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宣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岩精神宣传资料

第一板块:红岩小知识

一、什么是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

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二、为什么要弘扬红岩精神?

1、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曾激励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尤为宝贵的资源。

2、红岩精神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光荣的革命传统集中地反映在革命前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奋斗的精神之中,但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后人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磨炼革命意志,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德育工作在历史与未来的焊接点上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把过去的光荣传统变成未来的营养和坚实基础,才有利于理想的实现。红岩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的根基。

3、弘扬红岩精神是接受国情教育的重要环节革命传统教育的整个内容取材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国现代史阶段。所以,弘扬红岩精神包含于接受国情教育之中,是青少年接受国情教育的一个必

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4、红岩精神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文化、法制化的经济,需要具有理想人格的高素质的公民和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这样的公民和人才能够抵制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红岩精神正是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

江泽民同志所说,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

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

三、红岩人物:

1、

王若飞

王若飞(1896-1946)贵州安顺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随林伯渠到重庆,参与国共谈判并协助董必武工作,同年11月任南方局重庆工作委员会书记。抗日胜利后,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与周恩来同为中共谈判代表。随后为中共出席旧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共中央南方(重庆)局副书记。1946年4月8由渝返延汇报工作,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遇难。

2、

董必武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人。中共创始人之一。抗战时期是中共驻武汉和重庆的代表、《新华日报》董事会董事、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并先后兼任南方局统委书记和宣传部长。1945年4月,董必武以中国解放区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宪章成立大会。同年12月,任南方局(重庆局)书记,并为中共出席旧政协代表团代表。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职。

3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到国民党统治区中心同国民党最高当局谈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底,周恩来以中共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抵达重庆,次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1945年12月率领中共代表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八年抗战中,周恩来大多数时间在重庆领导中国南部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及港澳等海外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工作,在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了大量的朋友,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心。

4

刘伯承

新世孙吴刘伯承

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

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刘伯承,1892年生,重庆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