做年”习俗。
这可不是简单的过年那么简单,那是一场全家总动员,热闹非凡的盛宴。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大扫除、腌腊肉、晒鱼干、包粽子、打年糕……样样都得来点。
尤其是那年糕,白嫩嫩、软糯糯的,一口咬下去,满嘴的香甜,简直就是年味的最佳代言人嘛!还有啊,温州人过年时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分岁酒”。
这可不是普通的喝酒,而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佳肴,有鱼有肉,有虾有蟹,还有那些个寓意吉祥的菜肴,比如鱼就代表“年年有余”,鸡就代表“大吉大利”。
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那叫一个温馨和谐。
这分岁酒啊,喝的是亲情,品的是幸福,暖的是人心。
再来说说温州的婚嫁习俗吧,那叫一个讲究!从订婚到结婚,每一步都有它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就拿订婚来说吧,男方得准备“六样礼”,什么金饰啊、糖果啊、烟酒啊,一样都不能少。
而且啊,这些东西还得用红纸包得漂漂亮亮的,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到了结婚那天,更是热闹非凡,迎亲队伍浩浩荡荡,鞭炮声声声入耳,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新娘子穿上大红的嫁衣,戴上精美的头饰,美得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除了这些,温州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风俗呢,比如端午节的划龙舟、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赏花灯猜灯谜等等。
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温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寄托。
说起来啊,温州人还特别注重邻里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邻居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忙张罗。
这种淳朴的民风,让温州这个地方充满了温情和暖意。
所以啊,朋友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温州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那里的特色风俗和人文风情。
温州洞头县的文化产业一、洞头简介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瓯江口外33海里的洋面上,由103个岛屿组成,素有“百岛县”之称。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渔、港、景、涂资源得天独厚,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温州深水港区,同时也是温州市唯一以县冠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共有半屏山、仙叠岩、大瞿岛、霓屿岛,竹屿、大门岛、海中湖、东沙八大景区40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遍布于40多个岛屿,景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楠溪江相得益彰,构成温州“山-江-海”旅游金三角。
半屏山景区天然岩雕巨屏,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
百岛洞头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在这片广袤的蓝土地上,留下了九亩丘遗址、海上瓷器之路、烟敦烽火台、郑成功校场、擂隐书院等历史遗迹。
这里不仅物质文化丰富,民间文学艺术也独具海洋特色。
品种众多、蕴藏量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种民间文艺,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过去,洞头曾因电影《海霞》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华夏,如今,这里新建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实弹射击、战地探雷、华山险道、丛林战道、生存训练,让您亲身领略军营生活的风采。
随着五岛连桥工程的竣工和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洞头将以崭新的绰约风姿,逐渐成为一座供人们观光游览、消夏度假、军旅体验、垂钓写生、探险猎趣的海上国家公园。
二、洞头县各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简摘(一)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洞头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流传不衰的一种民间故事。
其蕴藏丰富、特点鲜明、传播地域广泛,内容包括鱼类起源、鱼类寓言、鱼类童话、历史名人与鱼之故事、鱼之礼仪与饮食故事、鱼之崇拜和祭祀故事等多达数百篇;故事之情节构思新奇,寓意深刻,主人公涉及鱼虾龟鳖螺贝,遍及东海常见之海洋动物。
洞头县从1979年开始采集海洋民间故事活动,至1987年,采集到涉及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或通过海洋动物之间的纠葛或海洋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关系,阐明某个道理,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等。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温州有什么传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2、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3、温州民俗文化有哪些?4、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5、温州民风民俗的资料6、关于家乡(温州)传统文化的作文如(特产风俗)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温州的民风民俗:1、顺百家宴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
生而聪颖,幼悟玄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
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4、蒲岐抬阁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
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
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
“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
”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5、蒲城拔五更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
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
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
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摘要: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大多衍生自民间信仰。
杨府侯王信俗是温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解读温州民间传统文化,离不开杨府侯王信俗。
本文主要从各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梳理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不同地区的演变进程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民间信仰杨府侯王祭祀仪式文化活动一、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杨府侯王又称杨府爷,杨府爷的身份随历史进程不断演变,从晋唐时期的杨精义开始,到后来的杨家诸将、杨亮节、杨泗,乃至山羊、公鸡化身等不同版本,民间传说非常丰富。
杨府爷是浙江沿海一带最有影响力的海洋保护神之一,信众众多,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仅浙南地区就有杨府庙500多座。
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深入人心,是温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与温州历史人文、社会演进、民间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在温州民间传统文化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温州大学教授林亦修曾形象地把杨府侯王信俗称为“温州历史的压缩文档”、“温州文化的解码器”。
二、从祭祀仪式到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
民间信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其仪式和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农村,民间信仰已成为承载村庄共同记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维度。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载体,民间信仰的载体就是各式宫观、寺庙和各种仪式活动。
杨府侯王是温州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信众广布,从沿海到平原、山区,几乎遍布温州各个村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仪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府侯王信仰在温州的发展情况,还可以了解温州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
1.沿海临水地区温州地处东海沿岸,海边的居民多以渔业生产为主,他们多信奉、崇拜神灵,祈求海上平安且渔猎大有所获。
尤其在科技落后的过去,民间信仰比较旺盛,特别是与海洋有关的神灵,更是普遍受到崇拜。
杨府爷信仰影响虽没有妈祖信俗广,但它如同妈祖信仰一样,特别是在温州沿海一带几乎成了渔民的精神寄托,并且杨府爷的神殿十分密集,奉祀神庙达500余座,信仰群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
临水地区作为水神的杨府爷,其信俗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主要形式都是围绕划龙展开的(一)划太平龙苍南鲸头的杨府殿,在浙南闽北名气非常大,信众广布。
每年春节至元宵之间该庙附近乡村都要举行一个大型的民俗活动“划太平龙”,主要集中在云岩、渎浦、沪山等地10多个乡村举行,影响范围跨越平阳、福鼎等浙闽边界六县(市)。
太平龙即“太平龙船”的简称,整个活动是为了祈祷地方太平,又称“吉庆太平龙”。
“划太平龙”这一活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据当地人说,这与苍南等地地处沿海,民间敬奉船神“杨府爷”有关。
信众也习惯将大量的竹扎纸船烧给杨府庙的神灵杨府爷,称为“还愿”。
温州地区将他作为海神祭祀。
神庙中多数塑有神船,鲸头的春节划“太平龙”,这种“太平龙”实质上是纸船。
用“太平龙”祭祀杨府爷,是鲸头杨府殿春节期间最基本的一项活动,也是海神杨府爷祭祀的最有特色的祭品。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就有这种祭祀方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化成多种太平龙,并已经形成特定格式。
苍南太平龙分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船龙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龙各有造型,不过总的造型倾向为船型,在不同的部位进行艺术夸张。
仪式可以分为杀“龙猪”、摆殿、扎龙、请香信、祈禳、龙队组成、划龙几个部分,其中祈禳部分还可以分为祭龙、净龙、参龙1和开龙眼仪式。
祭龙、净龙由师公主持,先请十方,再净龙、安神位。
参龙由参龙师主持,一打锣手和一唢呐手在一侧配合。
(二)划大龙划大龙,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有近500年历史。
划大龙源于祭祀活动,由鳌江杨爷殿祈神仪式派生而来,旨在祈求神灵降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闻名浙南闽北的民俗活动——鳌江划大龙。
其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长40米(今年长80米),龙头有丈三四阔的房子那么大。
龙的大嘴张开着,里边衔有一个龙珠。
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画着八仙和刘海。
龙眼像盏大灯笼。
后面是龙头颈,弯弯曲曲,像一条巨大的蟒蛇颈。
由龙颈向上望,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
亭子后面的龙背上有“童子拜海”、“八仙过海”、“杨家将”等神话和历史人物。
在龙头的后面,紧接着是长长的有时又呈波浪式的龙身。
龙身分16段,每一段的背上有一盏灯。
再后边是龙尾,前半低下,后半翘起,也用竹竿支撑,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杠向前移动。
过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颂词。
大龙需迎3至5日,最后把龙整个捆在板凳上,用火烧掉,谓“送龙上天”(见《项经川文集》)。
(三)参龙参龙是浙南地区一种配合划龙、舞龙灯、划龙舟、唱“娘娘词”时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表演时,参龙师身披大红绸,参龙师一边击鼓一边高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辞,锣手和唢呐手在一旁和着参龙师敲打鼓点的节奏吹唢呐、敲锣增添气氛。
仪式可长可短,凭参龙师的水平和观众集中的情形而定,最长可持续两个多小时。
参龙唱词分仪式词、插词和正文三种形式。
参龙先是唱《大开天》、《小八仙》等内容,颂盛世太平,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后可唱《王宝钏》等以戏剧故事。
2.山地平原地区在沿海地区杨府侯王是以“海神”、“水神”身份存在,当地居民祈求也大多以海洋有关,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而山地平原地区多以农耕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处于不同的需求,杨府侯王的神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原始的“水神”和“海神”神职功能下,增加了许多附属神职。
明姜准《歧海琐谈》中就有对杨府爷的如下表述:“凡合伙经营虑相侵负,及暗昧之事无由暴白者,必诅诸神以冀昭鉴。
凡远行商贩者、泛海捕鱼,及婴疾濒危卒、病沉屙者,必祷诸神以籍庇护。
妇女死于急证(症),禾稼成熟而糠秕者,俱指为神所攸摄。
”2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杨府爷已具有审判、医病、农事等多重职能。
因此在这些地区,虽然信仰的同是杨府侯王,但是祭祀仪式活动上和沿海地区不同,表现出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之间不同的需求。
山地平原地区杨府爷信俗活动都以祈求农业丰收、地方太平为主。
(一)拦垟福瑞安市桐浦、碧山、陶山等地乡村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拦垟福”祭祀仪式活动,举行的时间为农历五月十八,其祭祀仪式及其所祀主神就是杨府爷。
“拦”就是拦住,“垟”是田垟,“福”是福气。
“拦垟福”,就是请农业神拦住田垟上的各种虫病和灾害,确保农业丰收、地方太平、民众幸福。
举办“拦垟福”祭祀仪式正是基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实际功效,目的为了通过祭祀让神灵降伏虫害、保佑合社田垟丰收,人口平安。
农业丰产是古代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拦垟福”祭祀仪式从一开始便是为了适应信徒的这一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其收益中毋庸置疑地包括了祈求丰收与组织指导农业生产的效用。
桐浦乡“十八社拦垟福”是兼具神圣的宗教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岁时性节日,“是活态的生态的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形态和形式。
”(二)坐刀轿“坐刀轿”在杨府侯王祭祀活动中应该是最具有神秘气息、最具有特色,对民众信仰、神明的崇拜、最能煽情的活动。
“坐刀轿”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一项绝技和习俗。
在苍南莒溪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坐刀轿的习俗,其中以“莒溪刀轿”最为出名。
坐刀轿,就是有叫“童子”的坐布满刀子的轿子里,其赤脚板始终不离刀刃,不时起立舞动一些动作,全身重量都在两脚刀刃上。
也有没有安装刀子的,为平轿,称“桌轿”,光滑的八仙桌面,四位“童子”各赤脚站立一顶,四周无依无靠,全凭脚板与桌板的着力,这同样得真功夫,非平常人可为。
站在刀轿和桌轿上的“童子”,毫无顾虑地摆着双臂打着令剑及法器,不论迎神队伍走在平地还是山路,起立坐着都挥洒自如。
三、民间信仰和仪式活动的价值意义民间信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民众行为产生了非正式约束的功能。
大多数民众,特别是农村百姓往往会借助于民间信仰来实现自己的各种需要。
杨府爷信仰正是迎合了这种民间性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的表现方式正是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慢慢积累、形成了独特、璀璨的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仪式的发生,本身就具有一种功利性的意义内含于其中,通过仪式的展演,组成有机的系统的社区各要素就获得了一种力量的平衡,从而使社会得以持续。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仪式是生活的一部分,二者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两个世界。
仪式是为了生活的目的,人们通过将这种生活予以升华,就获得了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性。
同时,仪式也是一种娱乐的过程,是一种传统的积累,是一种社会不断创新的力量来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民众的日常生活视为一种民间文化。
通过民间文化活动、集体娱乐,人们获得了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机会,既满足了民众对公共娱乐的追求,又慰藉了其精神上的空虚,使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强化了本土信仰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对本土信仰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