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

说明:一线教师,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四、游山西村/陆游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3、“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

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4、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5、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望岳》杜甫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3、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5、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1、C 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C 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a、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b、“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4、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5、a、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c、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

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习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