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课程目的:

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

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

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

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

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

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

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

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

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

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

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

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

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

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

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

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

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

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

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

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

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

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

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

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迅速、纷纭的种种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19世纪末到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数十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先导和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初,满清王朝覆灭,民国初年政坛剧烈动荡,文化领域尚未出现革命性变化。但是,戊戌变法以至辛亥革命前后,在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激烈撞击下,中国社会的震荡日益激烈,中华民族被震惊而奋起,启动了的现代化现代化进程已经不可遏止。在政治领域,激烈的社会变革取代了温和的维新;在经济领域,沿海城市在西方世界殖民过程中开始工业化进程;在社会菱悦,传统的社会秩序考试瓦解;在文化领域,现代文化机制逐步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由维新走向了革命。文学的政

治改良与变革的工具化意识,或者说保持独立审美价值的意识,前所未有地进入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西方文学作品进入了普通人的阅读视野,各种文体的革命使中国文学获得了现代化的出发点,“人”的观念的发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创作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着重大的改良与革新。

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但是,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确立和对“人”的不断发现。

“人”的发现: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和发展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近代文化的变革:

第一,社会体制对从事文学活动和报刊经营者的基本保障。

第二,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勃兴。

第三,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郭沫若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和他同时的一批有识之士又提倡言文合—,为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他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类文体的成绩厚薄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

此外还有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谨等人的革命派散文。

辛亥革命以后,散文卓然成家的还有章士钊。

本时期的小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多元线索的,形式上总体是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与民初两个时期。前期的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后期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也带动了创作。

1906—1910年是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同步发展水平。

清末翻译小说虽然在林纾以外有周树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和徐念慈、包天笑等的译著,但林纾翻译的影响无与伦比。

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时期大,杂志上也不再靠翻译撑持了,统称鸳鸯蝴蝶派。此外,也有一些严肃作家的作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人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五四文学革命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资产阶级改良派大量译介西方文学,如林译小说,已客观上培养了人们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未能根除封建主义社会基础,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袁世凯阴谋复辟封建帝制,社会上继续推行尊孔读经,旧文化思想仍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深感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比晚清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派更广泛的思想启蒙,由此而发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就文艺思想与外国的关系而言,是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