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2013年12月修订

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重点名词

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

二、重点掌握

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

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

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一、重点名词

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

荒诞典雅

二、重点掌握

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

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

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

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第三章美感

一、重点名词

审美直觉审美通感艺术物化审美认同

二、重点掌握

1.美感的发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美感的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一般掌握

1.美感的含义

2.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

3.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一、重点名词

“净化”说美育智育

审美能力“现代性工程”

二、重点掌握

1.美育的含义和功能

2.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功能

3.美育的现代转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

1.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2.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一、重点名词

形式美多样统一黄金分割西方的和谐

二、重点掌握

1.形式美的要素与形态。

2.形式美的规律。

三、一般掌握

1.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的普遍基础,形式美的要素和规律

2.理解形式美产生和演变的规律,认识人类实践在形式美产生和演变中的作用。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一、重点名词

艺术符号二度创作含混蒙太奇

二、重点掌握

1.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育功能。

2.各门类艺术界限的相对性。

三、一般掌握

1.艺术分类的多种标准。

2.认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性、功能及实施美育的途径。

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一、重点名词

“泛审美”高雅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

二、重点掌握

1.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2.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三、一般掌握

1.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

2.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关概念。

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一、重点名词

情绪发展自我认同想象力情操

二、重点掌握

1.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2.青少年发展的特征与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三、一般掌握

1.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2.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

一、重点名词

教学艺术教学活动审美修养

二、重点掌握

1.教学艺术的含义与构成

2.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

三、一般掌握

1.教学艺术概念的内涵和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

2.教学过程的美育特点,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 ”、“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人类符号实践。

17.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18.形式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在符号实践中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对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9.审美意味的情感性,是指声音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