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发言稿

  • 格式:docx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结题发言稿

【篇一:课题结题发言】

(一)小学计算教学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人

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

数学判断和为

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一

个人一旦有了

数感,他便能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把一些实际问

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

化的意味,当

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

系起来,或者

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由于数学知识本身

产生于现实生

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知识同实际相联系,良好数感的建立能

使学生会用数

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

立起联系,有

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应做到以

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布鲁纳强调:数学知

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

了在他们认知

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

此教师在教学

中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和学生

的经历、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

的设计者

──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

学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

学好数学。为

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灵活、

巧妙地设置谈

话。如:“这间教室每排有8个座位,共有5排,共坐了40人”;“我们班有

23名男生,17名女生” ;“明天的气温有38摄氏度,太热啦!”;

“你们家的

客厅这么大,有30平方米吧!”。再如: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时,可以创设

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分数吗?”“对,把单

位‘1’平均

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中秋节到了,

小红的妈妈买

1了一个饼子,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

吃了这块饼子的,8

3妈妈吃了3份,就是吃了这块饼子的,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其中

的几块,是这8

4134个饼的几分之几呢?(),板书:+=。如果小红把剩下的饼全部吃完,也8888

48就吃了这个饼的,小红全家人共吃了几分之几?()。小红比爸

爸多吃了这个88

饼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同分母分数

相加、减的

计算方法。这种看似简单的谈话,随意的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

建了学习材料,

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

光来观察生活。

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的情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数学

学习产生了亲和力。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数的感悟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数感。

数学家费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抓住锲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算法,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感受到数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2、让学生在观察情境活动中体验数感

3、让学生在操作情境活动中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数感不是通过传授才能得到培养的,更不能以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体验数感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体验数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具体操作,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体验数感。让学生在操作情境中实现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班教室的黑板的长是4米,宽是1米,让几个学生到台前来摸一摸黑板的长度,其它同学下课时也来摸一摸,感受1米究竟有多长。再如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孩子自带熟悉的玉米粒,根据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可创设如下情境:先向学生展示1粒玉米的大小,接下来让他们抓一把进行估算,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建立数感,这种数感建立进一步扩展到视觉、触角和空间范围。学生动手数一数,通过数达到验证估计是否准确,以及主动探索数数的方法。一是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通过一粒一粒地数、十粒十粒地数的过程,使学生感知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二是在感知10个物体为一小堆大致有多少,100个物体大致有多少的基础上,估计和猜测更大堆的物体的个数,再通过具体地数一数进行验证。三是让学生亲自用手抓,用手捧,具体体验10粒有多少,100粒有多少。在上述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00以内数的大小和多少,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不但找到了数数快捷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计数单位一、十、百,这是计数的精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

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

问题等)有意识的设计数感培养的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

数感的材料,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建

立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

有意识地确定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

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两个“凸现”的策略

长期以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过分注意系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

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让学生对计算知识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久而

久之,感觉到计算知识繁锁、单调、枯燥。怎样把学生从“畏惧”、“厌学”中解脱出来,让计算教学“返璞归真”,还其本来面目呢?通

过研究,我们认为,在计算教学创设情境时,要做到两个“凸现”,即:

1、计算教学创设情境要凸现情境的真实性

在计算教学中,当出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就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尽量立足

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把教材中静态呈现、枯燥乏味的问题,“还原”到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认知范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生动有趣地揭示出相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

生计算的兴趣。

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我们结合农村山

区孩子身边的实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在教学“29+7”时,有个教师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真实生活

情境:情境1:小明和他妈妈背菜到街上卖,妈妈背29千克,小明

背7千克。她们一共背了多少千克菜到街上卖?列出的算式是:29

+7;情境2:小兰家有29只母鸡,7只公鸡。小兰家共有多少只鸡?列出的算式也是:29+7。这时,这位教师要求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创设一个算式是29+7的“情境”。由于有刚才教师的引导,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