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发展带之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规划文件。
该规划纲要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平衡。
首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该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它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其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
该纲要明确了到2030年,长江经济带要实现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发展目标。
其中,特别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
再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该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开放等。
同时,纲要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最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
该纲要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复杂的区域系统,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纲要中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统一规划标准、推动资源共享等具体措施,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与发展。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
该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强调了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贯彻实施该纲要,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长江经济带的地理特点与发展问题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地理特点对于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部地区,涵盖了11个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长江经济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
首先,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
这为长江经济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地区在农业、水利和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长江流域的水力资源巨大,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为经济带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沿江地区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为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长江经济带沿线有多个重要港口,如上海港、南京港等,这些港口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也为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长江经济带还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网络,使得该地区的物流和人流更加便捷,为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长江经济带地理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压力。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但过度的农业开发和工业污染导致了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加剧。
此外,长江经济带还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些都对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沿江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产业结构较为完善,而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空间有限。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了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竞争力,也加大了区域间的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此外,长江经济带还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给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一、规划背景与意义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连接东中西、南北互动、海陆统筹的重要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发展目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重要。
三、主要任务1.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推进长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
2.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3.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4.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5. 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增进人民福祉。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事项。
2.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 强化法治保障: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确保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法有序进行。
4. 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长江经济带发展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五、区域协同与产业合作长江经济带涉及多个省市,区域协同与产业合作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与实施第一章概述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对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与实施展开讨论。
第二章战略规划2.1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背景长江经济带之所以在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在国家历史和区域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是一个多河流国家,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经济带对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华南经济区等现有的区域经济带具有巨大的补充和引导作用。
长江流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左右,森林资源总面积占全国的3%左右,水电资源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2.2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基础,以“创新、协作、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国家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以及制造业供应链、价值链等中枢地带。
长江经济带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培育和壮大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服务业,加快国际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章实施方案3.1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速推进长江口外港工程建设,开发长江航运大通道和海洋经济,加强水运、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对长江防汛工程、改造水利枢纽工程、推进长江干支流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
3.2 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的重要区域,其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非常重要。
要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开展环保治理,全力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
3.3 产业升级长江经济带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中心,要打造新型工业化和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软件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发展文化旅游和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
长江航运发展分析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长江航运是长江经济带血脉之一,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长江航运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航运发展进行分析。
长江航运现状长江航运量大,覆盖范围广。
长江沿岸沿线省份地理位置优越,中心城市成都、武汉、南京等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中心。
长江沿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对长江货运需求量大。
当前,长江航运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向上游和下游分别发展的两条主航线。
其中,下游主航线主要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上游主航线主要涉及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
两条主航线通过支线相连,形成了统一的航运网络。
长江航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船舶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长江航运将推广使用智能导航、自动化、船舶在线监测等技术,提升航行安全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随着全球环保理念的日益普及,在船舶、河道、岸线机械等方面,将逐步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设备,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降低排放物和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航运影响因素长江航运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货运运输。
长江作为中国内河运输渠道之一,其货运运价颇具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政策环境对长江航运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政府出台的相应行业政策,如《长江三角洲水域港口改革发展规划》、《长江航道整治总体规划》等,对于扶持和促进长江航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航道设施的建设、船坞的维护、卸货码头的设立等方面的投资,对于促进长江航运的发展贡献不少。
最后,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贸易活动、自然资源等因素也会对长江航运的运力需求产生影响。
总之,长江航运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柱,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36卷第4期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 36 No. 4 2023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Dec. 2023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陈远方, 乔志洁(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 其区域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及原因,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共12个城市, 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空间和产业的不平衡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 发现农业在2012年表现出其独特的基础性;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在2016年异军突起; 住宿餐饮行业在2019年呈现下滑趋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298(2023)04-0049-08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gion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CHEN Yuanfang, QIAO Zhiji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vers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gree and causes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imbalance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selects 12 citie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alyzes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8 to 2019, and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y using the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balance of space and industry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urther using the system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agriculture showed its unique foundation in 2012; the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industries sprung up in 2016; the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2019.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coordination;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luster analysis 0 引言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我国逐步进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作用的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是国内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石,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加国内动能的战略举措.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 人口和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的40%以上.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全国区域经济增长,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新的国际发展格局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研究其区域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意义深远.收稿日期: 2022-11-13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BA177);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1YBZ097)作者简介: 陈远方,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通信作者: 乔志洁,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50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然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 无论是空间还是产业上, 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 为了测度区域不平衡程度并剖析其成因,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解读. 发现空间不平衡性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以及区域内不平衡, 且区域间不平衡占主导; 在产业不平衡中, 工业不平衡占比突出, 同时也体现出一些新的产业发展特征.1 文献综述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长江经济带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 已有不少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广泛研究.在空间方面, 刘梅等[1]通过ArcGIS10.2软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网络格局图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多中心、放射状”的空间格局特点, 这与吴常艳等[2]的观点一致. 晁静等[3]则基于多元灯光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差异演变. 丁如曦等[4]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发现, 区域流动以及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上的协作互利与长江经济带多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王文鑫等[5]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演化格局的分析, 得出发展阶段不同,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也有区别. 周筱扬等[6]在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时发现, 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区域内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产业方面, 周正祥等[7]从产业集群辐射作用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发现产业转移发展对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程军等[8]提出产业驱动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张友国[9]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地区2003年至2015年的产业优势转移模式进行研究, 发现产业模式渐进性对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优势的重构具有显著影响. 巫强等[10]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度存在自相关, 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基础, 要针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差异发挥其自身产业优势,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 吴传清等[11]以工业为切入点, 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聚集水平较高. 郭炳南等[12]利用基尼系数法测度了2005年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差异以及差异来源, 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协调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并提出要高度重视区域之间政策的协同性; 靖学青[13]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得出, 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差距缩小, 表现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势态, 并提出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陈全才等[14]通过各省市间的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地区间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进行探究, 得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综上,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多数研究只对其空间或产业进行单一分析,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探讨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基尼系数分解法[15]和泰尔指数分解法[16]常被用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成因, 参考Akita等[17]以及覃成林等[18,19]的分解方法,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20]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进一步分析产业不平衡, 然后将产业的分布动态演化出来, 显示出产业的独特性, 可以进一步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 以凸显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因素.2.1 区域不平衡测度方法分别选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地区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地区上海、湖州、无锡、芜湖为代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测度. 根据上述划第4期 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1分方式, 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m 个区域, 其中区域i 中有i h 个子经济体, 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共有1mi i h =∑个子经济体. ij y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均GDP , ij N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口, i N 为i 区域的总人口, i Y 为i 区域的GDP , /i i i Y Y N =为i 区域的人均GDP; 11i h m ij i j N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人口, 11ih m ij ij i j Y N y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Y Y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人均GDP. 参照文[17]的测度方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可以通过式(1)所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来测度:222111()().i h m ij ij i j N CV Y y Y NY ===-∑∑ (1) 其中12(,,,)m Y Y Y Y = , 且12(,,,)i i i i ih Y y y y = .2.2 区域不平衡成因分解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化情况. 首先,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 分析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的不平衡; 其次, 在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最后, 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整体分析.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由式(1)可以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之和, 得到式(2):22221()().()()m i i i W B i N Y CV Y CV Y CV Y CV CV N Y =⎛⎫=+=+ ⎪⎝⎭∑ (2) 其中22211()(i h ij i ij i i j i N CV Y y Y N Y ==-∑表示i 区域的区域内不平衡, 221()()m i i W i i N Y CV CV Y N Y =⎛⎫= ⎪⎝⎭∑表示m 个区域内的不平衡之和, 22211()()m i B i i N CV CV Y Y Y NY ===-∑表示m 个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在上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再对其区域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假设区域i 的GDP 来自K 个产业, 则1212·,·····ij ij ij ijK i i i iK y y y y Y Y Y Y =+++=+++, 区域i 来自于第k 产业的人均GDP 为11i h ik ij ijk i j Y N y N ==∑, 于是区域i 内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21()COV(,).Ki ik i ik k CV Y z Y Y ==∑ (3) 其中11COV(,)()()i h ij i ik iji ijk ik i j i i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区域i 的GDP 和来源于k 产业的GDP 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ik ik i z Y Y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所产生的GDP 占区域i 的GDP 份额.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间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进一步分解为21 ()COV(,).Kk k k CV Y z Y Y ==∑ (4) 其中*1*)1C OV(,)()(m i k i ik k i 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和来自于k 产业所产生的GDP 的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k k z Y 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GDP 占长江经济带GDP 的份额, 其中12(,,,)k k k mk Y Y Y Y = , *11m k i ik i Y N YN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人均GDP.将式(3)和式(4)都代入到式(2)中, 得到52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22111()()CO .V(,)COV(,)m KK i i ik i ik k k W B i k k N Y CV Y z Y Y z Y Y CV CV N Y ===⎛⎫=+=+ ⎪⎝⎭∑∑∑ (5) 式(5)的两边同时除以2()C V Y , 即得2111.1(mKK i i ik ik k k i k k N Y z s z s N Y ===⎛⎫=+ ⎪⎝⎭∑∑∑ (6) 其中2COV(,)()i ik ik Y Y s CV Y =, 2COV(,)()k k Y Y s CV Y =, 2i i ik ik N Y z s N Y ⎛⎫⎛⎫ ⎪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 k k z s 表示区域间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2.3 产业系统聚类分析在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时,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012—2019年各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指在对一定的数据进行研究基础上, 按照数据自身的特性研究分类方法, 然后用此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 最终将相似的数据分到同一组. 聚类并不是简单的分类, 而是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 经过多次试验将研究数据归纳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比较. 本文将最优类别数量设定为三类, 将不同量纲的变量都标准化为Z 值. 2.4 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其中空间数据采用2008—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 由于2008—2011年九江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数据缺失无法完整测算, 因此在进行产业分析时选取2012—2019年的产业数据, 这对空间分解没有影响.在城市选取方面, 三大区域所选城市中包含一级中心城市(上海)、二级中心城市(重庆、武汉、成都、无锡)以及地区中心城市(芜湖、九江、岳阳、宜宾)和一般城市(湖州、遵义、恩施) , 并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合理分配: 上游选取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选取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选取上海、湖州、无锡、芜湖. 在产业方面, 选取三产业中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进行产业方面的分析.3 实证分析3.1 空间分解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不平衡主要是由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引起, 相对而言三大区内部不平衡贡献率较小. 为了方便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 制作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 如图1所示.表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时间 CV W (区域内不平衡) CV B (区域间不平衡) CV (Y )2 (区域不平衡)2008 O.2875 0.7445 1.03202009 0.2925 0.7197 1.01222010 0.2902 0.6834 0.97352011 0.2796 0.6074 0.88702012 0.2714 0.5356 0.80702013 0.2654 0.5102 0.77552014 0.2583 0.4857 0.74402015 0.2484 0.4700 0.71842016 0.2381 0.4621 0.70022017 0.2387 0.4419 0.68062018 0.2458 0.4363 0.68212019 0.2282 0.4033 0.6315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3图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由图1可以更直观看出, 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大区域间不平衡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3.2 产业分解选取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八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 绘制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 如图2所示.图2 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中, 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所占比重差异较大. 其中, 工业的贡献率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占比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 另外, 可以明显看出, 房地产业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发现: (1)三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总体贡献率分别为2012年的61.32%、2016年的57.83%、2019年的60.91%, 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2012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745、0.1215、0.1908; 2016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473、0.1669、0.2075;2019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651、0.1785、 0.1473.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中, 上游地区不平衡贡献率最小, 而中游和下游地区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3)各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工业对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率最高, 2012年达到49.53%, 2016年达到38.97%, 2019年达到43.57%,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农业所占比重最低.54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表2 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2012年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总和区域内不平衡0.0019 0.19450.0253 0.0698 0.0161 0.01370.04550.02020.3868上游0.0015 0.03500.0073 0.0071 0.0038 0.00380.01030.00570.0745中游0.0017 0.07640.0117 0.0135 0.0054 0.0047 0.0084 −0.00020.1215下游−0.0013 0.08310.0062 0.0492 0.0069 0.00530.02670.01470.1908区域间不平衡0.0175 0.30080.0153 0.1296 0.0232 0.01170.07590.03920.6132总和0.0193 0.49530.0406 0.1994 0.0393 0.02540.12140.0593 1.0000 2016年区域内不平衡0.0009 0.17630.0248 0.0685 0.0442 0.01160.06210.03320.4217上游0.0000 0.02300.0021 0.0038 0.0030 0.00280.00910.00340.0473中游0.0023 0.08990.0166 0.0181 0.0074 0.00600.01520.01130.1669下游−0.0015 0.06340.0061 0.0466 0.0338 0.00280.03780.01850.2075区域间不平衡0.0096 0.21330.0049 0.1237 0.0562 0.00810.11130.05110.5783总和0.0105 0.38970.0297 0.1921 0.1005 0.01970.17340.0843 1.0000 2019年区域内不平衡−0.0016 0.17050.0246 0.0530 0.0225 0.00760.06810.04620.3909上游−0.0012 0.02370.0056 0.0085 0.0058 0.00290.01160.00840.0651中游0.0017 0.09970.0214 0.0132 0.0096 0.00300.01280.01700.1785下游−0.0021 0.0471−0.0024 0.0314 0.0071 0.0017 0.0437 0.02080.1473区域间不平衡0.0086 0.26520.0010 0.1132 0.0277 0.00650.12180.06520.6091总和0.0070 0.43570.0256 0.1662 0.0502 0.01410.18990.1113 1.000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2012年、2016年、2019年12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聚类分析, 由于篇幅原因, 在此仅以2016年聚类树状图为例(图3), 依次对2012年、2016年、2019年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2012年农业的基础性特征明显. 通过对2012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将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八个产业划分为三类. 其中, 农业单独分为一类, 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一类,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工业、金融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为一类. 2012年的产业聚类树状图将农业单独划分为一类, 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独特的基础性仍然是比较明显的.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异军突起. 根据图3可知, 建筑业和农业为同一类别,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为单独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国家在2016年前后出台发展物流产业相关政策, 使得2016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突飞猛进, 因此在聚类分析中将其单独分为一类. 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建立现代物流发展, 增加对物流产业的融资, 多渠道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 建设国际国内以及长江经济带地区物流通道; 同年7月, 商务部明确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要在1~2年内提升20%的仓储保管效率. 2016年为“十三五”开局之年, 国家重视物流业供给性结构改革,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5 方式, 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与其他产业拉开差距.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异军突起, 引起产业间结构发生变化,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也反映出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图3 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产业聚类树状图2019年住宿和餐饮业出现下滑. 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产业数据聚类结果与2016年聚类结果有所不同. 结果显示, 农业、建筑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单独为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变化较为明显, 从2012年与建筑业为一类到2016年与其他产业为一类, 再到2019年成为单独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下滑, 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方向, 反映出在国际风险不稳定性增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环境下, 住宿和餐饮业受到了明显负面影响.4 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人口加权变异法以及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分解,得到以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空间分解方面, 区域间不平衡占主要原因.2008—2019年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地区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有助于国家制定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2)产业分解中, 工业贡献率所占比重最大. 在各个产业中, 工业贡献率的变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与敖荣军[21]的观点基本一致, 因此国家以及各省市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重视工业的发展, 根据地区特点进行产业调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在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长江经济带产业链,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不同时期下产业贡献率不同.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 长江经济带2012年、2016年以及2019年产业聚类树状图存在差异, 这是由不同的时代背景引起的. 例如, 2016年国家对物流产业的重视和扶持, 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国内经济受到影响, 住宿和餐饮业表现56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出与以往不同的下滑现象. 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时期产业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调整, 与时代发展特色以及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另外国际环境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4)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具有耦合作用. 在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发现, 区域间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在产业分解中区域间产业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体现出空间分解与产业分解的结果具有耦合作用, 这种耦合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 在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长远发展, 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辐射周边地区各产业协调发展. 在面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时, 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发挥长江经济带地区点与面的协调作用,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方面各地区要发挥地域特色,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三点启示:(1)区域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2)在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中如何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及合理值域;(3)在区域不平衡逐步趋于稳定的境况下, 社会经济是否能保持长久活力.后续工作将针对以上问题, 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考文献:[1] 刘梅, 赵曦.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9 (9): 100−111.[2]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等. 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 经济地理, 2017, 37(7): 71−78.[3] 晁静, 赵新正, 李同昇, 等.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5):92−100.[4] 丁如曦, 刘梅, 李东坤. 多中心城市网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驱动效应: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统计研究, 2020, 37(11): 93−105.[5] 王文鑫, 杨庆媛, 苏康传, 等.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3): 519−533.[6] 周筱扬, 左国存, 周金城.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5(4): 61−66+80.[7] 周正祥, 张桢禛. 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 (11): 84−97.[8] 刘程军, 周建平, 蒋建华, 等. 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格局及其驱动力: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经济地理, 2019, 39(10): 94−103.[9] 张友国. 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与梯度优势重构: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20 (3): 87−99.[10] 巫强, 黄孚, 于涛.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对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6): 1257−1267.[11] 吴传清, 龚晨.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工业集聚水平测度[J]. 改革, 2015(10): 71−81.[12]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随机收敛[J]. 生态经济, 2021, 37(11): 46−53.[13] 靖学青.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 求索, 2017 (3): 125−130.[14] 陈全才, 张启良.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与协调发展对策[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3): 33−36.[15] Johnston J. Thei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9, 79(315): 601−602.[16]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 515−531.[17] Akita T, Miyata S. Spatial inequalities in Indonesia, 1996–2010: 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8, 138: 829–852.[18] 覃成林, 张华, 张技辉.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J]. 中国工业经济,2011 (10): 37−45.[19] 覃成林, 杨威.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分析[J]. 产经评论, 2012, 3(4): 115−124.[20] Akita T, Miyata S. The bi-dimensional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based on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J]. Letters in Spatial andResource Sciences, 2010, 3: 91–100.[21] 敖荣军.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20−424.。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 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资源同争市场同抢,狭路相逢互不相让,部分地市甚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搞政策洼地,进行恶性竞争。
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发展沿江经济带的区域间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长江经济带横跨全国主要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18个省市自治区。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长江沿岸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拥有众多大中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格局。
该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沿江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目前,该经济带已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产业链,具备发展制造业、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优势。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食品安全水平。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还可以推动文化旅游业的繁荣。
沿江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开发和保护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沿江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另一个难题。
沿江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
加强沿江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其他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沿江地区各方的共同努力。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之一,覆盖11个省市区,沿江发达城市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产业涉及广泛等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江经济带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截至2019年底,长江经济带人口总数已经超过4亿人,这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会带来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
这些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威胁,也会影响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长江经济带的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水环境治理等。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污水处理和水源保护等措施也在稳步推进。
此外,还在长江经济带内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例如岸线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等。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从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来实现绿色发展,同时也可以探索绿色供应链等新模式,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新科技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严格防范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其次,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工业4.0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便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再次,需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使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需要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管理手段,保持社会共识和环保意识,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涵盖了11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规划策略,以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首先,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保护。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湿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特点的产业,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绿色产业领域。
第三,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第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涵盖了多个省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
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最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育。
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长江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人口聚集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经济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长江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集中了众多的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范围最广的河流,它涵盖了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给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长江经济带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降低污染排放。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经验。
通过与国外专家和机构的合作,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改善了环境污染状况。
同时,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此外,长江经济带地区还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森林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恢复和改善了部分生态系统。
同样,政府积极推进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压力仍然很大。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
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
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
1、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
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
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
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
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
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
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
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
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
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城市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城市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