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

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不会自动引起生理反应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习得的能够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作出的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效果率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景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

泛化将所系的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

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自身获得强化效力的强化。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强化程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的强化城市。

断续强化程式只有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的强化程式。

固定间隔程式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间隔程式。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型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变化间隔程式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间隔程式。

固定比率程式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是固定的比率程式。

变化比率程式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是变化的比率程式。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用提出的一种有关学习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其他人而进行的。

潜伏学习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学习。

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们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问题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之中完成的。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内化有关的知识。

内化将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者在自己日常生活、交往、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认知学徒制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个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指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诱因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外部动机来自个体外部的激励,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是作为达到某一结果的手段,如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