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143.92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6期

V ol 128 N o 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9年11月N ov 12009

构建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杨光生1,李伟萍2,祝 坤2

(1.北华大学政法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 2.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 要]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居于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

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危机不断加剧。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通过

构建生态型社区,普及生态文明观念,是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生态破坏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

的重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态社区;生态文明;路径

[中图分类号]X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9)06-0036-03

[收稿日期]2009-07-24

[作者简介]杨光生(1976-),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环境社会学与社区建设研究。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或者摆脱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延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

系的全球化。

[1]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危机不断加剧

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应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目标则是要保持经济的不断扩张,在此背景下,经济持续增长就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导致人类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过量地使用了可更新资源并使其相对枯竭。而且,经济的持续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有随时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可能。“人类已经使环境退化,已经对大自然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我们不知道,地球吸收一种污染的能力的确切上限,更不必说地球吸收各种污

染相结合的能力了。可是,我们确实知道存在一个上限。而许多地区的环境已经超过这个上限了。”[2]尽管人

类采用了技术等手段来减少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但技术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快就会被持续增长的经济所抵消掉。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

下,造成了今天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3]所以,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若没有根本的改变,地球上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人类的未来就将会进入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但经济全球化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失衡。西方发达国家在其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时间内集中地出现了。因此,这就使我们的政府处于一种尴尬与矛盾的位置上,“既要鼓励增长又要付出破坏环境的代价,控制对环境的滥用。但是,经济的增长显然是国

家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而且“无论在社会上如何合乎民意,经济扩张必然会带来对生态的破坏。”

[3]近年来,我国无论在水资源环境、大气环境,还是土壤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虽经各级政府及民间等多方努力,但时至今日,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的势头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观,中国

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建设十分脆弱的国家之一。[4]当前,我国的环保形势极其严峻,可谓已进入了“预警时

代”[5]。因此,为了解决我国的环境危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应对措施,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

63・

二、“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民强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当则是造成我国当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更严重危及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各级政府机构针对各种具体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制定了诸多的法规与政策。这些政策法规客观上对缓解生态危机、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世界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长期而巨大的努力。作为这种努力的阶段性成果,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6]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则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7]它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基本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7]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构筑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真正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借助当前我国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建设生态社区,无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

三、建设生态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把它应用于社会学研究。而我国社会学家则是从上个世纪30代开始使用“社区”这一概念的。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范围大可至一个国家或民族,小可至一个部落、乡村或居民委员会。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大力开展的社区建设,即“属于小型社区范围,而不是城市或乡村社区。在农村仅指村民委员会,在城市是指居民委员会。”[8]从1991年开始,社区概念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到实际工作中,由民政部作为主管部门开始在全国展开社区建设工作。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8]

“生态社区”则是在“社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经由社区建设所要达到的生态目标,即生态社区应该是“舒适、健康、文明、高能效、高效益、高自然度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社区。”[9]

在我国,社区是群众性的居民自治组织,它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上级政府与社区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客观上由于社区的许多工作都与政府部门的业务直接相关,所以受传统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社区居委会客观上出现了“行政化”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了基层政府及各主管部门的下一级办事机构,不断被部署各种工作任务。因此,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既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民间行为,而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共同行为。也正因此,借助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区建设的良好形势,借助民间方兴未艾的建设热情,全力推动构建生态型社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建设生态社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1对社区居民及驻区单位人员开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教育。对社区内人员的生态、环保教育要制定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