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

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三)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需重视市场的力量

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只是传统节日保护的第一步,随后而来的,则是如

何让传统节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立足,并与之相适应,从而在结合的过程

中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有观念认为市场化的冲击是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的罪

魁祸首之一,其实不然。相反的,合理地利用市场的作用力,反而是发扬传统节

日的有利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市场手段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反而远远大于单

纯的社会教化。

总结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

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

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与暖意。传统节日彰显的仪节繁复、风雅精

致、彬彬有礼、视教养为文化生命,高度审美的民族标识背后是高度的传统文化

认同。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些说不清的东西,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不会忘掉,由此

才铸成了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古到今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民族。传统节

日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是暂时的,通过全民全面的努力,传统节日文化必将在可预

见的将来赢得再一次的辉煌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工作。相信在全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将会发扬光大,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参考文献】

【1】靳之林. 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M]. 北京:中国

艺术研究院出版社,2002.

【2】何明.高新技术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M].西安:西苑出版社,2002.

【3】韩养民,郭兴文.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杨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