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营销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20.21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个人营销案例

关于个人营销案例篇一

个人营销成功案例

2009年,一个留着旧上海式样分头的脑袋,几乎在一夜之间占

据了很多媒体的头条,众多娱乐媒体对他趋之若鹜,包括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湖南卫视和凤凰卫视在内的主流媒体都对

他做了访谈节目,他不仅是上海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成了专

家学者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甚至认为他是海派文化的代言人,一

时风头无二。()他就是周立波,海派清口创始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完全是个人营销的成功。因此,他的营销成功之道,是很值得借鉴的。

缘起

海派清口源于一个人的超人才华和另一个人的超凡眼光。前者是周立波,后者是京剧名家关栋天。2006年,在商海漂泊多年的周立波,在关栋天的执著劝说下,回到了滑稽舞台,以时事点评为内容,首次尝试脱口秀这种舶来的表演形式。周立波灵光一闪,把自己的

表演命名为“海派清口”,俨然创立了一个新的曲艺门类。

定位和目标市场

事实上“海派清口”这种表演形式来源于上海滑稽戏中的“说口”,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周立波对它的重新命名使它和其他曲艺

形式区别开来,成为表演形式中的一种。“海派”,顾名思义,上

海流派,显然区别于来自黑土地的二人转、拉场戏,也不同于北京、天津的相声、小品,同李伯清的四川评书、石国庆的陕西独脚戏更

是大相径庭,是地地道道的上海货。而“清口”区别于粗口、荤口,和过去上海滑稽戏中的庸俗搞笑划清了界限,凸显了它的相对“高雅”。周立波更是把自己和郭德纲用咖啡和大蒜作比,炫耀自己的

表演形式可登大雅之堂,是很“洋气”的,和土老帽们南辕北辙。

这个定位一举两得,而且符合定位理论中的独特性原则,周立波在

一个成熟的文艺产品─上海滑稽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个新

的产品门类,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海派清口”,而他周立波正是这

个门类的祖师爷。

关于个人营销案例篇二

与这个定位相适应的,是“海派清口”的受众群,也就是目标市场。(]他们是经历过全部或部分改革开放30年、有点文化或自以为

有文化、以上海话为母语、中等收入及以上、“懂经”的上海人,

以及渴望融入上海文化、正在努力学习上海话的来自五湖四海的

“新上海人”。周立波的演出使用上海话,决定了上述目标市场,

周立波的演出偶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有些话题很难用上海话

表述),也决定了上述目标市场;周立波的演出以上海为题材,以改

革开放30年上海的变化为题材,以上海的现状为题材,更决定了上

述目标市场。而这个目标市场足够大,而且足够有利可图,因为他

们不是很在乎较高的票价。

产品

对于上海滑稽戏演员来说,说学逗唱是基本功,而天赋出众的周立波正是个中翘楚。他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他能把各种人物模仿得惟

妙惟肖;他能把包袱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还有一副好嗓子。

他反应极快,常能在一瞬间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爆出惊人之语,是

一位喜剧天才。

更重要的,他和普通的曲艺演员有所不同的是,他对于社会生活的脉络异常敏锐,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因此他的“海派清口”撷

取当下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或辛辣地讽刺,或顽皮地调侃,从奥

巴马到萨科齐,从丰田召回门到谷歌退出中国,无不涉及。这不仅

得益于他经商、出国等社会经历,也和他每天的海量阅读密不可分。

“海派清口”演出至今,周立波选取的三个主题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第一个主题是“笑侃30年之衣食住行”。改革开放30年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体现

在生活细节里,周立波把它们提炼、抽象,适度地夸张,以抖包袱

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在会心微笑乃至捧腹大笑之余,能唤起一

些回忆,甚至进行一些思考。这就使他的“海派清口”有了一般曲

艺节目所没有的深度,而他自诩的文化品格也不至于完全落空。第

二个主题是“笑侃大上海”。上海自开埠以来,从冒险家的乐园变

成社会主义工业重镇,一直到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

运中心,历经沧桑巨变,周立波能见微知著,用漫画的方式把上海

人和这座城市的性格进行管中窥豹,确实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关于个人营销案例篇三

寓言一:两个推销员

这是营销界尽人皆知的一个寓言故事:

两家鞋业制造公司分别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一个叫杰克逊,一个叫板井。[]

在同一天,他们两个人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到达当日,他们就发现当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

当晚,杰克逊向国内总部老板拍了一封电报:“上帝呀,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有谁还会买鞋子?我明天就回去。”

板井也向国内公司总部拍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

穿鞋。我决定把家搬来,在此长期驻扎下去!”两年后,这里的人都

穿上了鞋子……

营销启示:

许多人常常抱怨难以开拓新市场,事实是新市场就在你的面前,只不过你怎样发现这个市场而已。

寓言二: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巷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道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

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常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小。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

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

孩子说:“下次给带给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

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这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

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船民们也理解,几个人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的话:

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车的人很少。

营销启示:

忠诚顾客是靠感情培养的,也同样是靠一点一点优惠获得顾客的忠诚的,当我们固执地执行我们的销售政策的时候,我们放走了多

少忠诚顾客呢?

寓言三:两家小店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

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了百

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

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

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