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格式:doc
- 大小:26.73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理论和临床实践,探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对治疗外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医外科学教学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传统中医诊疗强调的是辨证论治,而西方医学则更注重具体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诊断,所以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案往往更有效。
然而,由于理论的讲解比较抽象,实践的讲解又受制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较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解决方案:通过多元突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化师生对中医外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实践环节,通过病例讲解、临床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
问题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由于中医外科学教学在校园内并不是所有院校都有的,而且中医外科手术是一项非常高要求的技术,教学场地和设备、专家资源等都相对不足,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解决方案: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立远程教育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和专家可以跨越时空障碍,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同时,在专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业内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专家与学生之间建立充分的互动学习平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属于临床医学范畴,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素养,如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患者沟通等方面。
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这一部分素养经常被忽视,导致学生对这些素养的认知和培养不足。
解决方案: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培养。
可以在教学中注重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核心,强化医学伦理和人道关怀。
增强沟通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有目的、更有能力、更有责任心地为患者服务。
浅谈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 引言1.1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教学在中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是培养中医外科医生的必经之路。
通过临床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临床病例,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这对于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外科医生至关重要。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是传承中医传统医学的有效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学习传统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临床教学,可以促进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还是促进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通过临床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促进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外科医生,传承和发展中医外科学,推动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
1.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医外科学领域,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教学工作的关键。
目前很多学校中医外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且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同时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 缺乏规范评估机制。
目前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学生的综合能力往往无法得到全面的检验和提升,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和改进。
3. 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不足。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越来越重要。
目前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机会较少,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应用中医外科学知识。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困难和建议
中医药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建议:
1. 缺乏国际认可和认可: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较低,主要原因是科学性和证据性不足。
建议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和成果。
2. 医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注重西医,中医药的教育和培养相对不足。
建议改革教育体系,加强中医药教育,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3. 中医药市场监管和规范不足:中医药市场存在一些乱象,如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给中医药的形象和发展造成了困扰。
建议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中医药市场的规范度。
4.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容易导致治疗效果不稳定。
建议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5. 缺乏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相比于西医,中医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少,限制了其发展。
建议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化、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医院发展之优势1、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领导班子。
2、系统完整的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发展观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3、以草药为主,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4、中医对一些疑难疾病、慢性病等有很好的疗效,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5、中医药诊疗简便,成本低,价格便宜。
6、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有优势。
7、服务态度好。
二、中医院发展之劣势1、中医医院起步较晚,底子又薄,基础设施又不完备,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与广大患者日益增高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没有中医中药特色,未走专科专病之路。
3、只重视医疗技术,忽略了医疗营销。
4、中药口苦、起效慢、疗程长、服用不方便。
5、名中医成才周期长,且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
6、影响中医疗效的因素太多,疗效不稳定、重现性差。
三、中医院发展之外部机遇1.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海内外中医医疗资源的配置,关税的下降和非技术壁垒的消除,以及市场准入的放开,必将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发展。
2.人们日益重视生存质量和养生保健,健康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对传统医药需求增加。
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支撑。
4.现代医学对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对一些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客观需要中医药。
5.国家逐步完善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加强投入,规范管理,维护患者利益,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6、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
四、中医院发展之威胁1.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医学形成冲击,中医原有的一些优势逐步丧失。
2.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现代教育,造成人们对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更容易接受;而对中医诊疗理论难以理解,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
3.在卫生部门的一些同志,由于对中医药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对中医药存在一些偏见。
4.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中医管理体制“高位截瘫”和中药多头管理。
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就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传统中医药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
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中医药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国家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广中医药文化,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等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 市场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
3. 科技创新支持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中医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包括中药研发、中医诊疗、中药制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中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对策略1. 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
应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传统中医药知识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2.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
在药品研发、诊疗技术、药物制备等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的技术含量,提升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应该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的理论和疗效,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争取更多的机会。
医学院学科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一、问题分析1.1 学科建设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医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特色和优势。
1.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学院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科得到了足够的投入,而另一些学科则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1.3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医学院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足,导致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受限。
1.4 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医学院的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二、解决方案2.1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医学院应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医学发展趋势,制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规划。
2.2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医学院应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各学科得到适当的投入和支持。
2.3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医学院应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团队,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4 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医学院应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三、实施路径3.1 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医学院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明确各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2 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优化资源分配医学院可以设立学科建设基金,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支持各学科的发展。
3.3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医学院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3.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医学院可以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医学院的学科建设将得到明显改善,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有助于医学院各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
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各学科将得到适当的投入和支持。
1592对中医外科学学科现有问题的思考聂翔山东省广饶县中医院(257300)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学科问题;现状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
1中医外科学面临的问题1.1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虽然中医外科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发展的停滞,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
由于在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客观的,也有现实、主观的,更多的是后者,即不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阐明中医外科学理、法、方、药的内涵,揭示其科学、合理、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临床、保健、预防和康复。
实验研究应把握中医外科学中最基本、最合理的思想,应建立动态的、整体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模式。
可以说,现代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将使本学科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攻克疑难重症等方面,与临床研究相得益彰,从而促使中医外科学全面走向现代化。
1.2外治疗法创新不足中医外科传统的外治疗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由于历史上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创造发明的种种外治疗法,多数难以适应现代临床的要求,必须去粗取精,以新代旧。
例如:消散肿块的细火针,烙穿脓肿的粗火针,虽有一定适应证,但却令人望而生畏,也远不如在局麻下肿块切除和切开引流痛苦少、疗效好。
中医行业的工作压力与挑战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中医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医患关系紧张在中医行业中,医患关系的紧张是一大工作压力和挑战。
随着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和盈利化,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可能偏离中医理论,使用不合理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导致医患之间的信任破裂。
患者往往对中医疗效存有疑虑,这对中医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中医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释中医的理论和疗效,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另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管,遏制商业化的趋势,保护中医的声誉和权益。
二、医疗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西方医疗技术的引进,中医行业面临着医疗环境的快速变化,这给中医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中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中医师也需要保持中医传统理论和技术的独特性,避免被西方医学同化。
在这个问题上,中医师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中医师也需要坚守中医传统理论和技术,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平衡点,在保留中医的独特性的同时,吸收西医的优点,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药材资源匮乏中医的治疗离不开草药,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原因,许多传统的中药材已经稀缺,这给中医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有些中医师甚至不得不使用替代药材或化学药物,这无疑对中医的传统理论和疗效造成了质疑。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对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对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加工和质量监管,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中医师也应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效的替代药材,使中医的疗效得以保证。
四、人才流失问题中医行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这给中医师和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着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着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着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着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尿石症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载入权威性的外科专着中。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得以推广。 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增效减毒作用。其疗效已通过临床观察和基础实验研究得以证实。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乳房疾病、肛肠疾病、男性泌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疮疡等方面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学术水平,使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学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蛇伤、小针刀 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的学科建设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2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中医外科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西医外科学传入我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远远超过中医外科学。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发展的停滞,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且众说纷纭,自圆其说。显然,高度泛化、什么都能自圆其说的超稳定医学理论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对形形色色客观实在的外科疾病深入研究和认识。由于在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然而,中医外科学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学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邪气的存在;每一种病证都具有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丰富多彩的外治方法。客观存在的局部症状、体征是评判临床疗效有力的客观标准,客观的疗效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与否。众所周知,外科学理论是相对薄弱的,也是亟待丰富发展、特别是需要创新的。 在中医外科临证过程中,既有强调内治的,也有注重外治的,内外结合是当今临床中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外治法的疗效,是外科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师给患者提供的是疗效卓着、使用便捷、价格合理的疗法。因此发展学术必须具有前瞻性,立足社会需要,中医外科的发展也不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医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手段,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至微观日益清晰和统一,掌握时代的工具,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是中医外科临床不断创新的方法,那种保守和排斥的偏见是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不可否认,中医外科的现代研究是薄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客观的,也有现实、主观的,更多的是后者,即不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阐明中医外科学理、法、方、药的内涵,揭示其科学、合理、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临床、保健、预防和康复。实验研究应把握中医外科学中最基本、最合理的思想,应建立动态的、整体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可以说,现代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将使本学科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攻克疑难重症等方面,与临床研究相得益彰,从而促使中医外科学全面走向现代化。 外治疗法创新不足 中医外科传统的外治疗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上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创造发明的种种外治疗法,多数难以适应现代临床的要求,必须去粗取精,以新代旧。例如:消散肿块的细火针,烙穿脓肿的粗火针,虽有一定适应症,但却令人望而生畏,也远不如在局麻下肿块切除和切开引流痛苦少、疗效好。烧红的烙铁止血及烙灼赘疣新生物,前者已被结扎缝合、电刀止血所代替,后者已被切除、冷冻、激光疗法所取代。外科的艾灸疗法,如消散肿块的隔蒜灸、隔豆豉饼灸,用于阴证溃疡的隔附子饼灸,以及类似灸疗的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取材不便,操作繁琐,在医院中难以推广,已逐渐为理疗仪器和其他疗法所代替。腐蚀疗法,能使局部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而产生治疗作用。砒类腐蚀药如枯痔散、三品一条枪,汞类腐蚀药如白降丹、拔瘰丹,强碱类腐蚀药如水晶膏,分别用于内痔、瘘管、瘰疬、乳岩、赘疣等病。在当时缺少有效麻醉和手术器械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疗法。腐蚀剂不仅有一定毒性,而且因其具有痛苦大、疗程长、病变组织坏死不彻底等缺点,已逐渐被痛苦小、疗效快、操作简便的其他疗法所代替。
其他如砭镰法、挂线法、药筒拔法等,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缺点。另外,在外治疗法中,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各种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膏药(薄贴)如太乙膏、阳和膏、千槌膏等,敷药(箍围药)如金黄散、玉露散、青黛散等,油膏如生肌玉红膏、黄连膏等,散剂如阴消散、阳消散等,丹剂如升丹、九一丹等,其他如生肌散、八宝丹、枯痔散等。这些外用药,都有不同程度疗效,并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是中医外科外治疗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上外用药是医生自己配制,自己使用;关于外用药制剂问题,如黑而硬的膏药不受患者欢迎,油膏是用蜡和植物油熬制而成的,难以久存等等。因此,中医外科的外用药需要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剂型改革,便于广泛使用。否则,今后就会严重制约这一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中医外科队伍不够稳定 中医外科的乏术、乏人情况比较严重。例如:随着临床科室的细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已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更谈不上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或原已从事中医外科的人员不愿意从事中医外科,年轻的中医外科医生会以中医外科丸散膏丹外用治病者越来越少,能自己动手炼丹,研散配药的则更少。乏术必然导致乏人,最终导致学科的萎缩。 目前,在县级医院设立中医外科的不多,且队伍极不稳定。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的因素又是最重要的。由于专业人才奇缺,且专业学科的科研环节薄弱,不能或不敢治疗危重急症患者,导致临床面窄,业务不能全面展开,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从中医自身讲,存在重中医内科、轻中医外科;从中西医讲,存在重西医外科、轻中医外科之倾向。由于有突出特色的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相继从“中医外科”中分化成独立专科,客观上造成了中医外科病种少,加上疾病谱的改变(如疮疡病人的逐渐减少),似乎使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很多中医人才不愿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年轻的中医师更是对外科信心不足。当然也有中医外科教育环节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之因素,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中医外科人才奇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