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 格式:pdf
- 大小:47.84 KB
- 文档页数:9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中日服务贸易的政策的比较与对策中日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下面将对中日服务贸易政策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些对策。
中日两国的服务贸易政策都注重服务贸易的开放与自由化。
两国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谈判,同时取消了许多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和管制。
由于两国的政策和法规存在差异,仍然存在一些壁垒。
中日双方可以加强沟通,通过对话和合作来消除这些壁垒,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中日两国在服务贸易政策上的重点略有不同。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鼓励外资进入、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等。
而日本政府则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和提高国内服务业的竞争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培训高素质服务从业人员等方式来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
中日双方可以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来提高双方的服务贸易水平。
中日两国在服务贸易政策的监管和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注重对服务贸易市场进行监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规范服务贸易的行为,包括市场准入、资质认证、价格监管等。
而日本政府则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标准,通过自愿性的认证和评估机制来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和信誉度。
中日双方可以加强合作,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来提高服务贸易的监管和规范水平。
中日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鼓励服务业创新,支持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服务业的融合。
而日本政府则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来增加竞争力。
中日双方可以加强交流和合作,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创新,共同发展服务贸易。
为进一步促进中日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府间合作:中日两国政府可以加强对话和合作,通过高层交流和双边合作机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一)内部因素1.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话题。
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与态度上。
二战以后,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对自己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尤其是20世纪80年初日本政府制定了“政治总决算路线”后,历史问题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由于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右翼势力的鼓动,对日本侵华战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
于是日本社会不断出现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恶性事件。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并且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可能真正开辟中日关系的未来。
2.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割据台湾50年,培育了日本人斩不断的台湾情结。
许多日本人依旧怀念着强占台湾为殖民地的旧时代,对台湾的眷念之情难以释怀,对被迫归还台湾更是耿耿于怀。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
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
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
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
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
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
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
”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
”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未来发展方向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
自那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日趋接近,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该方向。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近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等合作日趋密切。
双方的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截至2019年,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相互投资也逐渐增加。
中国吸引了大量日本企业的投资,而日本也开始着手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争议。
最为显著的是领土争端及历史问题,如钓鱼岛、南海、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争议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压力,也对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关系造成了干扰。
二、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互信和合作中日之间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强互信和合作。
双方需要通过多渠道交流,增加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和不信任。
此外,双方还可以推动在互联互通、地方交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更多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2. 展开更多的战略合作中日两国可以在更多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双方可以加强在环境保护、能源、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此外,双方也可以在地区安全、对朝统一等问题上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3. 应对共同挑战中日两国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包括疫情、气候变化、经济不景气等。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协同应对、合力创新等手段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在这过程中,中日两国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和做法。
4. 公正处理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关系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要想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两国需要公正处理历史问题。
双方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历史,理性地进行对话和协商,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以此为基础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浅析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双方贸易背景及现状的挖掘,从中日间的贸易现状及特点出发,对其间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及前景作了相应阐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区域性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垂直分工体系、贸易摩擦、可持续性发展、双赢背景:从汉代开始,我国就与日本有贸易上的往来,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19世纪的被迫开放国门,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主动接纳,再到如今21世纪在经济上的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日本是第一贸易伙伴,对日本而言中国是第二贸易伙伴,如今中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无法回避、需认真对待的双边贸易,期间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摩擦及其发展,如今仍是众多国人关注的热点。
中日贸易现状: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
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
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
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
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
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 1.85%,而日本则占14.7%。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历史久远,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伴随着中日贸易额的逐渐扩大,中日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也日趋激烈,进而影响到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
标签:贸易摩擦;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一、前言1.国际化的大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增长率经常超过生产增长率,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在于通过企业促进商品转化和要素流动,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提升,加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增强本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然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贸易壁垒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WTO各项协议在为贸易自由化提供制度保证的同时,其中的某些规则如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又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仍然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如日本颁布的最新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实施细则等,都成为限制从别国进口产品的贸易壁垒。
实行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的参与者共同获益,可以获取发挥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自由贸易消除或者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使国内产业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国内中小企业也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各企业的竞争,这为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的进行新的改革创新。
2.区域化的背景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贸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
目前,日本是中国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及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间经济合作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日双边贸易分析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紧密,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原因在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日双边经济往来的密切以及中国开始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开放对外贸易,降低关税,有力的促进了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展望摘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认清现状,得先从处理中日之间的问题开始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与国家正常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
军国主义是日本二战前一段时期所奉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模式,而许多人将今天日本谋求正常国家也就是要求取得集体自卫权看成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当今的日本不可能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个原因是日本今天已没有这种必要;二日本国民也不会答应这样做;三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机制的制约。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需求,而应坚决反对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的军国主义思潮。
第二,关于日本历史问题与中日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历史问题是关于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侵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应充分认识到中日历史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及其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
因此,既不能像某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可以忽视日本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更不能将历史问题看成是中日关系的全部,除历史问题以外,中日间还有其它许多重要事情和问题要做要解决,事实上,当今中日所表现出来的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能源竞争问题等,哪个问题都不比历史问题轻松。
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既要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又要顾全中日关系的大局。
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发展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1论文,1.2万字,收入张蕴岭主编《中国的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独著。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张季风 建国60年来的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总体来说,基本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特别是后30年更是如此。目前,中日互为第一、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两国经贸关系业已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双边经贸合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健康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互补的基础上,两国长期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市场化轨道,并且形成了贸易、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1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自2006年10月以来,中日政治关系逐渐回暖。2008年春季胡锦涛主席成功访日,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推向了新的高潮。随着政治关系的持续回暖,中日双边经贸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发展。
一、60年中日经贸关系回顾 (一)1949-1978年的中日经贸关系 回顾这一阶段的中日经贸交往过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中日复交前,两国的经贸交往关系主要是民间层次上的,但政府在民间交往过程中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两国经济交往关系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贸易,而且贸易额较小。l950年的中日贸易额为0.58亿美元,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4%。此后因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巴黎统筹委员会”以及“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施禁运的影响,中日贸易额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l952年中日贸易总额下降为0.15亿美元,仅为1950年贸易额的25.7%。 1951年《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和l952年“日华和平条约”的签订,使得此后直至l972年中日复交前,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主要限于民间层面的贸易往来。在这20年时间里,中日贸易历经了四次贸易协议、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几个阶段。 从1953年至l958年,中日之间曾签订了四次民间贸易协议。通过民间贸易协议的缔结,中日民间贸易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从1953年至l956年,中日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1953年的年增长率更是高达l20.9%。l956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值的1.51亿美元。l957年岸信介上台后,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日贸易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958年发生的“长崎国旗事件”,更使得包括中日贸易关系在内的中日关系一度全面中断。中日贸易中断后,被废除的契约额在出口方面约为0.44亿美元,进口方面约为0.53亿美元,合计0.97亿美元。当时中日关系的全面断绝,不仅对中日贸易影响严重,而且对中日两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日本方面看,尤其是钢铁、化学制品等对中国依赖性强的产业出现了工厂经营艰难、工人失业等不景气的现象,中国的大豆、盐、煤炭、铁矿石以及农产品的出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直至复交前,在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包括LT贸易2和MT3贸易)两种贸
1 张季风《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
2 LT贸易:1962年11月廖承志与高碕达之助签订了《关于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的备忘录》。凡根据此《备忘录》 2
易形式下,中日经贸关系呈现出了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1967年和l968年略有下降)。1960年中日贸易额为0.23亿美元,随着复交的临近,中日贸易额也在不断增加,到1971年,中日贸易额已增至9.Ol亿美元,约为l950年的l5倍,l960年的39倍。中日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两国经济界迫切希望中日两国政府能早日复交,以解除中日经贸关系的政治障碍,进一步拓宽两国经贸交往的渠道。 1972年中日复交后,中日经济交往由民间贸易阶段转向了“政府主导、官民并举”的新时期。从1972年到l978年,在中日政治环境好转及《中日贸易协议》的签订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日经济交往出现了巨大发展。中日贸易额由1972年的10.38亿美元迅速增至1978年的48.23亿美元,增幅高达465%左右。在技术贸易方面,从1972年到l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37项成套设备,其中的35项成套设备,价值金额为10.29亿美元;另外的两项设备,价值金额为700亿日元。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当时的“四化”建设事业。 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中,中日经贸关系仅局限于单纯的贸易交往,贸易额也很小。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取得那样的成果实属不易。特别是在两国复交之前的艰苦岁月中,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日本友好人士、民间友好经济团体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中日两国的20世纪50年代四次民间贸易协议的缔结以及渔业协议的缔结,都是以民间经济团体为主体进行的,而每项协议的缔结基本都强调要在民间协议的基础上推动和努力促使双方政府间贸易的最终实现,因此该阶段民间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以民促官”。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照顾贸易、友好贸易以及备忘录贸易的展开,尤其是互设常驻机构的实现和日本民间经济团体和企业界对“政经不分离原则”的接受,都使得两国的贸易关系具有了以民间为主、政府给予某些支持的性质,因此60年代中日贸易往来的关系可以说是“半官半民”,70年代以后的中日经贸关系进入了“官民并举”时期。在制度框架方面,复交前通过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两次渔业协议、钢铁长期易货协议、友好贸易议定书、备忘录贸易协议等的缔结,使得在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情况下的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协议可依,对于出现的经贸问题也有了解决的途径。 中日复交后,两国的经贸交往开始由民间交往时期转向了“政府主导、官民并举”的新时期,政府的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经过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影响此后近三十年的经贸交往机制。4
二、1979-2009年的中日经贸关系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进军号。此后,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同年,中日两国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经贸关系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中日经贸交往机制也从“政府主导、官民并举”逐渐走向市场主导的轨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日经贸合作也逐步融入其中。两国经济合作领域逐渐由从单一的货物贸易为主扩大到了技术贸易、直接投资、资金合作、能源合作等领域。30年来的中日经贸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如中国的成套设备停建问题、中日贸易的不平衡问题,对
进行的贸易,均采用廖承志(LIAOCHENZHI)与高碕达之助(TAKAHASAKI)的姓氏的第一个英文字头“LT”作为编号,因此备忘录贸易也成被称“LT”或称“廖高贸易”。名为民间贸易,但实际上是准政府贸易,从1963年持续到1967年。 3 MT贸易:备忘录贸易(MT分别为备忘录和贸易的英文字头)。由于佐藤内阁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1967年后半
年中日经贸关系不断出现裂痕。被称为LT贸易生命的延期付款方式事实上已不能通过日本输出入银行来实现,中国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也无法从日本引进。加之中国文化大革命当中,廖承志失去自由。1968年中日双方又签订了新的备忘录贸易计划。MT贸易从1968年持续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 4 程永明 石其宝:《中日经贸关系60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
华投资的摩擦问题、东芝机械事件、日方对中国实行农产品设限以及毒饺子事件等等。但这些问题在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都得到较为顺利的解决。
(一)中日双边贸易 1.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贸易又有了很大的发展。1978年中日贸易额为48.2亿美元,到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到1991年又突破了200亿美元,达到228.09亿美元5。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达到2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又达到2667.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0%。其中中国对日出口1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我国自日进口1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回落3.3个百分点。日本继续居欧盟、美国之后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2008年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日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为17.3%。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日美贸易下降幅度更大,日美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从2007年的16.1%降至2008年的13.9%,与中日贸易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日本对美出口占日出口总额比重为17.6%,而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6.0%,两者的差距仅为1.6个百分点。若不出意外,中国在2009年将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1-4月中日贸易下降24%。
2.双边贸易的特点 第一,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垂直分工模式逐渐向水平分工模式转化。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虽然在增加,但纺织、服装及轻工等初级制成品、刚性产品居多;机电产品也在上升,但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弹性产品较少。另外,中日双边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中间产品,这说明我国仍处于生产中心地位,尚未像美国那样成为日本的最终消费市场,而且在整个贸易活动中,只是在加工、生产或组装环节等劳动密集型领域赚取一些相对低廉的人工费用。 第二,日本对华技术贸易在中国的技术引进中占重要地位。从技术转移的领域来看,90年代中期以前,在家电、石油化工及钢铁等行业较多,90年代后期开始扩展到汽车、IT等领域。 第三,中日之间的贸易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日贸易和多边贸易。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来看,贸易额的近60%左右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46%左右返销日本或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中日贸易是双赢的,但占有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的日方是更大的赢家。
(二)中日相互投资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截至2008年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41162个,实际到位金额653.8亿美元6。统计显示,在华日资企业大部分都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有力地支
持了日本经济复苏和增长,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5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1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了三次高峰期:第一个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对经济特区的投资;第二个高潮出现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投资波及到整个沿海一带;第三个高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