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治疗

保乳手术指征

①单发乳腺结节,单发病灶且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好,并且局

限于一侧乳腺内,位于乳晕区以外的部位;②结节边缘距乳头超

过2.5cm;③患者腋窝术前未触诊到肿大淋巴结;④乳腺组织较

丰满;⑤钼靶照片无发现乳房广泛钙化灶现象;⑥患者知情同意

保乳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即取平卧位,皮肤上标记癌灶所在位置,距癌灶边缘2.5cm

外周一圈用美兰做点状注射标记,先切取肿瘤送快速冰冻切片检

查,恶性者行超出标记范围的局部扩大切除或乳房象限切除,切

除范围包括癌灶边缘3.0cm以上的乳腺和对应的胸大肌筋膜,切

口设计采用美国NSABP推荐的二切口(肿瘤切除口和腋窝解剖

切口)[4]。对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作CT检查及术前30min在肿

瘤内注射纳米示踪剂(卡纳琳-重庆莱美药业),若术前未发现蓝

染的前哨淋巴结则不作腋窝清扫。乳腺扩大切除者可适当缝合腺

体和皮下组织,再缝合皮肤。象限切除者腺体不做缝合,适当游离

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残腔,如果肿瘤位于乳腺外侧,可游离适当大

小背阔肌瓣填充残腔。

术后放射治疗及观察随访

例患者均在保乳手术后2~6周起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照射

野为患侧乳房使用半野切线等中心照射。内侧缘取正中线或中线

偏健侧2cm处(当肿瘤位于内侧象限),外侧缘取患侧腋中线。照射

野上界为患侧锁骨头下缘,下达乳房皱襞下2cm,内外切线野各

加15°楔形滤板使照射区内剂量分布均匀。采用4~6MeV直线

加速器放射治疗5周,包括全乳照射50Gy,瘤床追加照射10Gy。

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加同侧锁骨区50Gy。

观察和随访:随访6~49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定期复查,包

括体格检查、胸部X片、双乳B超、乳房钼靶片、CT和ECT检查等

放射治疗急性副反应包括

乳房不适(14.49%),皮肤红斑、色素沉着(15.94%),

湿性脱皮(7.25%),放射性食管炎(2.90%)。无皮肤的纤维

化和坏死、毛细血管扩张、乳房和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内分泌治疗已成为降低这部分患者复发和转移的主要有效手段之一,其已成为乳腺癌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是,患者在长期接受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

不良反应,甚至有些患者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影响患者预后

和生活质量。中医在干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

反应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方法有药物内分泌治疗及去势治

疗(卵巢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和垂体切除术),其中以药物治

疗为主,。药物内分泌治疗主要根据乳腺癌病人的月经情况(是否绝经)以及

受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内分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分为

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孕激素等几类

对于绝经期前的乳腺癌患者,首选抗雌激素类药物。抗雌

激素类药物通过与雌二醇竞争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使乳腺

癌细胞停滞于G1期,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常用的抗雌激素药物

有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托瑞米芬(toremifene,TOR)、

雷洛昔芬(raloxifene,RLX)、氟维司群(fulvestrant,FVT)等。

该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月经失调、阴道干燥、阴

道出血、白带增多、疲倦乏力、皮疹、纳差、恶心、腹泻、体质量

增加和静脉血栓、肝毒性等。另外,长期服用容易出现耐药问题

及使子宫内膜增生乃至癌变的危险。对于激素达绝经后水平的乳腺癌患者,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AIs主要是抑制芳香化酶活

性,阻断卵巢以外组织雄烯二酮及睾酮经芳香化作用转化成

雌激素,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常

用的AIs主要有非甾体类,如阿那曲唑(anastrozole)、来曲唑

(letrozole)以及甾体类,如依西美坦(exemestane)等。该类药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其次还有颜面潮红、头晕头

痛、失眠、疲倦乏力、关节肌肉痛、抑郁、脱发、出汗、皮疹、厌

食、呕吐、便秘、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目前,针灸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还没有得

到很多临床医生的重视。2008年,美国底特律的亨利福特医院

放射肿瘤学部放射肿瘤学家Eleanor M. Walker在第50届美国治

疗放射学和肿瘤学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针灸可

以长期有效地控制由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所来的潮热、盗汗及多

汗(血管舒缩症状),且没有副作用[16]。研究招募47名服用三苯

氧胺或阿那曲唑的妇女,她们每周至少有14次阵发性潮热。把

这些妇女分成两组,疗程12周,24名妇女接受针灸,23人服用

抗忧郁药(怡诺思)。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和怡诺思治疗都可以

缓解患者的潮热症状,但怡诺思在治疗期间有明显的副作用,

如性欲减退、失眠、眩晕、恶心等;而针灸无副作用,且部分患

者反映活力增加、思想清楚、有性的要求等,对病人的健康更有益。

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全身治疗后,淋巴结转移1~

3 枚病人的术后放射治疗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乳腺癌术后普遍接受辅助性化疗或

内分泌治疗的前提下,术后放射治疗(PMRT)主要适用于

局部和区域复发(LRR)高危(25%~40%)的病人,即T3 期或

≥4 枚腋窝淋巴结阳性病人或1~3 枚淋巴结阳性但腋窝淋

巴结检测不彻底者;而1~3 枚淋巴结阳性、腋窝淋巴结检

测彻底者是否也应行术后放射治疗尚须进一步评价。

对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T1、T2 期乳腺癌病人,不

做放射治疗的局部区域复发率为6%~13%。对这部分病

人加做PMRT 存活率获益是有限的。但有3 项随机分组研

究得出的结果与此不同。文献[2-3]研究发现对于1~3 枚

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PMRT 可降低LRR 发生率(从27%降

为4%),并可提高15 年总体存活率(从48%提高到57%)。

British Columbia 研究发现,PMRT 对1~3 枚腋窝淋巴结转

移病人未放射治疗组和放射治疗组的20 年总体存活率分

别为50%和57%(RR=0.76)[4]。根据这3 项随机研究的结

果认为对T1-2 期,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人在

根治术及辅助性化疗后应作PMRT。但是这3 项随机研究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疑点,即未作PMRT 病人的LRR 发生率

明显高于文献中其他大中心报告的结果。British Columbia

研究组(n =183)报道10、15 年LRR 发生率分别为16%和

33%。Danish 82b 研究(n = 1061)的复发率为30%,Danish

82c 研究(n = 794)的复发率为31%。这3 组病人复发率

高的原因可能与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不彻底有关,PMRT 弥

补了由此引起的对存活率的影响。Smith 等根据美国

SEER 资料对1988-1995 年间2648 例T1-2 期、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人行PMRT 的疗效分析(中位随访

期8.1 年),结果显示:对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不行PMRT 的5 年和10 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78%和57%,行PMRT 者分别为78%和59%(P=0.9);不行PMRT 者肿瘤特异存活率分别为84%和71%,行PMRT 者分别为83%和73%(P=0.9);结论为对T1-2 期、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人行PMRT 对存活率无影响。鉴于目前对该类病

人是否行辅助放射治疗存在的争议,Truong 等认为非常

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以明确PMRT 是否能提高该

类病人的总体存活率。

保乳术后放射治疗

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的生物学基础是临床上发现保

乳术后未放射治疗的病人,乳腺肿瘤复发绝大多数在瘤床

附近。远离瘤床的肿瘤复发率在10%左右,与放射治疗无关。人们考虑远离瘤床的乳腺癌不是肿瘤复发,而是第二

原发癌。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侧乳腺失败是原肿瘤复

发、还是第二原发肿瘤,可以通过克隆分析来准确判断。McGrath报道对57 例同侧乳腺失败的病人,用PCR 方法检测LOH 突变类型。结果发现60%的病例在克隆上与原肿

瘤有关,为肿瘤复发;40%的病例在克隆上与原肿瘤不同,为第二原发肿瘤。对这部分病人,保乳术后放射治疗是无

效的。乳腺癌保乳术后行部分乳腺照射,照射范围为全乳

腺到1 个象限,疗程为1~7 周。部分乳腺短疗程照射的优点为方便病人,减少对肺、心脏及大血管的照射剂量,可以保护正常组织如心、肺、胸壁及对侧和部分同侧乳腺,提高美容效果。目前有很多的Ⅱ期临床研究,病人选择均为早期、原发肿瘤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少、同侧乳腺与肿瘤相比要足够大。结果均显示同侧乳腺的肿瘤复发率很低,美

容效果非常好。

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有4 种主要方法:(1)瘤床区组

织间插植后装治疗。(2)体外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MammoSite后装治疗。(4)术中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在保乳手术时做一次照射,可用电子束治疗(Mobetron),也可用低能X 线照射(Intrabeam)。

一、乳腺癌化疗前准备

1.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在穿刺活检确诊后要尽快开始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在手术恢复后(伤口愈合,一般术后1月内)开始化疗;

2.乳腺癌化疗前必须要测患者的身高、体重,以计算体表面积,决定化疗剂量;

3.乳腺癌化疗前一般建议行大静脉穿刺建立长期的静脉通道,以减少药物渗漏损伤组织;

4.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需要在化疗前行哨兵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腋窝分期;

5.化疗前患者血象、心肝肾等功能检查正常,或由医生评估能否进行化疗。

二、乳腺癌化疗药物

1.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是:蒽环类(A,如表柔比星EPI,比柔比星THP等),紫杉醇类(T,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环磷酰胺(C),氟尿嘧啶(F)等;

2.一般选择联合方案如:AT、CAF、TAC、TC、AC—T等,一般为3周方案,或两周方案;

3.一个周期的化疗一般输液3-4天,化疗药一般在第一、第二天用,其余每天的输液为减轻化疗反应和增强疗效的药物,患者应该知道哪一瓶是化疗药并注意药物反应。

三、化疗副反应及处理

1.骨髓抑制这是乳腺癌化疗最常见和容易出问题的一个副作用,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出现骨髓抑制而白细胞下降,一般规律是化疗后第3-5天白细胞开始下降,7-10天为极期,之后

逐渐回升。此时如处理不当将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我们一般在第4、7、10天查血常规,在第5-8天使用升白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大多数患者都需要皮下注射升白药度过化疗极期。每个人的规律不同,应记住自己骨髓抑制的变化规律。患者化疗后如有发热或特别乏力,应立即查血象并找医生及时处理;近年来中药辅助化疗效果不错,如在化疗前后开始服用中药三代技术灵芝孢子粉,可以维持白细胞在治疗水平。

2.过敏反应紫杉类药物少数人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必须进行预处理。也就是在输紫杉醇(一般是化疗第二日)前12小时分两次服用地塞米松片,患者切记!仅脂质体紫杉醇由于药物改良不需要口服地塞米松片;

3.其他副反应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损伤、转氨酶升高、骨疼等,均为暂时性。脱发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使患者苦恼,但也为暂时性,半年后都会长出新发,有的甚至比以前的还好,因此不必担心。

4.总的来说,肿瘤手术、放化疗治疗产生许多的副作用,从药理学来讲,要解决这些副作用,就需要同时使用许多其他所谓的放化疗辅助治疗药品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使用升白细胞药来升高患者的白细胞、使用止吐药防止呕吐、使用镇痛药减轻病人疼痛等等。而灵芝孢子粉一种药就能涵盖几乎所有辅助用药的作用,其中尤以三代技术灵芝孢子粉为佳,可作为中药抗癌之首选用药。

4

四、患者注意事项

1.化疗期间注意加强营养,以容易吸收、蛋白维生素充足为主,并多进食一些生血的食物如猪肝、骨头汤等;

2.化疗期间由于抵抗力下降特别要注意预防感冒等,要加强保暖,在化疗第2-12天带口罩;

3.大静脉护理是比较麻烦的事,尤其是大多数患者化疗间期都在家里。一般每周静脉插管需要用肝素稀释液冲管1-2次,以防止堵塞,伤口处可每周换药(换膜)一次,应在护士处了解护理情况,外地病人可在当地社区医院冲管换膜。

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文章来源:北京蓝海中医院 北京蓝海中医院周宜强教授认为,外科治疗一直是乳腺癌多学科治疗模式中的重点,自1894年Halsted乳腺癌根治术问世后,在100多年时间内,术式在不断的改良,先后经历了乳腺癌根治术、扩大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等不同阶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乳腺癌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的技术不断更新,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大为提高,同时患者对生活质量追求日益强烈,保乳手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最佳选择之一。 1.保乳手术适应症有哪些 欧美国家研究表明,对于早期乳腺癌采取保乳治疗的总局部复发率、总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较乳腺改良根治术相近。但保乳手术的主要矛盾是在保证美容效果的同时要控制局部复发率,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要求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进行正规的术后综合治疗。目前公认的保乳手术适应证:①B超及双乳钼靶X线检查原发肿瘤为单发灶,且不伴有乳腺内弥漫性微小钙化;②肿瘤的直径小于≤3cm;肿瘤距乳晕边缘≥2cm以上;③肿瘤和乳房比例适中,估计术后外形较好者,一般认为肿瘤与乳房大小之比在1/4~1/6之间为好;④Ⅰ、Ⅱ期乳腺癌,少数Ⅲ期乳腺癌在经过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仍可行保乳手术;⑤患者术前无手术禁忌症,且有强烈的保乳愿望并有条件能接受

术后的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而对既往做过乳腺或胸壁放疗、无法通过单一切口进行局部切除而保障满意外观效果的多中心病灶、正在妊娠且需要在妊娠放疗、肿瘤位于乳腺中心、炎性乳腺癌以及无法接受放疗的患者,则不宜行保乳手术。 2.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 尽量减少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许多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分级、切缘宽度及术后综合治疗情况等,都会影响肿瘤的复发风险。HageJA等回顾性研究了4000例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发现切缘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一些研究发现,年龄≤35岁组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是年龄>35岁组的2~3倍,考虑是年轻患者与肿瘤生物学较差有关,而并非保乳手术导致的。同时,乳腺癌家族史及乳腺癌遗传易感性(如BRCA1/2或其他基因突变)等危险因素最常见于年轻乳腺癌患者,这也是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的预测因子。 DC-CIK治疗过程中的DC和CIK细胞和抗原都是取自病人体内,不会有排斥反应,同时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整体万级、局部百级洁净标准的GMP实验室中,属于非常成熟的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目前国内已开展的治疗病人超过上万例. 3.放射治疗对保乳手术的优势

乳腺癌治疗决策_从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_江泽飞

述评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7-0697-04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7.02 乳腺癌治疗决策:从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 江泽飞 【摘要】最近召开的第14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提出“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的理念。会议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医学和大数据等内容。临床研究优化了治疗方案,推动了治疗指南的制定和修改,带来了新的医学策略的思考。随着近年来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手段的发展,乳腺癌治疗决策已步入了精准医学的新时代。 【关键词】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Decision making for breast cancer:From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to precision medicine plan JIANG Ze-fei.Department of Breast Onc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71,China Abstract The14th St.Gallen international meeting is the expert congress to discuss and update the consensus for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St.Gallen consensus),with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to the precision medicine"as the theme.The concept and topics on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the precision medicine pla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big data were involved and hotly debated in the conference. The clinical research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ation of treatment decision making,developing and modification of clinical guidelines,initiation of the new medical strategy thinking.In addi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a new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has been opened up. Keywords breast cancer;individualized treatment;preci?sion medicine 第14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于2015年3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该会议两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讨论更新国际早期乳腺癌专家共识(St.Gallen共识)。共识专家团汇集了来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内科、放疗、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会议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医学和大数据等内容。本文就会议成果谈几点笔者体会。 1大数据时代临床研究结果解读 1.1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1896年,乳腺癌根治术的实施开启了乳腺癌标准化手术治疗的历程。2002年,保乳手术长期随访结果得以公布。内分泌治疗方面,从20世纪初行卵巢切除术治疗乳腺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发现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随后他莫西芬、芳香化酶抑制剂不断得到临床研究和应用。辅助化疗方面,1974年开始CMF临床研究,1997年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开启了靶向治疗时代。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模式越来越成熟,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200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弥补了既往传统的医学模式和个体医生临床经验的不足,能够增加人类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利于全面评价和比较现有的治疗方案,更好地论证新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而探索疾病的防治策略,从而改变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 辅助化疗领域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改变可手术病人的术后治疗模式,需要化疗病人的辅助化疗标准已经建立。通过B-15、US9735、E1199等临床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和疗程。如AC方案代替了CMF,AC-T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类)的方案优于AC,而加用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并没有改善预后[1];而不含蒽环的TC方案优于AC。化疗基础上加用1年曲托株单抗,可以显著提高HER2阳性病人疗效。同时,NSBAP B-3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危险度不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科,北京100071 E-mail:jiangzefei@https://www.doczj.com/doc/ec15919559.html,

乳腺癌民间秘方

乳腺癌民间秘方 特别注意:所有方子均来自民间、偏方著作,仅做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以及治疗依据,采用须谨慎并自负后果。 乳腺癌民间秘方A 一、乳腺癌民间秘方 1、鲜仙人掌(去刺)50克,白矾10克。制用法:将上药共同捣烂,敷患处,干后即换。疗效:炎症初起,屡用屡效。〈乳腺炎〉 1、山慈菇200克,蟹壳100克,蟹爪(带爪尖)100克。共研细末,以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1--2丸,饭后用。本方为河北中医伍瑞文方,功能解毒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2、乳香、没药各30克,雄黄15克,麝香4.5克。每服9克,陈酒送下。本方源于《外科症治全生集》,功能消肿散结止痛,适用于乳腺癌。 3、韭菜60克,鸡蛋2个。制用法:将韭菜鸡蛋放锅内炒至半熟,用布包好敷在患侧腋下,挤紧即可。疗效:2—3次痊愈。 3、全蝎6克,蜈蚣2条,核桃4个。将核桃一开两半,一半去仁,将两药放人再将另一半对合捆住,放火上烧之冒过青烟为度研末,分2次服,黄酒送下,每日2次。本方消瘀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4、陈皮60克,甘草8克。制用法:用砂锅水煎,日1剂,分早晚服。疗效:用于急性乳腺炎,1剂即愈。 4、龟板数块,黑枣肉适量。将龟板炙黄研末,黑枣肉捣烂,两者混合为丸,每日10克,白开水送服。 本方滋阴益胃,适用于乳腺癌。 5、胡芦巴120克,盐、黄酒适量。将胡芦巴置于盐水中,炒干研末,每日10克,每日1次,黄酒送服。 本方散寒止痛,适用于乳腺癌。<乳腺癌治疗> 6、半枝莲、六耳棱、野菊花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为广西南宁反修医院方,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房纤维瘤。

7、土贝母、核桃隔、金银花、连翘各15克。每日1剂,酒水煎服。本方源于《姚希周济世经验方》,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腺癌已溃。 8、鲜小檗根30克,猪瘦肉适量。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福建中草药》,功能泻火解毒,适用于乳房肿瘤。 9、蛇蜕、蜂房、全虫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5.5克开水送下,1个月为1疗程。 本方源于《肿瘤的防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0、瓜蒌1个,当归、甘草各15克,乳香3克,没药8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源于《中医肿瘤学》,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乳腺癌。 11、蜈蚣、全蝎各10克,穿山甲12克,海马10克。上药焙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1克,黄酒送下。 本方源于《肿瘤的辨证论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2、王不留行、八月札各30克,山甲片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3、王不留行、天花粉、银花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中医肿瘤的防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癌初起未溃者。 14、五倍子、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共为末,每次3克,每日2次。本方源于《验方新编》,功能活血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15、五倍子、乳香。没药各60克,鸦胆子(去壳)20克。上药共捣烂,米醋1250克,慢火熬成膏,摊于布上外敷,每2日换药1次。本方源于《肿瘤临证备要》,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6、六棱菊、野菊花、半枝莲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实用肿瘤学》,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7、白花蛇舌草、仙茅各1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新医药资料》,功能解毒助阳,适用于乳腺癌。 18、扛板归、土牛膝、白花蛇舌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肿瘤示略》,功能解毒活血,适用于乳腺癌。 19、狼毒、红枣各500克。将二者共煮,去狼毒。吃红枣,每次5枚,每日2--3次。

研究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研究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6T16:43:07.8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宋振玉 [导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阑尾切除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266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所有患者均实施多西他赛治疗,分析患者的耐药性、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等。结果:①耐药性:80例患者中,原发耐药率为40%,继发耐药率为80%;②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达到65.0%,临床获益率为87.5%;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③毒副反应:主要以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III级白细胞计数为主;④生存情况:原发耐药患者的PFS为(2.74±0.45)月,继发耐药患者显示为(5.72±1.32)月,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经多西他赛解救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获益以及客观缓解效果,而原发耐药性患者对多西他赛治疗的反应差。 关键词:多西他赛;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临床效果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是转移性乳腺癌主要的主要药物,但较多的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与多西紫杉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耐药性,但也有报道证实[1]使用多西他赛可以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鉴于此,本次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时间段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80例实施多西他赛治疗,分析该药的安全性,现将全部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间)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资料不全者、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性疾病患者以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皆不在入选之列;全部的患者经病理检查均为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病症;年龄在32-73岁间,年龄均值(51.52±7.41)岁,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比例显示为61.2%。 1.2 纳入标准 原发耐药:①所有患者均为紫杉醇治疗无效的乳腺癌病患;②曾给予紫杉醇进行放射性治疗者;③所有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要低于12个月。 继发耐药:①所有患者经紫杉醇解救治疗已经达到PR或CR阶段,且于治疗中发生疾病变化的乳腺癌者;②曾有紫杉醇辅助化疗的历史;③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超过12个月者。 1.3 治疗方法 紫衫治疗:该方法主要根据综合癌症网络(NCCN)规定的使用标准,三周疗剂量:剂量设定为:对患者实施紫杉醇175mg/m2的剂量采取静脉滴注治疗,1天1次,将21天为一周期;周疗剂量:使用紫杉醇80mg/m2以静脉滴注方式治疗,每周治疗1次。 多西他赛治疗:采取静脉滴注60-100mg/m2的多西他赛治疗,1天1次,1个周期是21d,有效者应连续该药治疗到病症有转化或不良反应超出患者忍受范围内可停止。 1.3 观察内容 ①对患者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参考实体瘤治疗的诊断标准,分为全部改善(CR)、部分改善(PR)、情况稳定(SD)以及好转(PD);客观缓解率=(CR例数+PR例数)/总数×100%,临床获益率=(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临床疗效均持续超过24周,并详细统计患者的耐药情况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情况(PFS)。②毒副作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诊断的规定,观察患者出现的血液毒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表、t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耐药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80例患者中,原发耐药率达到40%(32/80);继发耐药率为80%(48/60)。 2.2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经分析,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65.0%(52/80),临床获益比例为87.5%(70/80);原发耐药、继发耐药缓解的例数为54例、56例,对应的比例为67.5%、70.0%;临床获益比率达到82.5%(66/80)、80.0%(64/80);不同的耐药间并未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不具有可比性。 2.3 患者血液毒副反应分析 80例患者中的血液学毒副反应主要以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III级白细胞计数减少最为突出,分别总数的77.5%、47.5%,详见表1 表1 患者紫杉醇耐药的血液学毒副作用情况 2.4 患者的生存情况 经分析患者的PFS达到(4.32±1.06)月、原发耐药患者的PFS为(2.74±0.45)月,继发耐药患者为(5.72±1.32)月,原发耐药患者

解释乳腺癌治疗方法中的优势和弊端

解释乳腺癌治疗方法中的优势和弊端 技术参考: 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美国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中国虽然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其发病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尤其是中国大城市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明显增加。西方妇女乳腺癌多发生在绝经后,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的第一高峰在40-45岁,比西方国家提早了10-15年,25岁以下少见,男女比例为1:99。 虽然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很多高危因素已经确定,包括:有乳腺癌家族史,特别是母亲或姐妹曾患乳腺癌;月经初潮过早;绝经过迟;高龄初产;长期激素替代治疗;胸部放射性接触史;乳腺良性增生史;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肥胖,尤其是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乳腺癌易感蛋白1(BRCA1)及乳腺癌易感蛋白2(BRCA2)基因突变等。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有:1乳房肿块:一般多为单发,质地较硬,增大较快,可活动,如侵及胸肌或胸壁则活动性差或固定。1皮肤桔皮样改变和乳头内陷,为癌侵及皮肤和乳头的表现。乳腺肿块常为患者就诊的首发症状,为了早期发现,应强调定期做自我检查。3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或浆液性,此时可做图片细胞学检查。4区域淋巴结转移:常见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融合或固定。5血行转移:多见于肺、肝、骨和脑等转移,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6炎性乳腺癌:表现为乳房皮肤呈炎症样改变,由局部可扩大到全乳房,皮肤颜色有浅红色到深红色,同时伴有皮肤水肿、增厚、表面温度升高。 乳腺癌的诊断检查方法:1乳腺X线照相检查:可见密度增高、边缘不规则的肿块阴影,占85%,有时中心可见钙化,颗粒甚小,密度不一致,呈点状、小分支状或泥沙样,钙化点超过10个则恶性很大。2乳腺B超检查:可见形状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准确率为80%-85%,可做初步诊断。3乳头分泌物细胞学检查。4肿块穿刺检查:常用细胞针针吸做细胞学涂片检查;也可在B超引导下,行肿物穿刺活检,做细胞学涂片或组织学检查;对较小肿物可做三维立体定位穿刺活检。5切除或切取活检:当疑为乳腺癌时,宜先作肿物整块切除,并作冷冻切片,立等结果,病理确诊后接着做扩大手术。6激素受体检查:通常检查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以便指导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同时应进行Cerb_2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显示内分泌治疗有效,预后好;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无效,预后差。7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红外线通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乳房血管影显示清晰,乳腺癌常有局部血管增加,附近血管变粗,这些有助于乳腺癌诊断。8热图像检查:但这种检查对肿瘤较小者,检出率较低,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9钼靶X线或干板照相:根据乳腺肿块密度与周围组织对比有毛刺或钙化等以帮助诊断。乳腺钼靶X线摄片可显示5mm 的微小肿物,检出乳腺癌比临床诊断早2.5-3.5年。10乳腺导管造影:当有病理性溢液的病人,可做导管造影,以观察导管有无中断、扩张、受压移位和占位性病变。11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检查:包括HER2/neu过度表达和P53抑癌基因丧失。12肿瘤标志物检查:CA15-3和CEA增高与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13PCR法癌基因诊断检查:K19和MUC1等检查与乳腺癌相关,此法可检测出存在体内的微小转移灶,但也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 乳腺癌的治疗重点已从以往的单纯性手术治疗向含系统性治疗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发展,根据肿瘤分期,生物学特征和患者情况,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治疗。 (一)原位癌

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分析

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23T14:40:11.7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震[导读]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且美容效果满意。 张震(内蒙古扎兰屯市大河湾医院 162650)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单纯肿瘤扩大切除术27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9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肿瘤扩大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5例。术后按CMF(CerbB-2阳性则用CAF)方案进行化疗并加放疗,对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结果随访6-48个月,全部患者无皮下积液及上肢水肿,均无瘤生存(无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 。经疗效判定,优良51例,优良率达86. 4%。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且美容效果满意。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深入和诊疗手段的提高,早期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多,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模式也在改变。笔者采用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保乳手术)对5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乳房发育良好,年龄33-58岁。其中左侧31例、右侧28例,所有患者都位于边缘区,外上象限32例,外下象限8例,内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8例。术前肿瘤直径均≤3cm,对于肿瘤较大并且保乳意愿强烈的患者,术前行辅助化疗。 1.2 手术方法病变位于上象限者采用弧形切口,下象限者采用放射状切口,同时加腋窝处顺皮纹方向切口。如术前已有明确病理诊断者,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先行腋窝解剖,然后再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其中行单纯肿瘤扩大切除术27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9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肿瘤扩大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5例。肉眼切缘距肿瘤2cm以上,四周及基底切缘送冰冻病理至无癌组织残留为止。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为核素法或联合法,腋窝清扫范围包括胸大小肌间隙及berg分级I、Ⅱ级水平腋窝淋巴结,即背阔肌前缘至胸小肌内侧缘范围内的全部淋巴结。 1.3 辅助治疗术后12例先放疗后化疗,9例化疗3周期后放疗,放疗结束后再化疗3周期(夹心式),38例6周期化疗结束后再放疗。化疗方案:CMF46例、CAF13例(CerbB-2阳性),共6周期。辅助放疗采取全乳腺切线野X线照射50Gy,共5周; 后缩野对瘤床以电子线追加照射10-16Gy,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酌情考虑加照患侧腋窝引流区、锁骨上、下区及内乳区。对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未绝经的患者予三苯氧胺或法乐通,绝经后患者予芳香化酶抑制剂。 1.4 疗效评价按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早期乳腺癌规范化保乳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采用的美容评定标准[1]进行判定。优: 双乳对称,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2cm,外形与对侧无明显差异,外观正常。良: 双乳对称,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3cm,外形基本正常或略小于对侧。差: 双乳明显不对称,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3cm,外形较对侧明显缩小。 2 结果 随访6-48个月,全部患者无皮下积液及上肢水肿,均无瘤生存(无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经疗效判定,优良51例,优良率达86.4%。 3 讨论 近年来,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我国逐渐推广。一般认为,保乳手术适应证有[2]: ①年龄较轻,自愿接受保乳手术; ②肿块为单发,距乳头≥3cm,保证手术后乳头存在,不影响外观。同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远处转移; ③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④肿瘤直径≤3cm。若乳房较大,肿瘤可>3cm,甚至5cm。此类患者术前要辅助化疗,使肿块缩小; ⑤具备放化疗的设备和技术。对病理类型及腋窝淋巴结状况无特殊限制,但对肿瘤含广泛导管内成分(EIC)的患者则应慎重[3],也有人认为EIC应为保乳手术的禁忌。本组患者均符合上述要求。关于肿块的切除范围,笔者的体会是: 乳房发育良好,切除范围稍大只要乳房外形变化不大,还是切除肿块周围2cm的正常乳腺组织较为安全,特别是对初期开展保乳手术的医生。无论切除范围如何,必须快速冰冻病理报告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切口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既要充分暴露方便手术又要兼顾美容效果。对于外上象限的肿块,在局部切除后向外上沿腋窝前壁延长切口即可很方便的作腋清扫,对内侧肿块可另选切口,笔者多选择沿乳房外侧轮廓线向上延至腋窝前壁,腋窝暴露十分清楚,术后美容效果理想。皮瓣积液是常见并发症,其原因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微血管及淋巴管的再度开放,术后脂肪液化、引流不畅、加压包扎不均匀导致淋巴液积聚有关[4],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保乳术后的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本组患者行单纯肿瘤扩大切除术27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9例,肿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肿瘤扩大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5例。术后按CMF(CerbB-2阳性则用CAF)方案进行化疗并加放疗,对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结果表明,本组患者治疗后均无瘤生存(无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经疗效判定,优良51例,优良率达86.4%。 综上所述,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且美容效果满意。参考文献 [1] 张保宁,邵志敏,乔新民,等.中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5,27 (11) : 680-684. [2] 赵恒兰,俞仁龙.早期乳腺癌14例保乳综合治疗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 9) : 2213-2214. [3] 张斌.就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若干认识.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4) : 197-198. [4] 覃军,梁品琪.乳腺癌486例手术后并发症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 : 2407-2408.

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10-10T14:44:34.0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作者:丁洁[导读] 现本文主要是以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代表,进一步分析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泰州 225500)【摘要】目的: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30例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在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当中,临床获益率以及客观缓解率分别为;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 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进行解救和治疗是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获益以及客观缓解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关键词】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21-02 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来说,临床中主要采用紫杉醇以及多西他赛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临床相关资料指出二者之间存在耐药性,但也有很多实践报道指出,对于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解救治疗,依然具有一定的疗效,该方法得到患者信赖,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1]。现本文主要是以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代表,进一步分析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30例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临床资料。年龄最大的为61岁,最小的为40岁,平均年龄为53.2岁;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把相关资料(性别、年龄、体质、病情)对比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有意义。 1.2 诊断标准原发耐药标准:(1)采用紫杉醇治疗但是生存期小于12个月的乳腺癌患者。(2)采用紫杉醇进行解救治疗抑制没有效果乳腺癌患者。 继发耐药标准:(1)采用紫杉醇进行解救治疗已大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乳腺癌患者。(2)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疾病出现进展的患者。(3)曾经使用紫杉醇对化疗进行辅助,无病生存期等于或者大于12个月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2]。 1.3 方法 给予30例患者均使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主要使用60~100mg/m2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一个治疗周期为21天。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来说,继续使用药物抑制到疾病有进展或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无法耐受为止。 1.4 效果评价最终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把效果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四个级别。其中,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此外,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划分为记录疾病进展时间 ( TTP)、治疗失败时间(TTF)以及进展生存期 (PFS)三种[3]。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获取的数据均使用SPSS 2 2.2软件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如果P<0.05,则可以得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过程为:首先把数据输入到该软件内,并采用%、n、 x-±s来分别表示百分数、例数以及计量。 2.结果 2.1 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完全缓解为3例,部分缓解为4例,稳定为2例,进展为1例,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30%。 2.2 根据耐药规定的具体标准,将30例紫杉醇耐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是原发耐药组以及继发耐药组。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关于乳腺癌治疗治疗辅助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但相关数据调查发现,依然有百分之三十的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导致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化疗是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最显著的药物是紫杉类以及蒽环类两种。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均属于前者[4]。这种药物被广泛运用在乳腺癌治疗当中。紫杉醇与多西他均是效果较为显著的抗肿瘤药物,前者主要来自于太平洋红豆杉,后者主要来自于欧洲的红豆针叶。两种药物的药物机制以及化学结构及其相似,都是对微管装配进行稳定,对解聚进行抑制,把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虽然它们在肿瘤细胞株类型相似,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和紫杉醇不同的是,多西他赛以独特的微管聚合方式与微管结合位点的结合更加紧密,延长在靶细胞内停留的时间且具有更高的浓聚程度,对于胸腺嘧啶磷酸化具备更加显著的上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体内以及体外的抗肿瘤的活性,对Bcl-2蛋白磷酸化进行诱导,达到促使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的治疗目的。腹泻等消化系统毒性、外周神经病变、脱发等均是两种药物的毒素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5]。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完全缓解为3例,部分缓解为4例,稳定为2例,进展为1例,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30%;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说明:多西他赛在紫杉醇耐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临床收益率以及客观缓解率。同时,继发耐药者的治疗疗效要比原发耐药强。对于该方法值得大力去推广以及应用。【参考文献】

肿瘤精准医疗探索

我国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精准医疗的概念来源于个体化医疗,Mirnezami等认为,精准医疗是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从而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国较早提出如何构建精准医疗体系的夏锋和韦邦福认为,精准医疗模式以患者最大获益和社会医疗投入的高效配置为宗旨,结合现代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临床诊断学、治疗学、分子医学、医学信息学技术、卫生经济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使传统的医疗模式走向整合化,为每个人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计划,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2015年,国部分专家对精准医疗的定义达成共识:“精准医疗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畴[3]”。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精准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力图从疾病的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层面,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进而针对患者个体特征制定并实施医疗

决策和处理方法,以期实现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我国之所以也要发展精准医疗,从广义上来说,这个政策最终会减少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资金也能够被“精准”使用。而且,精准医疗所涉及的医疗技术均居当前最先进水平,我国应当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潮流。从狭义上来说,精准医疗从个人层面实现个体化医疗,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 一、在肿瘤方面的发展方向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最新统计,全球每年肿瘤新发病例1 400万,死亡820万,全球患肿瘤病例超过2 500万[4]。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337.2万,因癌症死亡约221.3万。全国每分钟就有6.4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9 216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5]。当前严峻的现状,促使医疗专家尽快突破传统模式,寻找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因此,精准医疗的理念提出后,肿瘤科学就成为精准医疗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精准肿瘤医疗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在精准肿瘤医疗模式中,对肿瘤的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保证。与以往通过特殊染色、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等方式对肿瘤进行分类、分型和分期不同的是,精准医疗时代下是利用各种基因测序方法对肿瘤进行诊断。在对肿瘤进行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技术对肿瘤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

乳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乳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 乳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 2019 年预计将有230480 例女性罹患乳腺癌,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 30%,排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统计显示乳腺癌同样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乳腺癌发病的年龄分布在东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在高发区如北欧、北美等国家,乳腺癌从 20 岁左右开始出现,在绝经期即 45-50 岁之前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大约年龄每增长 10-20 岁发病率上升 1 倍,绝经期后上升相对缓慢,75-85 岁达到最高。 而在亚洲等低发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绝经后会略下降,一般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在 45-55 岁之间,亚洲人移居西方国家后仍保持这种年龄分布特征。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1. 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长期刺激:雌激素的活性对乳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月经过早来潮(小于 12 岁)或绝经晚(迟于 55 岁),未生育,晚育(第一胎在 35 岁以后)或生育后不哺乳,乳癌的发生率较高。 2. 病毒: 致癌性 RNA 病毒可能与乳腺癌相关。 1 / 5

3. 乳腺非典型增生: 有乳腺导管和小叶非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4. 遗传和家族史: 乳癌在家族中的多发性也在统计中获得证实。 具有乳腺癌家族史(一级直系亲属患乳腺癌)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 2-3 倍。 5. 营养因素: 高脂物质摄入过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6. 放射线: 接受高水平电离辐射,尤其是因其他疾病使胸部接受过多放射线照射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乳腺癌的四大临床症状表现; 1. 乳房肿块: 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 2. 乳头改变: 乳头溢液多为良性改变,但对 50 岁以上,有单侧乳头溢液者应警惕发生乳癌的可能性;乳头凹陷;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为乳腺佩吉特病(Paget 病)的临床表现。 3. 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 肿瘤侵犯皮肤的 Cooper 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体会与展望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体会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1-08-29T15:37:32.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李亚洲[导读]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施行保留乳房的根治术治疗及美体效果。 李亚洲(锦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锦州121001)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60-0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施行保留乳房的根治术治疗及美体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早期乳腺癌施行保乳术式治疗的病例资料;对43例(6例失访)患者的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和美体外形进行评估。结果 49例均为I、II期乳腺癌,38例行肿块局部扩大切除术,11例行区段切除术,其中即时行胶原蛋白海绵局部塑形美体7例。术后辅以局部放疗等综合治疗,随访43例无1例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美体效果评价良好。结论早期乳腺癌病人行保乳根治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手术切除范围离距肿瘤2-3cm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和美体效果。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塑形美体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7-10%,已升至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1]。 2005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4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了保乳手术,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49例,年龄35~54岁,平均4 2.5岁。病变位于右侧26例,左侧23例;外上象限28例,外下象限5例,内上象限12例,内下象限4例。钼靶乳腺X线照相和彩超提示肿物单发,直径≤3cm;距乳头的距离>3cm;边界清晰;体检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术中经冰冻病理诊断证实;分期为I、Ⅱ期;患者有保留乳房的愿望;具备放疗等综合治疗条件。 1.2 方法 1.2.1 保乳手术肿物位于乳头上部,切口取平行乳晕的弧形切口;肿物位于乳头下方取放射状切口,手术肉眼切缘离距肿物边缘均在2-3cm,术中多点冰冻病理证实切缘阴性,不再扩大切除范围,同时另取切口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7例外形较差者即行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塑形美体,余均充分游离皮肤,皮下组织,分层缝合修复乳房,确保美体塑形良好效果。 1.2.2 综合辅助治疗术后转肿瘤科对乳腺区行根治性放疗,放疗采用内切和外切野,放疗剂量:全乳照射50Gy,瘤床追加10Gy,有淋巴结转移加照锁骨上下区,位于内乳区的加内乳区;合理的个体化化疗大多数用CMF方案6个疗程,个别有淋巴结转移用TEC方案化疗6个疗程;内分泌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均口服三苯氧胺20mg/d5年。 2 结果 2.1术后效果39例病人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5例有切口下积液经引流换药2周内愈合,5例腋下积液经引流换药2-3周内愈合;另6例轻度患侧上肢水肿及活动受限,经功能锻炼2-3个月逐渐恢复,全部乳房外观良好。 2.2 随访结果43例患者术后有随诊资料(6例失访),随访达36个月者10例,24个月者17例,12个月者14例,随访不足12个月者2例,经彩超检查及体检证实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对术后乳房外观表示满意,生活质量较非保乳手术的病人为优。 3 讨论 3.1早期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的指征保乳术式主要适应于早期乳腺癌。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和形体美。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保乳治疗的适宜人群:(1)一般适合临床Ⅰ、Ⅱ期中肿瘤最大直径小于3cm和临床无明显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3cm和Ⅲ期患者经术前化疗降期后也可以慎重考虑;(2)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保持外观效果。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有:(1)既往接受过患侧乳腺或胸壁放疗;(2)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注意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3)妊娠、哺乳期患者(哺乳期患者在终止哺乳后可考虑);(4)分布在两个以上象限的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5)肿瘤经局部广泛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证病理切缘阴性[2]。保乳治疗的相对禁忌证有:(1)肿瘤位于乳房中央区,即乳晕及乳晕旁2cm环形范围内,包括乳头Paget’s病; (2)直径>3cm;(3)乳腺钼靶摄片显示弥散的恶性或可疑恶性的微小钙化灶。BCT是以手术为主体放疗为基础。辅以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达到肿瘤局部复发的有效控制;保留的乳房应具有美容和功能上的价值[3]。 3.2 保乳手术的方法与综合治疗保乳治疗的基本模式为①部分乳房切除+②腋窝淋巴结清扫+③术后放疗+辅助化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术后放疗时间应在6周内,否则局部复发率高度增加,且单纯保乳局部复发率25~39%,加用放疗后复发率降至5~15%[4]。 4 结论 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了当代乳腺癌治疗的观念,早期乳腺癌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保乳根治术,既能治愈疾病且能保持生活质量和维持女性形体美。保乳根治术是早期乳腺癌病人的最佳选择,术后生活质量与形体美远远高于传统根治术者。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4-444. [2]易石坚.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4):291-293. [3]Resch A, Potter R, Van Limbergen E, et al. Long-term results (10 years) of intensive breast coserving therapy including a high-dose and large-volume interstitial Brach therapy boost(LDR/HDR) for T1/T2 breast cancer. Radiatherapy and Oncology, 2002, 63(1): 47-58 [4]RECHTATHERETURNOFPOSTMASTECTOMYR ADIOTHERAPY.JLINICAL,1995,13(12):2861.

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

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 杭渤1,2,束永前3,刘平3,魏光伟4,金健1,郝文山5,王培俊2,李斌1,2,毛建华1 摘要精准医疗是指与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学特征相匹配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策略。肿瘤为一复杂和多样性疾病,在分子遗传上具有很大异质性,即使相同病理类型的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反应迥异,因此肿瘤学科成为精准医疗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组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精准医疗的可行性。本文介绍精准和个体化医疗的概念、基础和意义,简述近年来在此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实施精准医疗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归纳,首次将其分为间接方法(生物标志物检测及诊断)和直接方法(病人源性细胞和组织在抗癌药物直接筛选的应用),最后扼要阐述精准医疗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分子组学生物标志物检测病人源性细胞和组织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Concept, technology and perspectives HANG Bo1,2, SHU Yongqian3, LIU Ping3, WEI Guangwei4, JIN Jian1, HAO Wenshan5, WANG Peijun2, LI Bin1,2, MAO Jianhua1 Abstract Precision medicine is defined as an approach to person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mics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Human cancer is a complex and intrinsically heterogeneous disease in which patients may exhibit similar symptoms, and appear to have the same pathological disease, for entirely different genetic reasons. Such heterogeneity results in dramatic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 cancer drugs. Therefore, oncology is one of the best fields for the practice of precision medicine. The availability of omics- based big data, alo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paves a way for precision medicin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found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recision medicine, and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n, various current available biotechniques in precision medicine are evaluated and classified into indirect (biomarker-based detection and prediction) and direct (patient-derived cells and tissues for direct anti-cancer drug screening) categories. Finally, perspectives of precision medicine as well as its facing challenge ar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 personalized medicine omics biomarker detection patient-derived cells and tissue 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迈向精准医疗:构建生物医学研究知识网络和新的疾病分类体系”报告中,对“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的概念和措施做了系统的论述[1]。报告探讨了一种新的疾病命名的可能性和方法,该方法基于导致疾病的潜在的分子诱因和其他因素,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病人症状和体征。报告建议通过评估患者标本中的组学(omics)信息,建立新的数据网络,以促进生物医学研究及其与临床研究相整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月20日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将“精准医疗计划”作为美国新的国家研究项目发布,致力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让每个人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医疗,从而“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此举措很快得到了美国政府研究机构和医学界的热烈响应[2, 3],当然也包括来自医学界和社会的争议。 1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医疗1.1 定义 什么是精准医疗(又称精确医学),其与通常所讲的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又是什么关系?精准医疗就是与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学特征,如基因组信息,相匹配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策略。个体化医疗利用诊断性工具去检测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遗传性标志物,然后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情况,协助决定哪一种预防或治疗干预措施最适用于特定的患者。通俗地讲,个体化医疗就是考虑患者本身的个体差异,药物治疗因人而异,为理想化的治疗。而精准医疗着眼于一组病患或人群(图1),相对于个性化医疗针对个体病患的情况更为宽泛,更可行。两者有共同的内涵。也有医疗和研究机构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如杜克大学的“精准和个体化医疗中心”。 图1精准医疗的核心Fig. 1 Heart of precision medicin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