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人故事——万里测温

四年五班毕竞文

1961年12月7日下午,下过一场大雪,又刮起了北风,天气格外寒冷,蔡升和张孔法偏偏选择这样的天气出门,他们带上风速仪和10几个温度计,每人背上25个苞米面饼子,冒着雪后的严寒走向东油库。

大庆是高寒地区,大庆原油凝固点又高,要把原油运出去就得在油库给原油加温。会战初期,是靠铁路用罐车(也叫油槽车)往外运油。如果加热温度不够,,原油在中途就会凝固,冻结在罐里;如果加温太高又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为了弄清大庆原油在长途运输中油温和沿途风速、气温的变化,给原油加温提供更科学的设计数据,设计院把随油罐列车测温的任务交给了助理技术员蔡升和实习员张孔法。这两名共青团员接受任务后,正好赶上大冷天,就抓紧出发了。

他们奔往东油库是为了赶上“052”次油槽车,测到装油时的第一个数据。不巧,这趟车又改在西油库,两个油库存相距20多里。为了赶上装油,他们不等汽车,摸黑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西油库,正好测到了最冷的深夜装油的第一个数据。上车以后,两个住在没有座席、没有暖气的守车上。饿了啃口苞米饼子,渴了喝几口凉水,开始了艰苦的测温工作。一路上,油槽列车向前飞驰,狂风卷着雪团向列车猛扑。每隔1小时蔡升和张孔法两人轮流着在守车上探出身去,尽力把风速仪或温度计伸向外面点测一次风速和气温;每到列车停车,他们又拿起温度计爬到油罐车顶上,打开罐盖把温度计插到里面测油温。车顶上毫无遮挡,风雪很猛,每测一次都冻得浑身麻木,但他们从不马虎,每次都坚持二三十分钟,把数据测准。运油列车开停时间没法掌握,一旦停车他们就得抓紧往车顶爬,像打仗一样,每测一次都是一场战斗。

用一个温度计测温,只能测表面温度,他们在路上搞了一项“革新”,在一根长3米的木棍上缠上10根铜电阻温度计,一次就可以测油罐车内上下10个点,连中部、底部的油温也测出来。“革新”了的仪器有三四十斤重,拿上拿下不方便,测温也更麻烦,但他们不怕麻烦,克服困难,坚持每停车一次就测一次油温,一天深夜里,测温度上的电线断了7根。为不耽误测温,蔡升就抓紧时间抢修。守车摇得厉害,接不上接,他就等停车时间修理;守车上没有灯,蜡烛用完了,就打着手电照明修;手电没电了,蔡升就爬到隔离车上借着雪地的反光来接线,刚把线接好,火车就开动了,蔡升抓紧几秒钟把胶而缠好,跳下隔离车,又不顾危险一个箭步冲上了守车。

蔡升和张孔法就是这样,从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3月12日,随着飞驰的油槽列车,从大庆到大连来去5次,行程1万多公里,测得油温,风速等数据2800多个,掌握了运输中油温的变化规律,获得了科学设计的依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