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动态平衡)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快而精确)

体液调节:是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二、简答题

1、试述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

要的形式。

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有一定局限性

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

应性反应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灵敏度低,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

2、简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和系统为对象,揭示其功能活动的规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个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对象,观察和分析在环境因素改变和不同生理情况下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及完整机体所作出的各种反应的

规律

3、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

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例如:①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

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

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

②血液凝固:凝血发生时,许多凝血因子按顺序活化而产生级联反应,

一个凝血因子的活化可引起许多凝血因子的活化,下一级凝血因子

的活化又反过来加速活化上一级凝血因子,从而使效应不断放大和

加速。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

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例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脉血压↑→(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活动→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

动脉血压↓→(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活动→心脏活动增强、血管收缩→血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局部兴奋: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

概念: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

息电位

产生条件:①细胞膜内离子分布不均:电化学驱动力(内K+,外Na+、Cl-)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时,P K+>P Cl->P Na+(非门控K+—Na+通道开放)

③Na+—K+泵

产生机制: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

细胞内K+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Cl-浓

度大于细胞内。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K+通过钾漏通道顺浓度梯

度外流→负电荷大分子不能流出→形成外正内负电位差→外正内负

电位差阻止K+外流→促进K+外流化学驱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电位

差驱动力平衡→形成静息电位

2、试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概念: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

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产生条件:①两侧离子化学梯度(电-化学驱动力)及变化

②膜对Na+、K+通透性(电导)变化

产生机制:AP上升支:细胞受刺激→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

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GNa

↑)Na+迅速内流→细胞膜去极化呈现外负内正状态

[正反馈]

AP下降支: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K+迅速外流→复极化

(G Na↓,G K↑)

3、试述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机制

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即兴奋区),膜两侧电位呈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区则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兴奋区与邻旁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并产生由正电位区流向负电位区的电流(这种在兴奋区与邻旁未兴奋区之间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使邻旁未兴奋区的膜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此处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即可触发该区爆发动作电位,成为新的兴奋区,原来的兴奋区进入复极化状态→新的兴奋区又与其前方的安静区再形成新的局部电流→从而使动作电位由近及远地传播开来。因此,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实质上是细胞膜依次再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4、简述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

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

4.低常期:超长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

5、试比较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

产生的微弱电变化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

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

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刺激阈下刺激引起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

特征①等级性电位,不是“全或无”

②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扩布

③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

包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①“全或无”现象

②不衰减传播

③脉冲式发放

④时间短暂

⑤有不应期

原理Na+少量内流Na+大量内流

6、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纤维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触发接头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囊泡出胞量子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化学门控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去极化)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生理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简答题

1、何谓生理止血,其基本过程如何?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

1.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血管破损不大,可

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

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一期止血)

3.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二期止血)。

2、何谓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是指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