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 格式:pptx
- 大小:11.06 MB
- 文档页数:10
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1.引言彝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
在古代彝族社会中,性别角色分工明确,崇尚男尊女卑的家族制度。
本文将探讨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
2.高贵的外貌与丰盈的发育古代彝族对女人的外貌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
首先,女人必须具备高贵的外貌特征,脸型应为瓜子脸或椭圆脸,五官端正,眉目清秀。
其次,女人应当具备丰盈的发育,尤其是胸部和臀部的发育要良好。
这是彝族男人眼中女人魅力的象征。
3.纯洁的心灵与美好的品德在古代彝族社会中,女人应该保持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品德。
她们应该忠诚、勤劳、正直,对家庭和社会充满责任感。
同时,女人应该以贞操为荣,忠于丈夫,并遵守彝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4.贤惠与勤劳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中,贤惠和勤劳是非常重要的。
女人需要具备厨艺、织布、裁衣等家务技能。
她们应该能够独立地从事家务劳动,并为家人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
女人的勤劳和贤惠也是彝族男人认可和尊重的表现。
5.孝顺与尊重长辈古代彝族文化中非常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
女人应当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丈夫,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策。
她们应该以家庭为重,尽力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
6.精通彝族传统文化作为彝族女人,熟悉和精通彝族传统文化也是必备技能之一。
女人需要了解彝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她们应该能够在社区活动和重要场合中展示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7.总结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主要包括外貌、心灵、品德、家务能力、孝顺和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
这些要求展示了古代彝族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理想化塑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现代彝族对女性的要求已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女性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这些传统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彝族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以及彝族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塑造。
彝族简介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
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浅析彝族语言文化彝族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滇池和洱海地区是彝族最早的聚集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去探寻一下这个古老而勤奋的民族。
一、彝族的族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彝族人口有七百余万,云贵川等中国南方省市是彝族的汉族要聚集地,其中,最大的聚集地在四川的凉山。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
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
“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
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
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彝族的语言彝语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
彝语包括口语和文字,乍听上去不易辨识,恰如这个民族的起源。
彝文由300余个字母组成,包括大概8000到10000个词汇。
和汉语文字不同,彝文的字母只负责发音,不包含具体语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
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
中国彝族名人中国彝族名人一、彝族将士1、龙云——(1884~1962年)男、彝族、纳吉伍沙,四川金阳县人。
从小习武,十几岁时到云南昭通去投靠其舅舅。
后成为蒋介石政府云南主席。
统治云南长达18年之久,陆军上将。
2、卢汉——(1895—1974.05.13),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军陆军二级上将。
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3、张冲——(1901—1980),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现划归弥勒县)人。
1901年1月25日,张冲生于云南省泸西县,曾任滇军旅长、师长。
张冲任国民党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
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被提升为军长。
1942年任云南部队第二路军指挥官。
云南解放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
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0年10月30日,张冲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4、李文学——(1826-1874),又名李正学,彝族,弥渡县瓦卢村人,清末云南哀牢山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
咸丰六年四月,李文学聚彝汉农民5000余人,在弥渡县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起义,提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李文学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
在哀牢山区先后建立8个都督府。
1874年3月28日,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
5、李学东——彝族,四川马边人,哀牢山起义将士,(资料不详)6、小叶丹——(1894-1942)男、彝族,彝名果基约达,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
解放前四川、彝族果基家的头人.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传为一时佳话.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是彝族人民对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民族,彝族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面我将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彝族的饮食习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和土豆,他们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在调味上使用鲜辣椒和酸汤。
在餐桌上,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喜欢用青稞酿造出的酒来款待客人。
因此,与彝族人一起用餐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要随意挑食或者拒绝他们的款待。
其次,彝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我们尊重和注意的。
彝族人信奉自然崇拜和巫教,他们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认为万物有灵。
在彝族人家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供奉的神像和图腾,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与彝族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随意乱碰或者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此外,彝族的节日习俗也是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的。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射虎节”、“盖革节”等,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传承文化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跳火把舞、射箭比赛、赛牛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维系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彝族的节日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不要干扰或者污蔑他们的庆祝活动。
总之,与彝族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不要随意干涉或者伤害他们的传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
彝族民族习俗一、人口情况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口为222.6755万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
二、礼仪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
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
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三、日常生活习俗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
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
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
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
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
彝族婚嫁习俗一、彝族结婚风俗习惯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喜气洋洋,亲朋满座。
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
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声不停,唢呐声不断。
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
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
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
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
这时候,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
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
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
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
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
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
当人们进行上述活动的时候,新娘一般在楼上梳妆打扮,作出嫁前的准备。
动身之前女方的舅辈带着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别,新娘则由哥哥或弟弟从楼上背到堂屋门外与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后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亲。
送亲的队伍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其余的姑娘的同伴或较亲的小辈,他们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滇东北的彝族青年男女结婚,要唱《酒礼歌》、《婚礼歌》和《出嫁歌》,共有22个调,往往要唱一个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现在一般只唱一个晚上。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在彝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生老病死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色彩,尤其是丧葬风俗,更是彝族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咱们就聊聊彝族人的丧葬风俗,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说说那些让人动容的传统和讲究。
彝族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敬畏之情,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得有个好的归宿。
所以,丧葬这事儿,彝族人是格外上心的。
先说说火葬吧,这是彝族最传统的丧葬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小凉山这些地方,火葬的习俗被保留得最完整。
人一走,家里人先得忙着准备,用白酒给逝者净身,再穿戴整齐,穿戴的都是彝族特色的服饰,黑白蓝相间,庄严肃穆。
遗体被侧身放在灵床上,盖上披毡,安放在堂屋上方,等着亲友们来吊唁。
这时候,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帮忙。
在彝族,一家有事全村帮,这是老规矩了。
吊唁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亲友们带着鞭炮、白酒、牲畜,一路哭着来,一进屋,先是大哭一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这时候,主人会捧上酒来,敬给吊唁的亲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吊唁过后,就是火葬了。
选个好日子,大伙儿一块儿把遗体抬到选好的地方,堆起木柴,点上火。
火光冲天,象征着逝者的灵魂升天,去往另一个世界。
火葬这天,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有的帮忙抬遗体,有的帮忙烧火,还有的在一旁默默祈祷。
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那画面既庄重又温馨。
火葬之后,还有招魂和送魂的仪式。
招魂就是请毕摩(彝族的祭司)扎个灵牌,念招魂经,把逝者的灵魂招回家里,免得在外头成了孤魂野鬼。
送魂则是在招魂之后的几年里,再由毕摩做法事,把灵牌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
除了火葬,彝族还有土葬、树葬、陶器葬等多种丧葬方式。
不过,不管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彝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
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也让生者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