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0
每天学中医——泄泻每天学中医——泄泻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泄泻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肠鸣、食减等。
急性暴泻,起病急骤,病程短。
大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有毒食物,或冒雨、腹部受凉的病史。
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每因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或进食过多,或起居失宜等有关。
泄泻治疗的辨证分析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脾肾虚弱等。
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胜。
肝与肾亦与泄泻有关,但均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
临床辨证首应区别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本病治疗应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实证当祛湿为主,虚证则着重补虚扶正。
泄泻治疗的辨证论治寒湿型【证见】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风寒表证。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藿香12克,紫苏叶10克,白芷9克,厚朴10克,大腹皮9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湿邪偏重者,可加苍术12克、薏苡仁20克、泽泻12克。
2.中成药(1)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2)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水泻速效茶(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粳米、绿茶、干姜、食盐各14克,用开水250毫升冲煽,待温后取上清液服。
每日3次。
湿热型【证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藿香12克,车前子15克,木香6克(后下),火炭母20克,甘草6克。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法治疗泄泻叶某,女,45岁。
7月23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
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
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
6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7月30日。
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
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
上方加延胡索20g。
6剂,水煎服。
三诊:8月6日。
病人目前精神好,气短及乏力现象均减轻,胸脘部疼痛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稀便,不伴白色黏液,病情大为减轻。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去罂粟壳。
6剂,水煎服。
四诊:8月13日。
病人因食生冷(食生黄瓜及卤牛肉后)引起腹泻,日行七八次之多,伴胸腹部疼痛,乏力纳差,口干口苦。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数。
以上方加葛根30g,黄连15g,延胡索20g。
3剂,水煎服。
五诊:8月20日。
病人服上方3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每日2~3次,腹痛减轻,口干口苦亦减轻,仍食欲不振。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上方加砂仁10g。
6剂,水煎服。
六诊:8月27日。
病人日前精神尚好,气短乏力现象及腹痛已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软便,食欲基本正常。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泄泻(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量增多,便水样质稀薄,呈灰白色或黄绿色,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泄泻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肠炎、食物中毒、痢疾等,严重的泄泻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对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中医认为,泄泻性疾病一般属脾胃疾患范畴,其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泄泻病呢?在中医中,脾胃为思维的中心,是人工运化水谷精微的器官。
如果脾胃功能不足或受到扰动,易导致泄泻等相关病症。
温中健脾法是治疗泄泻常用的中医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温中健脾的治疗原则温中健脾法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治疗泄泻病的方法之一,其治疗原则是通过温化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加强肠道动力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食物的吸收,同时排出体内湿气。
温中健脾药方根据不同体质及病情,加减组方,属于个体化治疗方法。
二、常用温中健脾中药1、砂仁砂仁性味辛温,有温中行气、化食止泻的功效,常与半夏、草果、木香等药搭配使用,以治疗泻痢等肠胃病症。
研究表明,砂仁有抗氧化、抗炎、抗菌、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作用。
砂仁还可以开胃,健脾,提高消化功能。
2、苍术苍术性味辛温、苦,有健脾开胃、化湿行气、止泻等功效。
苍术还有抗癌功效,其所含有的挥发油、单萜和多酚类化合物经过体内代谢后具有对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3、白术白术所含的精油、淀粉、多糖等成分,有健脾益胃、化湿利水、止泻的功效,也可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肠功能不良、营养不良、腹泻等病症。
白术还有其他保健作用,如滋润肌肤,保护肝脏等。
4、山药山药是一种食用健康的养生食品,具有健脾益肺、补肾健身等功效。
山药所含的黏液蛋白、蛋白酶和脂肪酶等成分有助于改善肠胃吸收能力,其所含的黏蛋白具有抗过敏、抗炎、抗癌等作用。
5、陈皮陈皮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陈皮还具有健胃开胃、利水消肿、通络止血等作用。
陈皮常常用于餐后泻痢、伤食积滞等病症。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引言泄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频繁的排便、大便稀水、腹痛、腹胀等症状。
针对这一病症,医学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诊疗方案。
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深入研究,目前的泄泻病诊疗方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泄泻病诊疗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泄泻病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1.缺乏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的泄泻病诊疗方案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针对个体患者的定制化治疗方案。
2.单一治疗手段:目前的泄泻病诊疗方案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忽略了其他潜在的治疗手段,如饮食调整、心理干预等。
3.缺乏长期疗效评估:目前的泄泻病诊疗方案注重急性期的治疗,对于长期疗效的评估较为缺乏,很少进行长期随访和观察。
4.缺乏综合性治疗团队:目前的泄泻病诊疗方案多由单个医生或科室负责,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团队,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
泄泻病诊疗方案的优化建议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泄泻患者的个体差异,应该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止泻药物等进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剂量。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食物耐受情况,制定出适宜的饮食方案。
应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脂食物和高纤维食物。
•心理干预:针对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组合治疗手段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考虑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手段:•益生菌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
可以考虑给予患者益生菌的口服补充。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在泄泻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饮食调整:除了作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外,饮食调整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手段。
可以采用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来改善泄泻症状。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洪某,男,55岁,初诊:诉患泄泻,半年不愈,每日泻5~6次,以晨起6~8点为甚,伴食少,倦乏,有胃痛史,舌苔白滑腻,脉细滑。
辨证:脾虚湿盛,命门火衰。
治法:健脾运湿,温肾固涩。
主方: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
党参,炒白术,茯苓,藿香,葛根,广木香,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炒肉豆蔻,甘草。
10剂,水煎服。
二诊:诉泄泻稍缓,但仍以晨起6~8点为甚,泄泻次数显减,舌苔薄白滑,脉细滑。
拟原方再进10剂。
三诊:诉泄泻大减,晨起6~8点泄泻亦不明显,舌苔薄白,脉细。
拟原方做丸料1剂。
西洋参片,茯苓,炒白术,藿香,葛根,广木香,甘草,炒补骨脂,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怀山药,砂仁。
合碾细末,蜜丸如黄豆大,早、晚各服30粒。
分析:《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张景岳又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本案泄泻属脾胃虚弱,无力化湿,又兼肾阳虚弱,失于温煦,故其泄泻,五更为甚。
取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一健脾化湿,二温肾固涩,使脾胃健运,肾阳充足,泄泻自止。
『泄泻』湿热伤中型泄泻
湿热伤中型泄泻
治疗方法:葛根芩连汤加减。
证候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
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系病证(卷)·第七节泄泻(篇)原文:湿热伤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有解表清里、升清止泻的作用。
常用于胃肠湿热,表邪未解,以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口渴为主症者。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木香理气化湿;甘草甘缓和中;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
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加用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若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湿邪偏重者,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泄泻一、病名: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
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
温中健脾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泄泻病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
吸收能力,从而缓解泄泻的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的原理和具体方法。
泄泻病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排便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并伴有腹泻或稀便的一种消化系
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病多是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运化失司。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温中祛寒、健脾补气、调理脾胃功能,从而改善
泄泻症状。
温中健脾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 饮食调理:首先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
可选择温热性食品,如姜、葱、大蒜等,以增加体内的热量,改善脾胃寒凉的状况。
2. 调理情绪:情绪紧张、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3. 中药调理:温中健脾的中药常用的有大黄、干姜、白术、陈皮等。
可以将这些中
药煎煮成药汤,每日喝两次。
还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如黄连、厚朴、苍术等,
以改善脾胃湿寒的状况。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功能。
可以选择
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温中健脾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泄泻病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缓解泄泻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并遵医嘱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保持良好
的情绪和适量的运动,以维护脾胃功能的健康。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游某,男,61岁,9月26日初诊。
主诉:腹泻十余年,加重一年患者从十年前开始腹泻,大便日行3-4次,今年加重。
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
现诊见:大便日行3-4次,便溏,胃脘胀痛,腹中肠鸣,头晕,眼干涩,口臭,尿频,尿不尽。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有前列腺炎,血吸虫感染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腹泻证型:肝脾不和,水蓄下焦。
患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虫阻络道,内伤肝脾,肝脾气血失和,肝伤则气滞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故清阳不升故见头晕,眼干涩;精微之物只得下行肠中,而见腹泻,日行3-4次,便溏,肠中漉漉有声;浊阴不降,故见口臭。
水湿蓄积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尿不尽。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为下焦有湿之象。
治则:治宜利水化湿,方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半夏5g,泽泻10g,茯苓15g,猪苓10g,甘草5g,腹皮10g,柴胡10g,枳壳10g,防风10g。
二诊(10月31日):患者诉服上药好转明显。
但口苦较甚。
排便不爽,肛门胀,腹胀不畅,矢气臭,全身乏力,纳可,舌淡暗,苔黄腻,脉弦滑。
患者服药后湿气渐除,然湿气郁久生热,湿热夹胆汁逆,故口苦,湿热下注大肠,湿性粘腻,热扰肠府,故排便不爽,肛门胀,腹胀不畅,矢气臭,湿阻中焦气机,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乏源,故全身乏力,舌淡暗,苔黄腻,脉弦滑为湿中有热之象。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处方:苍术10g,厚朴15g,佛手10g,茯苓10g,大腹皮10g,枳壳12g,黄连5g,栝楼仁10g,法半夏10g,姜竹茹10g。
日一剂,水煎服,共7剂。
一月后随访,大便调。
感悟:本案有血吸虫病史,刚脏被伤;腹泻日久,脾气伐伤。
肝主疏泄,脾主升清,此二脏不足,则出现清窍失养,水蓄下焦等症候。
故初以平胃散以主治脾经积湿,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同时以五苓散加减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症。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儿科) 一、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症候表现有所不同,两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之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症。 二、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含污而下,致成泄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本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⑴、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胃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⑵、大便次数较该患儿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粘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⑶、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⑷、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⑸、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鉴别诊断 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粘稠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辩证论证 1、辩证要点 本病以八纲辩证为纲,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常症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为暴泻、久泻;暴泻多属实,久泻多属虚或虚中夹实。暴泻辩证,湿热泻发病率高,便次多,便下急迫,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舌苔黄腻;风寒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伴外感风寒症状;伤食泄有伤湿史,纳呆腹胀,便稀夹不消化食物,泻下后腹痛减。久泻辩证,脾虚泻病程迁延,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易泻;脾肾阳虚泻较脾虚泻病程更长,大便澄澈清冷 ,完谷不化,阳虚内寒症状显著,变证起于泻下不止,精神萎软,皮肤干燥,为气阴两伤症,属重症;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阴竭阳脱证,属危证。 2、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症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症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治疗。 3、证治分类 ⑴、常证 ①、湿热泻 症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并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清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地锦草、豆卷清肠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热重泻频加鸡苏散,辣蓼,马鞭草清热解毒;发热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湿重水泻加车前子、苍术燥湿利湿;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运脾消食。 ②、风寒泻 症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半夏、陈皮、仓术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③、伤食泄 症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④、脾虚 症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余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清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山药、莲子肉、扁豆、苡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胃纳呆滞,舌苔腻,加藿香、仓术、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乌药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以温脾固涩止泻。 ⑤、脾肾阳虚泻 症候:久泄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薄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举中阳;久泄滑脱不禁,加柯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⑵、变证 ①、气阴两伤 症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药:人生乌梅汤加减。常用人参、炙甘草补气健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以上四药合同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泻下不止加山楂炭、柯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辣蓼清解内运之湿热。 ②、阴竭阳脱 症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其他治疗 1、 中药成药 ①、葛根芩连微丸,每服1—2g,一日3—4次,用于湿热泻。 ②、藿香正气液,每服5—10ml,一日3次,用于风寒泻。 ③、纯阳正气丸,每服2—3g,一日3—4次,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 ④、健脾八珍糕,每次两块,开水调成糊状吃,一日2—3次,用于脾虚泻。 ⑤、附子理中丸,每服2—3g,一日3—4次,用于脾肾阳虚泻。 2、外治疗法 ⑴、丁香20g、吴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1—3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 ⑵、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煮后倒入盆内,先熏蒸,后浸泡双足,每日2—4次,连用3—5日,用于各种小儿泄泻。 3、推拿疗法 ⑴、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用于湿热泻。 ⑵、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用于风寒泻。 ⑶、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用于伤食泻。 ⑷、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泻。 4、针灸疗法 ⑴、针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一日1—2次。 ⑵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一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5、西医治疗: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 对于腹泻脱水的预防,及轻度中度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ORS),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钠1.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1000ml,轻度脱水用50—80ml/kg,中度脱水用80—100ml/kg,少量频服,8—12小时将累积损失补助,脱水纠正后维持补液,将口服补液盐加等量水稀释后使用。 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或腹胀的患儿,应当静脉补液,第一天补液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溶液中电解质与外电解质溶液的比例主要根据脱水性质而定,判断有困难时按等渗性脱水用1/2张 含钠液,输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纠正酸中度和缺钾等电解质紊乱依据病情需要处理,次日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基本纠正后,主要是补充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可选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 护理评估: 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辨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3、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囱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