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活动及危险性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550.02 KB
- 文档页数:30
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读书报告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其中泥石流灾害也日益严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其发展和防治。
本文将讲述泥石流灾害动态的预测预报现状以及国际和区域性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计划出发,分析了时间预报、空间预报和泥石流强度预报等成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而开展泥石流预报研究来客观的分析我国的泥石流地质现状。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预测预报一、前言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自从人类利用、开发山地资源以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与山地灾害的斗争,但有意识开展山地灾害研究,进行山地灾害的防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17世纪阿尔卑斯山脉周边的国家,开始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成立一些相应的组织;前苏联与日本的泥石流防治也有200年的历史;美国在20世纪初,向西部山区移民逐渐遭到泥石流的严重危害,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治理研究。
而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起步较晚,有近50年的历史,但与国外研究态势相比,国内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
加上近年国内泥石流灾害频繁,促使我国必须加快研究预测预防的步伐。
二、泥石流国外研究发展及国内研究现状1、国外泥石流研究发展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加大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公路和铁路修进了山区,矿山和工厂在山区兴起,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危害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合理的防治山地灾害,前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山地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关泥石流、滑坡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先后问世。
1957年由M·A维利康诺夫等著的《泥石流及其防治法》一书出版,该书集合了当时苏联科学家在泥石流方面的各种研究成果,其中M·A莫斯特科夫提出的粘性泥石流力学模型;M·A维里康诺夫进行的泥石流分类;C·M伏列什曼所研究的粘性泥石流体的顶托能力与起始抗剪强度τ0和粘度η之间关系;C·T卢斯塔莫夫提出的泥石流治理分布规律,不仅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一直影响到现代研究。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类型。
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则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单位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2. 定性评估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环境、地质构造、地表覆盖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采用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估。
3.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科学的评估结果。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评估和危害程度评估两个方面。
2.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和范围等方面。
3.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应用。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方面,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可以应用于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3 术语、定义和符号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3.1 术语和定义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实施细则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实施细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
一、评估对象的确定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评估的对象。
地质灾害种类众多,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类。
评估对象的确定将依据灾害类型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确保评估的目标明确。
二、评估参数的选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选择合适的参数,来描述不同地质灾害的特征和潜在危害程度。
参数的选择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地质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评估参数应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情况、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等,以全面而准确地描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估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评估分析。
数据采集包括现场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地质勘探、气象数据统计等方法,以获取评估所需的各类数据。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以便于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四、评估模型的建立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可以基于统计分析、专家知识、数学模型等方法构建,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来评估不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模型的建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五、评估结果的表达和使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依据,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评估结果应以图表、报告等形式进行表达,以便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和使用。
评估结果的表达应直观清晰,并强调评估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以减少决策的风险。
六、评估的周期性和动态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周期性和动态的过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 2000)3 术语、定义和符号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3.1 术语和定义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拉萨哲蚌寺泥石流危险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王连宏;叶唐进;王宏;姜福堂;王占刚;宋军刚【摘要】Lhasa Drepung Monastery is located in the old accumulation in fan of debris flow accumulation area, with a funnel forming region. The source of solid material is rich, the slope is steep, storm flow is large, measures are simple, so there is a huge security risk.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debris flow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_tics, so as to calculate debris flow potential dangerous levels, prone degree, and the damage range, etc,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olutions according to calculate the maximum peak flow quantity, average flow veloci_ty, large stones motion speed and the total quantity of rushed soli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 ting the Drepung cul_tural relics and residents’life and property.%拉萨哲蚌寺坐落于泥石流的老堆积扇上,形成区呈漏斗形,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坡体陡峭,暴雨汇集流量大,治理措施简单,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潜在灾害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示范。
第一步:调查和收集基础数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降雨数据、地下水位、历史灾害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测量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存储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第二步: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加权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征、灾害历史、人类活动等因素。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坡度、坡向、地表覆盖、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土壤侵蚀度等。
每个评价指标应根据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进行加权,以反映其影响程度。
第三步:指标的分级和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和加权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评价。
分级的目的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评价的过程需要结合专家经验和实测数据进行,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主观评价是指根据专家对评价区域的了解和判断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评价是指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灾害记录和实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第四步: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评价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分级。
危险性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危险性分级则是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危、中危、低危等。
第五步:提出防灾减灾建议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1.总则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1.5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框图3. 评估范围与级别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3.2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3.3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3.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错位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3.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3.6 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