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 学分:3 适用专业:历史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新中国基本知识的作用。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建国以来的历史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的基础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建国以前以及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建国后,新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此,中国发起了五大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要求学生掌握五大改造的内容和第一五年计划的实行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基本概念:要五大改造的内容和第一五年计划的实行和结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理论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大运动,一五计划。

难点:一化三改造,四马分肥。

思考题:

1.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新中国有什么大的影响和作用?

4.论述计划经济的积极性和落后性。

5.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特点,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

6.为什么说中国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7.为什么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条件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与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展开

第二节中国民主改革的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

二、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运动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与“三反”“五反”运动

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文化教育的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四、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

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八大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要求学生认识在新的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并且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整风运动并随后发动了反右派运动,但结果事与愿违,导致扩大化。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和“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其消极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基本概念: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反右派运动的理论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思考题: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发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2.中共中央发动“反冒进”的目的是什么?

3.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我国有什

四、全国大动乱

五、“清理阶级队伍”

六、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

七、“全国山河一片红”

八、中国关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和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九、“斗、批、改”运动

十、林彪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暴露

十一、“九·一三”事件

十二、批林整风运动

十三、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四、各条战线的整顿

十五、粉碎“四人帮”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后中国发展徘徊不进的原因;要求学生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中国的影响和其伟大的积极意义;要求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中共中央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中国的道路开始一个根本改变,并走向新的征程;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对中国带来的积极效益;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中共中央开始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政治关系,改革国家领导制度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基本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后中国发展徘徊不进。

思考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