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试行)

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综合实践活动已明确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创造意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社会责任和生态伦理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课程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其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学分;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获得2学分,三年共计6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社区服务要达成以下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达成以下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原则。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原则。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原则。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原则。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1、知识探究型。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

2、学术研究型。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中,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在导师指点下,进行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

3、社会调查型。学生通过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

4、创造发明型。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社区服务的内容为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1.通用内容:拥军拥属、敬老助残、法制宣传、环保卫生、培养绿地、科普活动。

2.特色内容:社区公共卫生,举办社区、校报告会,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等,当义务导游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3.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勇于创新。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劳动、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军训等。

1.社会生产劳动,如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和义务植树、打扫卫生、义务交通值勤等。

2.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河山,人文景观等。

3.参观访问,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访问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参观厂矿企业等。

4.社会调查,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考察等。

【教学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学校主要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的方式。

1.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

2.小组活动:对于实践活动的课程来说,学生可以自愿或随机分组,一般由5—8人组成活动小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指导教师。

3.集体活动:主要指以班集体、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也就是说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

我校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每学年2周。主要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开展研究性活动所需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

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教学。高一年级主要内容为军训活动。

社区服务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课余时间,可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

【组织与管理】

1、组织机构与分工:

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全面负责综合实践课程实施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