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可行性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9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法制变革的可行性及与现代的关系

清朝末年,清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了大规模的法制改革,它是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虽然清末法治改革是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但其客观上却促使了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

一、清末法制变革之路

清末法制改革主要围绕着观念转变、修著新律、改革司法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树立了变法图强的现代化法律观念并确立了建设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司法制度现代化的先河。

1.现代化法制思想的出现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和专制集权相互融合,对人们法律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尖锐挑战,千百年来陈陈相因的“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信条再也无法继续维系下去了。此时,维新派人士严复、梁启超是批判人治倡导法治的代表,他们认为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要运用法律来规范国家制度和经济社会生活。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清末法制改革至少在法律条文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2.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开端

清末法制改革虽然集中在20世纪初短短的10年中,但制订的法律文件却多达几十种,涉及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司法、外交等各个方面,不仅改变了传统法律结构形式和体例,而且使法律部门趋于完备,法律内容焕然一新。除《钦定宪法大纲》外,还有刑法、民法、商法、文化教育法、诉讼法、行政法等。

3.现代化司法体制的先河

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是合一的,地方行政官兼理司法。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和思想的侵入,清政府认识到:“东西各国宪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独立”。清末中央废除“三法司”制度,改刑部为法部,专管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司审判。明确规定:行政主管官及检察官

“不得干涉推事之审判”。在地方,审判机关设高等、地方、初级三级审判厅,连同中央大理院共四级,实行四级三审制。

二、清末法制变革的可行性分析

1.政治可行性

判断一个新的法律政策是否可行既需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也需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迎合统治阶级利益的问题上,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处境决定了此次修律的根本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拯救民族危机,而不是因势利导发展法制。在法律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人仅仅是将法律作为救国良策的最佳选择,单纯的以为只要实行了新律,其他国家就会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便会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功利观念的驱使下,统治者将重点都放在了新律的制定及各项制度的建立上,却较少考虑新律的可行性及其保障措施。

在考虑到人民利益时,清末修律在表层形式上建立了近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但却没有深入人心在民众中形成一种法律意识,法律文化的制度形式和意识形态相脱离。《大清刑律》最为典型,新刑律虽然采用资本主义形式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但在《附则》中规定“凡中国人犯以上各罪,仍按旧律惩处”。可见,人们对于新律的接受与推广进行的并不顺利。

2.经济可行性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的改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如果社会本身的经济基础还未发展到必须建立一种更高形式的法律规则及其体系的话,法律改革很容易走向失败。从清末中国经济水平来看,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流经济仍旧是小农经济,经济水平不足以支撑整个法制改革的运行。

当时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依然是在缓慢地发展,并没有形成一种足以支撑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强大经济实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仍然享有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农民依附于土地,并对地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从而缺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新律必定是不稳固的,也不可能得到长久地贯彻和实施。

3.行政可行性

行政可行性是指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实施既定的政策或规划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清朝末年,清廷本身的统治危机已经日益严重,中央权力被削弱,地方势力发展迅速,中央己经不能高度集权来全面推行新律。而且地方官僚的势力作大,对中央的上谕阳奉阴违,新律更是不能在地方得到彻底的贯彻。清政府整个官僚队伍昏庸、腐败,满洲权贵政治素质低下,不能控制整个时局,清廷再也不可能依照旧有秩序继续统治下去。

清政权内部的保守化一方面妨碍了新律的制定,另一方面又阻碍新律的实行,以至于新律大多处于未颁布状态,颁布的法律又被束之高阁,难以在社会中形成法律效果。

总而言之,清末法制变革的种种措施在现在看来对于促进清末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但是由于这套改革方案在政治上可行性低,在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具有一部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但对于推广到整个中国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这条清末改革之路虽然具有其先进性但是对于中国具体国情来说并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后来的变法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清末法制变革与现代法制

综观清末法制改革,不论从法律观念的更新,还是法律条文的改变,或是从司法体制的变革的角度来看,无一不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尽管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列强的需要和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在多方面深深地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但毋庸置疑的是,清末法制改革对于当时的清末是一种冲击,对于现在的法制也是一个奠基。

1.法律观念影响

清末变法直接导致了传统法的解体,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中华法系传统被打破,二千多年的陈陈相因的中华法系终结。文化的发展有着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规律,现代文化同传统文化相比较,它无疑比传统文化更合理、科学和先进。清末的法律变革初步实现了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的转变,使现代先进的法制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逐步取传统法律文化而代之成为主流法律文化,进而使中国的主流法律文化与世界主流法律文化相一致,促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清末法律变革对其后的中国法律文化乃至当今的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