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影评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语言与文化

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 2009级机自03班学号: 20092531

姓名: 徐立强

班序号: 21

日期:2012.5.8

《罗拉快跑》影评

内容简介: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精彩故事就在这扣人心弦的奔跑过程中层层展开。

本片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不同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汤姆-提克威这里全不奏效。提克威把最后的镜头放慢,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起来每个镜头长达2.7秒。在德国电影低迷的岁月中,表现创新传统消失殆尽。而本片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蝴蝶效应的真意隐晦的表达,混同电子音乐和罗拉狂奔的脚步,让人有一种释怀和爽快。

汤姆-提克威在34岁的时候便拍摄了这部电影,天才的潜质让众多影评人预测它将成为德国的吕克-贝松,将他看成德国电影的希望。而在复苏和振兴德国影业的路上,他确实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为何选择《罗拉快跑》:理由一:《罗拉快跑》是一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1999年《罗拉快跑》在世界各地均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德国、欧洲之外,在美国,99年有两部资金投入不多,但是票房收入突出的影片,一部是美国影片《女巫布莱尔》,另外一部就是德国影片《罗拉快跑》。亚洲地区,日本,香港、台湾《罗拉快跑》的票房也不错。我曾经问一位德国朋友:是否看过《罗拉快跑》?他告诉我:他在德国《罗拉快跑》看过60遍。一部电影能让一个德国年轻人看了60遍!这个例子让我激动不已。首先,一部影片能够让一个人看60遍,这里面必有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部电影,既使它的场面再壮阔,它的情节再曲折,它的故事再生动,它的演员表演再出色,它能够成为让我们看60遍的理由么?!“I M D B网站”上的一则报道,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该报道介绍了在美国的电影院中放映《罗拉快跑》的情形:“电影院仿佛变成了一个…迪斯科舞场‟。新一代的美国孩子,他们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他们在纷繁快速的影像和剧烈激荡的音乐中,与《罗拉快跑》…共振‟。”请注意这两个词“迪斯科舞场”和“共振”。理由二:《罗拉快跑》是一部崭新的电影。今天,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那么,电影如何变化?或者说:21世纪的电影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断言:21世纪的电影到底会是何样。而《罗拉快跑》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崭新的电影未来,原来电影道路依旧如此宽广。

我个人觉得,《罗拉快跑》是一部“末路狂花”式的电影。它在1999年的德国诞生,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后一年。34岁的汤姆提威克偶尔离开电脑桌,放下手头的游戏,摆弄下摄影机,就鼓捣出这样一部鬼才式杰作。有人评论,他是指对旧时代的反复重温;我却以为,它是对新时代的不倦探索。这样的争辩(或

且称之为“论战”)是很有趣的,“重温”给人以经验,“探索”给人以创新,而《罗拉快跑》似乎更偏向于“视听的一代”,包括它的导演也俨然一副新新人类的做派。一如电影片头打出的字幕:“我们不可能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就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如是探索精神,似乎正契合中国的发展现状,亦包括零八年奥运内在品格的发展轨迹。

为了拯救爱情,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时间刻薄得像牙齿开合的短短一刹,丢给罗拉的难题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时间粘腻得磨人,有时候又张扬得可怕。电影游戏式地讲述了罗拉快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快跑一: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快跑二: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快跑三: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和曼尼成为富人。

我想,不妨把这部电影当作21世纪的宣言书吧。中国的未来就像卡夫卡小说的结局,因其不可知,便更需加倍努力探索。电影序幕中出现的“十字路口”,布满了那么多黑压压的人,人声鼎沸,若无头苍蝇般漫无目的地游走,莽撞得像错乱的机械钟。女职员,推车妇人,偷车男孩,梅耶叔叔.......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此渺小地在人流中一一出现。先人常说,广场好比通衢,越走越宽广。但他们不曾想到,几百年后,人满为患,再宽阔的广场也照样拥挤无比。它问:“我们是谁?我们何往?人又是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嘈杂的声音淹没你私人的呼喊。银行警卫脚下的足球又是否听得懂你的言语呢?它只会在被踢出的一刹那,宣布游戏开始了。

所谓的大人们说,80后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他们透过鸟笼偷窥我们的食宿,又眼睁睁看我们撞击笼门而无动于衷。红头发的罗拉到底是我们的“巾帼英雄”,如此斗志昂扬地穿越了时光隧道。弹指芳华,时间吞噬了多少生命,她却一股作气地成就了她的幸福。这种幸福与“结果”无关,因为“过程”有言在先,只要不服输,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只有在飞翔中度过一生的人才拥有最丰满的胸怀。罗拉或许并不知道,她所拯救的除了爱情,还包括濒危的爱情和迷途的孩群。

《窃听风暴》影评

《窃听风暴》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国家安全局扮演着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代号HGW /7)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现在离开了一线,在授课培训新的情报人员,但在已经当领导的前同事的邀请下,又重新出山,去监听一对作家演员夫妇。

近年来的几部优秀的德国电影,或写人或叙事,都带着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无论是残酷的二战,还是荒谬的冷战时期,在批判和否定之余,更多了一层人性化的考量。

影片一开始,就从维思勒的授课以及大段当年审讯时的穿插画面,表现了他的冷静和专业。而到作家安装窃听设备的过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在窃听的过程里,也渐渐的起了变化。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真挚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直击心灵的震撼。当他在无人的时候,走进他们的家,看到那些他听到的事物,钢笔,沙拉叉,感觉亲切而奇妙。他偷偷拿走了作家的诗集,并为之感动。他热爱那位美丽的演员妻子,在她无奈痛苦的时候,他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给她鼓励和支持。与之对应的是他自己的孤独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他无法回答失去爸爸的孩子的问题,而按钟点办事的妓女是无法宽慰他的。

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他依然尽职的做着他的工作。直到上司的一番话,让他意识到在这个时代,无论你做什么,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尽管尽公职守,但任何情感的流露,都可能给他带来杀生之祸。他考虑到自身的安危,也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和缺失。他藏起了原本要上交的报告,并开始为作家他们做起了掩护。

最后,在躲过了上司的怀疑的同时,维思勒偷偷拿走了那台作为重要物证的打字机。对作家的调查因没有证据,而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完成任务,维思勒被调去查验信件。和他一起干拆信工作的,还有那位在食堂里开国家领导人玩笑的年轻情报员。

以作家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现实里,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是被视为对国家政权的重要威胁。他们被监视、被窃听,从没有创作自由,到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有人沉默,有人反抗,艺术家之间也相互指责,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无奈的。那位受人尊敬的被禁了已经六年的老导演的自杀,将矛盾激化到最高点。作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冒险发表了让人震惊的“东德自杀人数调查报告”,向世人宣告了另一种声音的存在。

而作为告密者的妻子,虽然她有著名演员以及作家妻子的特殊身份,但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背负着告密者恶名的数量庞大的社会存在。从出卖自己,到出卖别人,你可以说她不够勇敢和坚定,但不该亵渎其灵魂原本的纯洁和坚韧。死亡,是一种最无望的告别。但在那一瞬的碰撞和迷乱里,带着让人思索的自我救赎。

后来,柏林墙被推翻。再后来,两德统一。

在剧院里,作家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他的妻子。逃到剧场外,他遇见了当年的死对头前文化部长。在交谈里,作家惊奇的发现他自以为安全的家其实被严密的监控着。回到家,他寻找着窃听器,疯狂,愤怒,更有一丝事后的不寒而栗。影片没有纠缠于对过去的控诉,而是顺着线索,让作家去寻找自己没有被发现的原因。他在档案资料里发现了监听他的“HGW XX/7”,当找到他人的时候,作家却止步了。两年后,作家出版了名为《一个好人的奏鸣曲》的书,献给“HGW XX/7”。

最后是意味深长让人感慨良多的一幕。由拆信变成送信的维思勒,经过书店时,发现了作家的新书。他买了一本,书店的伙计问他是不是要包起来送人,他说不用是给自己的。是啊!这书不仅是作家献给他的礼物,也是他自己在那个寒冷的岁月里给自己留下的一份温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