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教学生学会倾听。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使学生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交往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得到灵感、求得真知。

一、研究主题的提出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

“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

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

与人成功沟通的。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即指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取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 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积极的倾听习态度,良好的倾听习惯,是

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同时,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目标

其一: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素养,甚至是一门艺术。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对于学习个体的学生来说,能在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才能将信息进行整理、内化。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使学生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交往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得到灵感、求得真知。

其二: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首行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教育从不同的层面打开,从被动走向开放的状态,加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革。因此,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只有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与思考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当然,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调控,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行为。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9 期中《学会倾听和表达》中提出倾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必须将其纳入学习习惯、学习常规予以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倾听态度、倾听意识抓起。我在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里就强调上课要专心听讲,其实这里就蕴藏着做好、做足、做透“听” 的契机。结合各学科特点,打好基础,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严抓起,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

五、研究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

研究过程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倾听意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会倾听,

之后自我选择,自由表达,促进自我发展。

2.民主和谐原则: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力求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保证学生有愉悦的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激发思维,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3.循序渐进原则: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多听、多想,感觉成功的愉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瞄准“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剂良药,只有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激励,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尝试,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时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运用激励语言、动作或措施,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释放,产生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5.实践性原则:

布鲁姆强调:“学会如何学习”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要当好“导师”,履行“导”的职责,引导学生去听别人的话,从中得到某

些信息,再进行处理。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六、研究过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各种培训,如学科课程培训、新理念的培训、校本培训、倾听专家讲座等,逐步领会课改精神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我必须改掉传统的教学定势,及时调整自己的传统理念以适应新课标。

(二)调查研究

在实施前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学生的倾听习惯进行调查,从而采取更适合训练的策略。经过调查发现:一方面,学生对老师话的倾听。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少部分学生总是不能听得很认真,特别是在老师讲练习时。另一方面,学生对其他同学话的倾听。据观察,大部分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他的想法好像只为了说给老师一个人听的,他的做法好像只是为了表现给老师一个人看的,其他同学也很“配合”,在他人说或他人演示的时候,还是在举着手说:“我来我来”。而对于他不感兴趣的,索性性开起小差来。每个孩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告诉孩子:课堂的可贵之处在于尊重个人观点的同时,博取众人之长,使自己

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一步。

(三)着手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及习惯

1.激发倾听兴趣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新授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老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的叙述、讲解等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语言绘声绘色,语调抑扬顿挫。这样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形式的激励评价,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孩子肯定与赞赏,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