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差异研究之饮食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论坛

时尚杂志作为传播潮流讯息的媒介,自然会吸引女性的眼球,因为它代表着时尚潮流。

2.年龄特征

时尚杂志的受众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消费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中青年妇女,尤其以20-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最多。时尚杂志多为年轻人所追捧,大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对学生来说,时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成为经济推动中一群不可小觑的群体。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家长给予的生活费外,还会在闲暇时间赚钱,这大大提高了她们的消费能力。在空闲时间里,她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和奢饰品,时尚杂志作为潮流的代表,深受她们的青睐。

(二)时尚杂志的受众消费心理

1.追求时尚、新颖的心理

时尚是年轻的代名词,年轻人喜欢冒险,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新颖,用一些新产品尝试新的生活,时尚杂志就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了消费时尚。其实,求新、求美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人的兴趣很容易被新刺激所吸引,从而产生探究的心理。

2.张扬个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越来越致力于张扬个性,这些行为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购买独特的商品,这些商品最好能反映出他们自己的个性,代表着他们的与众不同,而对平凡的、普通的商品,往往会不屑一顾。时尚代表着另类、个性,他们从时尚杂志中捕获最前沿、最潮流的讯息,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个性的商品。

3.容易冲动的心理

时尚多是年轻所追捧的,对年轻人来说因为阅历少,对事物的分析还不成熟,处理事情时比较感性,很容易把控不住自己。这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冲动性购买,也即是说购买商品时感情占有很大的地位,只要觉得这个商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付诸行动。其实受众冲动的心理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求名心理:受众认为要购买的商品能展示自己的地位,炫富成为主要的追求,用名牌商标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好胜心理:受众购买商品时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与他人攀比,从而在心理上战胜别人,这种购买行为带有冲动特征。自尊心理:受众在消费中为了使自己的消费不被别人看不起,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人人都有的,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有消费需要,是否具备这种条件,为了攀比而进行的消费,片面强化了人的消费欲望。模仿心理:一些受众在购买商品时,并不是出于自身需要,而是在其他消费者的影响下进行的。

总之,时尚杂志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还属于新兴产物,时尚杂志在整个杂志行业中是崛起较快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尚杂志传递时尚寻思,引导消费,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营销特征,它们对消费群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时尚杂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宣扬的消费主义过于美好奢华,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时尚杂志要与受众互动,满足受众所需,以更好的时尚文化服务于受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泽.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郭奇.时尚杂志的文化品位研究[D].河南大学,2010

一、引言

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来,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本文作者选取中法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近”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二、法国味道•美食宗教

说“味道”就一定会想到“美食”。法国的“美食”

中法文化差异研究之饮食文化

李 佳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本文作者选取两国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近”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文化

215

216

更是不得不提的法兰西民族的骄傲之一。以往有很多文章介绍过法国大餐制作烹调之奢华精致,本文试图跳出这个旧框,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寻法国味道的根源。

在法国,食物的烹饪有着宗教的外在一切:它的礼仪、信条,以及它的“大祭司”们。法国人相信奶油或油脂的优点,并在感情上与拉伯雷、埃斯科菲耶是相通的。从耶稣最后的晚餐到圣餐面饼,基督教徒们都在信仰与肚皮间加上相近的印记。餐桌和任何宗教一样既是超验性的又是强调社会与经济现实的。

高雅的格调有其礼仪性的习惯。在很长时间里它是依照基督教的历书建立起来的礼仪。其中包括吉祥食物:酒、面包、盐、鱼猪肉等等。在法国,从前,圣诞节是素食的一天(食用薄饼、烤栗子伴热酒)。这表示对基督、人以及化为肉身的神等一切的信仰。至于更为丰盛的晚餐的传统很晚才从法国南部地区传播开来。当时餐桌覆盖着三层桌布和装点着三支蜡烛,象征着三位一体,十二个小面包环绕着一个大面包,同样代表上帝和十二使徒。传统的菜单包括与基督的七个伤口相应的七样菜,随后是基督和十二使徒的十三份餐后点心(烤饼、杏仁、无花果和葡萄)。这顿圣诞晚餐事再望午夜弥撒后由团聚的家人或相聚一堂的朋友共同分享的。圣诞节吃劈柴形蛋糕的传统令人想起一种有关燃烧一块劈柴,上面浇上一杯酒,同时祈求圣三位一体的保护性的礼仪。这块劈柴一直燃烧至翌日12月26日,祈求来年幸福和兴旺发达。圣诞日开始的欢庆活动要延续到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封斋前的星期二才结束。于是开始以四十天为标志的封斋节的斋戒禁食。此时,法国人吧肉类、蛋类及肥肉撇在一边而喜欢吃鱼(神化的)。复活节食基督教庆祝基督复活的第二大节日。传统要求用耶稣受难日鸡下的蛋做摊鸡蛋。逾越节宰杀的羔羊食阖家团聚时才吃的,但是羊骨必须完好无损,一根骨头也不能折断。

这一宗教的历法如今也渐渐变得非宗教化了。但是法国人还是在原来的日期举行节日欢庆活动。相反,节日的菜肴却失去了象征的意义,价格却往往昂贵得多。斋戒限于每星期五只能吃鱼。然而宗教对法国饮食得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与《圣经》一起进入家家户户的是多得多得烹调书。孩子们想大人一样,通过学习烹调,初步学会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美食是靠回忆失去的童年的天堂,或回忆大家对田园诗般的理想的乐土的崇敬而被创造出来的。水果不仅是大地的食物,而且也是精神的粮食。再也没有比《巴贝特的盛宴》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了。这部卓越的丹麦电影是根据卡伦•布里克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描述一位巴黎公社流放的法国女人使严守戒律的人大包口福,并得到言论自由。在我们眼前完成的奇迹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只有巴黎才出美食家”这句古老的民间格言。法兰西民族的才华可能就是这样首先有利于孵化出口上的幸福。法国人可能有两张嘴,一张喝水或吃饭的嘴,和一张说话的嘴。这两个口的功能又使累加的,最终,它们合并在普遍的人道主义中。

三、中国味道•审美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古典美学中存在着的视听中心主义倾向形成对照,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却和视听中心之外的味觉,结下了亲密的姻缘。

先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一看“美”这个字在汉语里的构成。我们知道,汉语使象形文字,字形与字意相关。从“美”

这个字的字形来看它的本意是:羊大为美。

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大羊和“美”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大羊的肉比较肥,而肥羊肉给您较好的口感。因此,羊大为美,实际商就是说肥羊肉给人的味觉快感是“美”的。或许中国人最早的朦胧的美意识同肥羊肉味道的感官感受不无关系。而且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说“美味佳肴”或“味道真美”这样的词句,可见中国人的美意识始终不排斥味觉快感。

味觉快感所以能在中国同美感结缘,与中国自古以来饮食文化的发达和烹调艺术的丰富密不可分。由于饮食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淫,中国人历来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并视调制、品尝、谈论、吟咏美食为风雅之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很容易将味觉快感视为审美享受。也就是说,中国的审美传统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作为人之本能和基本生理需要的饮食,何以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上升为一种文化?

其实,我们在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饮食的文化色彩。比如,大年夜烧全鱼,取“年年有余(鱼)”的吉祥意;元宵节煮汤圆,寓祝福全家团圆之美好心愿;端午节裹粽子,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再如中秋节吃月饼,夫妻恩爱忌分梨(离),等等。所有这些饮食传统,均超出了饮食之作为解渴解饥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层次,而打上了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印迹。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对饮食在中国上升为一种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借酒助兴吟诗挥毫,他们借闻香品茶而涤荡尘嚣、澡雪精神,营造闲话清淡的氛围。此外,他们还写大量诗文谈论、吟咏美食。这使得饮食之道注入了文化内涵,并上达一种精神需要。中国历代文人对饮食、烹调的关注和倾心,亦是使烹调艺术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以高雅的艺术修养,品鉴食物,辨别其色、香、味,感受其组织肌理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等各种感觉注重其各种成分味道的调和。事实上,一个“和”字,正使中国传统饮食之道嘴根本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造就了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国的珍馐,鲍鱼、鱼翅、熊掌、燕窝到了法国的高档美食餐厅就变成了布列塔尼的螯虾、龙虾、鱼子酱、松露;中国的饮食由于它的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饮食体系,而法国味最迷人之处却在于以它人性化的方式超越了餐桌的局限,把饮食的情调变成一种真正的制度。如同中国饮食正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走向世界,法国味道已经不仅仅寓于食物之中,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品质和情调,承载着法兰西文明,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彭怡平著 《隐藏的美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彭怡平著 《名厨的画像》,商周出版社,1998年[3] 家干 陈小莺 徐怡编著 《浪漫法国》,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李佳(1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研究方向:法国文学。