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历史背景德国印象
- 格式:ppt
- 大小:130.41 MB
- 文档页数:118
新闻事业的突出标志是媒介组织,从媒介变迁看传播历程:口头手写印刷电子传播,口头传播几乎涵盖整个传播历程。
公元前一世纪:最早的的手抄新闻\书写新闻\新闻信,古罗马时代“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最早的民间“报纸”,不同于一般书信,是连接地方和中央的信息纽带。
古典时代的手抄新闻传统断裂一千年之后,罗马人后裔继承,即文艺复兴时起源与威尼斯,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提及)。
手抄新闻是西方书写传播历史的终结,终结于地中海地区,新闻事业崛起于大西洋地区。
17世纪创世纪——北大西洋地区:一、纸张与印刷●西方长期用莎草纸和羊皮纸。
西方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约翰古登宝,直接影响现代文明的印刷体系,标志大众传播时代来临●印刷传播在欧洲的扩散影响:文字信息批量复制、线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各国语言方言土与规范化并形成标准的民族语言、新闻事业原始形态开始孕育,出现小册子和新闻书二、新闻事业萌芽●新闻事业的三次浪潮:德国、英国、美国,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活跃●新闻事业卓然亮相的第一个标志:17世纪定期报刊的兴起(公开发行——代表者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出现、内容驳杂、定期出版,体现现代文明精神),定期形式现代报刊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也是衡量现代报刊与古代报刊的尺度。
●定期报刊的已出现的背景之一:现代邮政体系建立●荷兰:社会氛围自由,1620“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纸,第一份英国报纸,荷兰人印刷送往英国德国:1590最早的周刊《观察周刊》发一条新闻;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创办《法兰克福新闻》,刊登多条新闻;《马格德堡新闻》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329年)英国:“科兰特”,直接原因即三十年战争。
1621年,英国直接翻译荷兰的科兰特。
1625《英国信使》英国第一份有正式刊名的报纸。
功能类似报纸,但是形式书籍,所以又称作新闻书\小册子,各国早期报纸都是新闻书。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设立至今整整进行了20余年,梳理出如下的发展线索: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巩固——两千两百年帝国建立。
可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进入”的证据是()A.贾湖文化B.红山文化C.大汶口文化D.二里头文化2.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与这段文字契合的治国理念是()A.严刑峻法B.外儒内法C.三教合一D.黄老之术3. 某历史时期的关中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渭北本有稽胡、羌族,后又有突厥、铁勒、回纥,吐谷浑、党项徙入,京师更是各族文化荟萃。
该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A.两汉B.北魏C.唐朝D.北宋4. 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
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
材料意在说明()A.明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大众教育主要内容演变C.明清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经济活动影响实用教育5.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认识到不进行改革,国家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危机。
之前,她坚决抵制戊戌变法,但现在,她必须顺应民意和官意,推动新政策的实施,以维护她的统治威望。
此次改革内容涉及教育、官制、军事、实业等多个方面。
下列属于官制改革的是()①设立商部②设立学部③设立总理衙门④设立大清邮政官局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指出西方的进化论、功利主义和强权意志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他还认为中国人应从中吸取教训,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要对自己的文化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
德国文化记忆中的腓特烈大帝作者:朱惠东来源:《商情》2020年第13期【摘要】对腓特烈大帝形象的文化记忆在德国一直存在争议,在其逝世后,他的形象一直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影响。
文章以时问顺序对腓特烈大帝的形象进行阐释,以期找到腓特烈大帝形象在德国文化记忆中的演变。
【关键词】腓特烈大帝矛盾记忆统治历史上有多个腓特烈,这里所说的弗里德里希是出自于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
在霍亨索伦家族里比较重要的腓特烈有四位,分别是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四世,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以节俭闻名的士兵王威廉一世,和这里想要谈论的腓特烈大帝。
基于腓特烈大帝形象的矛盾性,他的形象在他逝世后两百年都一直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影响。
在此以时间顺序对他的形象进行阐释。
史书记载,1786年8月17日清晨腓特烈国王在波茨坦去世的消息,令人诧异的是臣民们流露出的更多是解脱感。
在他去世之后,外界对他的批评声蜂拥而出。
这种批评多是针对在腓特烈的统治中所缺少的公民集体意识。
政府与人民的信任关系无法建立,人民没有任伺发挥作用的机会,所以人民的支持也渐渐减少。
在当时的欧洲正在形成全新的主导思想,人们反对专制统治、主张人民解放和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样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所以腓特烈遭到了坚决的摈弃。
诸如诺瓦利斯的浪漫主义者们(包括政治浪漫主义)也对这样集中管理的国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种官僚集中化的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它以理性的、高效和实用为准则的统治体系违背了浪漫派反机械化、反物质化的国家思想。
这种保守的反腓特烈思想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并在日后大行其道。
普鲁士保守党创始人及长期领导人恩斯特·路德维希·冯·格拉赫一生都致力于反对腓特烈,在腓特烈威廉四世时期的宗教环境下,这位“无忧宫哲学家”不断遭受到路德宗教徒的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位川卜特烈四世也为保护王朝传统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支持对伟大先驱的纪念活动,后来还扩建无忧宫、重新启用无忧宫作为夏宫,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之下,1851年腓特烈大帝纪念碑在菩提树下大街举行了揭幕仪式。
「38」大众深陷“排放门”泥沼2015年9月1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指控大众汽车所售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可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被检测状态,继而在车检时秘密启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以“高环保标准”过关,而在平时行驶时,这些汽车却大量排放污染物,最大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
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众深陷“排放门”泥沼,人员更替、巨额罚款、赔礼道歉……自此事件爆料后,大众集团内部可谓在此事件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纵横点评:“德国制造”一直被世界各国奉以为可以信赖的“典范”,德国大众“排放门”事件后,在人们印象中树立的“典范”,信誉可谓碎了一地。
东窗事发后,怎样重建信誉又岂是那么简单!事件发生后,关于是否废止柴油车的讨论也是“络绎不绝”,有人甚至预测这一丑闻很可能结束柴油车的历史。
此次大众尾气事件给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带来了变局,同时反而给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车企加推新能源车随着全球节能减排趋势发展,新能源车已成为各大车企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大众集团制定了详细的产品规划。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 海兹曼教授2015年底表示:“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未来5年将推出15款不同车型。
” 戴姆勒表示,自2015年6月起,其将与德国第三大公用事业公司(EnBW)合作,销售奔驰品牌的锂电池。
奔驰相关人员表示,装备有戴勒姆电池的汽车在炎热与寒冷的严酷环境的考验下成功行驶百万公里。
2015北美国际车展上,通用发布全新纯电动概念车Bolt,向特斯拉Model3挑战。
福特则在2015年正式公开了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
2015年11月20日,丰田汽车公司携31款车型,亮相中国广州车展,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过半。
2015年车市收官在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员预测,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0万辆。
纵横点评:伴随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日渐受到各车企的青睐。
德国历史与文化---我对德国文化的认识东语学院2011级阿语1班姓名:***学号:**********我对德国文化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曾对德国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一个学期对德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对德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德国是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
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因此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
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
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
德意志是第一个战胜罗马帝国的民族。
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
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
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
德国文化Germany's culture1.德国的音乐Music is th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in their life. Germany made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master of music, such as Beethoven, Bach, Mendelssohn, Wagner, etc. BerlinBy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fluences, Germany's 18th century literature went to the top. Goethe, Heine, Schiller, Lessing and the brothers Grimm a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The 20th century most famous writers are that 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and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海因里希·伯尔and贡特·格拉斯respectively in 1972 and 1999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3.德国人的时间观念与德国人打交道,守时绝对重要,迟到是无法让人接受的(除非真有特殊情况),但提前则被认为是侵犯了对方的时间。
The third point Concept of timeIt is important to deal with the German punctuality, being late is unacceptable (unless there are special circumstances), but the advance is considered a violation of the other time4.德国人的语言特点准确是德语的特点之一。
说到德国,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谨,是一个走在时钟上的名族。
德国有过空前的专制,也有过空前的自由,他们有很极端的个性,缺乏中庸。
但是这个古老与现代、思想与行为相结合的国家,展现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还有与这种态度并存的创新力量以及颠覆传统的叛逆精神。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与创新力量的矛盾所在,反而促使了德国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德国的设计。
但是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取得平衡的呢?早在2 0世纪初,当其他国家还沉浸在对手工艺的怀旧情绪中时,德国就明智地接受了工业化生产的这一现实,创造出适合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现代设计的形式,使现代设计朝着符合时代需要的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德国还是最早开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国家,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一直是今天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它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在工业化时代中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理念和具体的方法。
德国的设计仿佛给人一种以其表面理性,内里激荡的感觉。
从建筑、设计、艺术,到时尚,这个乘载丰沛创造力的生命集合体,代表的正是不断突破局限的创新力量。
卓越的德国设计机构不仅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而且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同样炙手可热。
甚至德国小规模的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团体对平面设计发展的推波助澜也同样不容小觑。
多年来,这个国家不断地积累、维护自己永恒的风格法则,那就是简单且易使用。
这点仿佛与日本的设计相似。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间,德国设计历经了一场蜕变。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逐渐改变自身设计从而与世界发展同步。
同时,因为相对欧洲较低的房屋租金,这里聚集了许多来自各国各地的设计师。
数以千计的独立自由设计师、工作室和代理机构为其创意产业带来多样化,注入新能量。
今天的德国设计受许多其他国家的设计趋势的影响,之前是瑞士,最近是荷兰。
但有些稳定的因素还是在这几十年都不曾改变过。
德国设计是一个通过审慎思考并做出理性决定的工作过程,这与南欧其他国家的设计方式有所不同。
每一种设计元素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种具体的需要,但不同寻常的是,在德国设计领域里设计元素常常只具备装饰或说明性的作用。
映在大理石上的德国故事(节译)——评德国建筑师施佩尔和他的建筑〔英〕Iain B.Whyte文 方元译 〔提要〕当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在1933年被关闭以后,德国现代建筑的命运就落在了纳粹的手中。
在纳粹专制时代,建筑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体比建筑本身更重要。
美的艺术形式与丑的政治目的联姻造成纳粹建筑的双重性格,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利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和舞台设计的技巧,把建筑变成了他们向德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推销纳粹的商品。
如今,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德国人民正在重新评价自己的历史。
〔1〕关键词:纳粹建筑 情节急转 景框设计 线性透视图 网格 德国著名艺术家本・威利肯斯最近在哈佛大学展出了他创作的一系列关于纳粹建筑的绘画作品。
他试图通过画笔描绘出纳粹建筑的真实面目。
他的创作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纳粹建筑?德国艺术家在纳粹暴政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他的一幅描绘柏林帝国总理府马赛克大厅的油画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帝国总理府是由名噪一时的德国建筑师艾伯特・施佩尔〔2〕于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仅用一年时间,为希特勒设计扩建的办公楼。
这座建筑象征了纳粹的权力中心。
它是施佩尔为数不多的能够建成的设计作品。
帝国总理府作为登峰造极的纳粹建筑,在当时出尽风头,享尽赞誉。
帝国总理府具有显赫的历史。
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巴洛克式的府第,建于1730年代。
1875年它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财产,作为第一任帝国总理奥托・俾斯麦的官邸。
1927年,德国政府决定扩建总理府,并为此在当年3月份举行了设计竞赛。
获奖的是一位柏林建筑师恩斯特・西德勒。
当时的德国总理威尔海姆・马克斯在新楼奠基仪式上强调总理府的扩建应当符合实用的目的。
任何大操大办都是违背时代精神的。
他说:“我们要以一种谦虚和简单的建筑风格,充满信心地向世人宣告:我们正在重建伟大的建筑,重建德国。
”〔3〕尽管,“谦虚和简单”的公共建筑绝不符合希特勒的标准,然而,他的不满暂时只能向维也纳的建筑发泄。
德国民歌的是与非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某高校德语专业的学生与西柏林自由大学的登克勒教授在一家餐馆聚餐。
席间,为了增加欢乐气氛,一位同学应邀唱了一首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当时在国内,这首悠扬又带些感伤的、德国民歌风味十分强烈的电影插曲颇为流行,深得国人喜爱。
然而一曲刚唱毕,登克勒教授立即颇有些激动地站起身来说道:您唱得很好,谢谢;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德国人来说,听到这样的民歌,心里非常难受;我不是刻意要让您难堪,只是对于我来说,听这样的歌实在是一种折磨,因此不得不说这些话,云云。
大家听了都颇为尴尬,为了打破窘境,有人提议唱一首中国歌曲,于是该同学又唱了一首《五朵金花》里的“蝴蝶泉边”。
登克勒教授听罢有些夸张地叫好,一场尴尬就这样搪塞过去了。
不过从这件小事却可以引申出一个大问题,即部分德国人为什么对德国民歌这种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这样厌恶?什么是民歌?这似乎不是个问题。
在一般人看来,所谓“民歌”,一般要满足几个标准:例如必须是年代久远的、没有具体作者的、流传于民间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等等。
但是在德国,民歌这一体裁却似乎更加复杂一些,传统的解释还没有触及到隐身于所谓“民歌”之后的宏大的历史背景。
在德国,民歌不只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是曾经产生过一个民歌运动。
正是在这个民歌运动之后,德国民歌就不再只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而是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纷争息息相关。
德国的民歌运动肇始于诗人、哲人赫尔德。
1770/71年,赫尔德提出了自己“民歌”理论,他把英语中的“popular song”翻译成德语的“Volkslied”(民歌),以别于“艺术歌曲”。
同时他号召人们去采风、收集民歌并将其整理出版。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收集了大量民歌并整理成册出版发行,例如他编的《民歌集》、《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等。
德国的民歌运动一经发轫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响应者层出不穷,特别是德国后期浪漫派作家纷纷响应,大力搜集德国民歌,于是一本本民歌集纷纷出炉,例如那本著名的《男童的神奇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