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彝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彝族历史发展的研究报告,作文
彝族,真的挺有特色的!你知道吗,他们早期可是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就像草原上的风,自由又坚韧。
后来啊,彝族人也开始种地了,他们开垦土地,种上各种作物,和大自然一起过起了和谐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种转变让他们的生
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说起来,彝族历史上还有个古莽国呢!那是商周时期,他们在
西南地区建立了一个氏族部落政权。
想想看,那时候的彝族先民得
多有魄力啊!
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叫“六祖分支”。
说是东周末年,彝族的
共祖杜慕在洛宜山搞了个大典,把族群分成了六支。
这一下子,彝
族就分散到各地去了,每个地方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彝族跟其他民族的关系也特别好,文化交融得特别厉害。
他们
和中原王朝的交流让彝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整个中华民族
更加多元一体。
真是挺有意思的!。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多元,即各民族在文化、习俗、信仰、语言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一体,即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共享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分析其内在联系与互动,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方面,中国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
如汉族的书法、绘画,藏族的唐卡、藏戏,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体现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宗教方面,中国各民族信仰的宗教多种多样,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对各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
尽管各民族在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一体性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源泉。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多元与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多元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而一体性则使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发展进步。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不断互动和融合。
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这种互动和融合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五、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多元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而一体性则使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民族从来都不是空洞且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社会实体。
费孝通先生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进行直接接触后认识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1951年费先生参与西南访问团进行社区研究,这段经历打开了他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之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是他对于我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大重要认识。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原始格局。
中国考古学于20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一系列突破研究,为论证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新石器时代在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优良,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
自中国朝代建立,先人之文化又在朝代的更迭兴衰中不断传承,延伸出更新的生命力量,绽放了别样的时代火花。
汉族的形成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族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
从人口角度,汉族在1982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9亿4300万,占据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3.3%;而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人口已达12亿8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
这种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汉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相当庞大的体量,其在各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从地域角度,汉族的聚居地区环境相对优良,以适宜农耕的平原地貌为主,许多联结各片地域的交通要道与商业据点中都有大量的汉人聚集,能够联结东西南北,通过一个个信息集散节点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
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地势地貌上没能如汉族一般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他们生活的场所以高原、山地、草场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汉族是不同的农业类型。
费孝通先生认为,汉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是汉族的农业经济,“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
在学界中,其实对于汉族处于“中心”地位还是“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争议。
苏航提出,费孝通在中华民族一体理论中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一种建立在各民族普遍联系这一“整体史观”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叙事模式,将汉族作为“核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在各民族的联系网络中汉族作为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是构成我国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并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经济稳定有重要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资源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也为整个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次,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的发展保护了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为整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丰富性。
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带动了社会的文化繁荣。
例如,典型的少数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已经成为全国共同的文化符号,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纽带。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社会各群体之间增加了了解和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源。
随着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壮大,他们在教育、医疗、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技术和艺术表现,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例如,少数民族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成功不仅激励了少数民族青年的学习和进取,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少数民族的发展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历来强调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实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既有着多元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一体的精神和价值观。
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渐显现。
这一格局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以及原民与新民之间的融合。
首先,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
在中国境内,有汉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等五十多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比如蒙古族的牛肉火锅、满族的锅盔、藏族的酥油茶等。
这些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但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并没有妨碍其一体性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些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
比如中华文化中的尊老、敬师、孝道等等,都是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也逐渐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
同时,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中华民族形成一体精神的重要条件。
其次,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表现在各个区域的文化和民俗传统之间的互动和交融。
在中国境内,南北方的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内地与海外的文化等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
南方文化主张柔和、诗情画意的人生观,而北方文化则喜欢硬朗、阳刚的人生观。
在经济发展方面,内地区域的文化与沿海地区的文化也存在差异。
但是,这种多元性并没有妨碍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南北方的文化特色已经互通有无,彼此交融,成为了中国复合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表现在原民(指中国原住民)和新民(指外来民族)之间的交融和融合。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华民族经历了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同时也吸纳了不少外来民族的文化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安西四镇,吸引了多种民族和文化。
现代中国,许多外来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贡献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对社会和谐的贡献不同少数民族对社会和谐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习俗和传统,让中国的社会变得多样而丰富。
除了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也为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传统是中国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传统习俗,这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和仪式为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喜庆的气氛。
例如,藏族的藏历新年和赛马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朝鲜族的朝鲜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长扇舞节等等。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为民族自身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传统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少数民族的医疗和药物传统为社会和谐健康作出了贡献。
许多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医疗传统和草药知识。
藏医药、蒙古医药、壮医药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医药传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传统医药体系在中医理论和药物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有些成果被现代医学所推崇。
例如,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草原乳牛疗法被认为对胃疾病治疗非常有效。
藏医药素以其独特的药物合理性治疗乳腺癌、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而闻名。
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将草药纳入了临床治疗,使得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
此外,少数民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丰富了社会的文化生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工艺品制作技巧。
例如,壮族的织锦技艺、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彝族的木雕艺术、傣族的傣妹织锦等。
这些文化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保护了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
同时,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纪念品和收藏品,在文化产业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石灰岩和铝土矿资源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新疆的棉花和西藏的高原牦牛也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的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指的是中华民族由多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习俗、信仰等元素组成,但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高度和谐的整体来。
这种多元一体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种族共存。
中华民族包含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但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互相包容、协作发展。
2. 多元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而各种文化之间不同程度地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3. 多样习俗共存。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这些传统习俗并不限于某一地区或群体,而被广泛地传承和参与。
4. 不同宗教平等并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都有很高的信仰度,但不同宗教之间也没有发生仇视或矛盾,相互平等和谐相处。
这些多元一体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形成丰富多彩、高度包容和完整的文化体系的
重要特征。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包含了5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同中华民族一道,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多元和包容。
西汉时期,匈奴袭击中原,使得汉朝国力大损。
这一时期汉武帝便任命胡人为各方面的官员,借以限制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此后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起伏,不断地改变着两个民族的历史。
最终,中央官方的治理思想统一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国各族共同发展。
在唐朝时期,吐蕃和突厥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两个重要部族。
吐蕃贡献最大的一项,就是推广了典籍和印刷技术。
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学者颜师古将吐蕃秘本藏经大量带到了中原地区,使得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得文化融合得到了加强。
突厥与唐朝的交往影响很大,突厥文化对唐朝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刻,比如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借助突厥音乐元素,联想到了唐代文化之美。
隋唐时期,蒙古族和回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两个重要代表。
蒙古族曾经在隋唐时期统治着北方的草原,随着唐朝国势的逐渐衰弱,蒙古族在现在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吉思汗和其弟子们建立元朝的历史背景。
回族则是在唐朝时期从西域地区输入了佛教艺术和文化,推广佛教文化与艺术,对唐代的书画、雕塑、手工艺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朝时期,满族与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代表。
满族迁徙至中国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成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强大的少数民族。
在壮族的领地上,营建了众多的建筑,如夜明珠般的广西龙胜灵川国家地质公园,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创意精神,激发着中华民族艺术的多样化,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
可以说,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主要贡献包括: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推动,推广了佛教文化和艺术,促进了书画、雕塑、手工艺等领域的发展,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多样化的灵感和艺术方法;在政治和军事上,少数民族的指挥才华使得征战中更为凶猛,造就了许多为中华文明增添光彩的英雄人物;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少数民族创造出许多新鲜的物质文明成果,如云南松赞干布所建的丽江古城,在中华传统城市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交汇口上产生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形态,具有重新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大意义。
浅论彝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姓名:邓文 汉语言文学一班 20092108081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国土地广袤辽阔,人们在不同地域生活,产生了各民族。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中心生活的人群成为汉族,以北方游牧文化与山地游耕文化为主的人群演化为少数民族,三种文化人群在早期因为食物的争夺,战争,迁徙而互相融合,汉民族对少数民族影响巨大,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文化的发展,写该论文目的着重在于论述彝族与汉族的互相融合、互相影响。
关键词:彝族、多元、影响、融合
一、 彝族的历史 1、彝族的由来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既然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即“六祖”也成为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事件,那么,无可否认,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在东汉司马迁的《西南彝志》卷三中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夷"便出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主经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解放前二段时期内,还有官僚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同时,彝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断吸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断地发生分化,形成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等,有的还融合进汉族中去。 2、彝族的分布地区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 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南地区的金沙江中上游南北两岸、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彝族先民居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远在黄帝部落的玄嚣、昌意二部南迁进入岷江、雅砻江流域时,就与彝族部落"蜀山氏"相接触。《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 (今河南漠县)誓师时,蜀国就带领其亲属 "龙"系统的部落参加伐纣。与此同时,各地的彝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古滇王国、古莽国、夜郎国等。 3、彝族地域文化特色 (1)特有的语言和文字 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到第十代,出现了坝博耿奢哲和密尼么二人,创造了彝文。彝族人民正是运用本民族的文字写乙浩如烟海的典籍,秦汉时期称 "夷经",晋朝时称为"囊文"或"锤书",近代称"夷书"。1981年,据统计,仅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申央民族学院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册659部。滇、川、黔、桂4省区国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之多,其它散藏于民间的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彝文典籍广泛涉及到彝族历史、文学、哲学十天文历算、医理药理等方面。 (2)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人民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的彝族参加了武王伐纣行列,并在誓师大会上表演了一套 "执仗而舞"的武舞。到了汉代,这种舞蹈传入了内地,取名日《巴渝舞》,魏改为《昭武舞》,晋改为《宣武舞》,成为了中原王朝用于颂扬祖先武功的专用舞蹈。唐朝时,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南诏歌舞团在京城长安磷德殿为唐德宗演出了"南诏奉圣乐"。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铜鼓等。南诏国内彝族民间歌以大众化的"打歌"最为流行。今天我们尚能看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有"左脚舞"、"三弦舞"等。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男女老少皆喜歌唱,开口而歌,一唱而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赋诗歌唱。他们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以自己创造的诗歌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工具和斗争的武器。他们的民族历史以及生活经验也无不用自己的诗歌来保留和传播。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3)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比较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 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彝族服饰可谓多姿多彩。 (4)丰富的自然资源 彝族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流经川、滇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奔腾于滇东北、滇北、川西南、川南彝族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水利资源。彝族地区不仅盛产煤、铁,也是我国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区之一。我国著名的锡都个旧是彝族第一代工人阶级成长的摇篮。大、小凉山、黔西、滇东、滇南各彝族地区,盛产金、银、铜、铝、锰、锑、锌等数十种金属矿藏。彝族地区分布着广菱的森林,既有云南松、马尾松、云杉、泪杉、油松、青冈栗等建筑用材,也有漆、樟、茶、木、棉等经济林木。在广阔的森林中盛产野生动、植物和鹿茸、麝香、熊胆、茯苓、三七等贵重药材。 二、彝族与汉民族的交往 历史上,彝族人民同汉族以及其它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西南地区,并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王朝时修筑了"五尺道",汉朝立国之初,关闭了这条商道,但西南地区的彝族商人仍在这条路上进行民间贸易交往,把蜀地特产拘酱,即今天西南地区特产的胡椒酱经贵州地区贩卖到广州。在这条商道上还进行奴隶儿童的贩卖活动、这条古商道叫南夷滇池道。随后汉王朝又在彝族民间商业交往的基础上开通了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南下经石门(豆沙关),至朱提(昭通),南下威宁、安顺、广西等地直达广州的商道。 当代学者所言的"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彝族人民开通的。据记载,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之时,就在今天的伊朗等国见到了彝族商人经缅甸、印度等转运而去的彝族地区特产"邛竹杖"。特别是在汉光武帝年间,滇西彝族哀牢部内附设永昌郡后,保障了中西交通的畅通。随后的历代中原王朝正是通过以上这些通道经营南中地区,从而也就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彝族地区的一些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如香料、建昌马、凉山马、乌蒙马、德昌牛等通过以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内地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通过以上主要通道辐射到西南地区的。 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按照宪法的规定,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地方。到1990年止,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彝族聚居地方,成立了彝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8个或包括彝族在内的自治州1个、自治县11个。自治机关根据彝族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制定了单行条例,充分保障了彝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三、彝族对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1)何谓“多元一体格局” 根据费孝痛先生的理论,我国国民的认同存在着两个层次: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是作为本民族归属的认同。前者无疑是核心认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认同。他认为,在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可以各得其所, 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尽管在语言中都用“民族”这一名词,但它可以指不同层次的实体。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他们结合而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目前,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我们不仅应在方针政策等层面进行应对,更应在民族理论方面继续予以深化和完善。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时代,费老依托当时的环境,在“民族”概念的构建上提出一个双层结构,即上层为“中华民族”,下层为56个“民族”,这种提法本身便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
因日常生活中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得各少数民族身份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当今,每位中国公民都有一个确定的民族成分,造成各民族身份十分清晰,而民族区域自治客观上也有将各族生存地域意识强化的一面;而对少数民族成员的诸如计划生育、高考加分、选任干部等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展示着民族身份的差别。而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却有被虚化、弱化的趋势,着实令人忧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证明了我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总体上的正确。而细查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尚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汉族占总人口的 90%以上,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历史上大一统理念根深蒂固,爱国主义情结深入人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